第1章 概述 1
1.1 依据及原则 1
1.1.1 调查依据 1
1.1.2 实施原则 2
1.2 内容及方法 2
1.2.1 调查范围 2
1.2.2 调查时间 3
1.2.3 调查站位及内容 3
1.2.4 调查及评价方法 6
1.2.5 调查区域划分 14
1.3 质量控制 14
1.3.1 单位及人员资质 15
1.3.2 质量保障机构 15
1.3.3 质量控制主要措施 15
1.4 区域概况 16
1.4.1 海洋气象 16
1.4.2 海洋水文 17
1.4.3 海洋地形地貌 18
1.4.4 海洋生态环境 18
第2章 物理水文气象 20
2.1 水位 21
2.1.1 四季水位观测结果 21
2.1.2 四季日均水位过程及历时分析 22
2.1.3 连续站周日变化 25
2.2 温度、盐度、密度 26
2.2.1 温度 26
2.2.2 盐度 31
2.2.3 密度 37
2.3 潮流特征 41
2.3.1 潮流特征分布 41
2.3.2 四季潮流周日变化特征 44
2.4 透明度与水色水平分布 45
2.5 浊度 48
2.6 海浪 50
2.7 海况 53
2.8 海洋气象 54
2.8.1 气温 54
2.8.2 气压 57
2.8.3 相对湿度 58
2.8.4 能见度 60
2.8.5 云 61
2.8.6 风速和风向 63
2.8.7 天气现象 65
2.9 小结 66
第3章 海水化学 67
3.1 化学基本要素 67
3.1.1 悬浮物 67
3.1.2 酸碱度(pH) 72
3.1.3 溶解氧(DO) 76
3.1.4 总碱度 81
3.2 营养盐 86
3.2.1 硝酸盐(NO3-N) 86
3.2.2 亚硝酸盐(NO2-N) 91
3.2.3 铵-盐(NH4-N) 96
3.2.4 无机氮(DIN) 100
3.2.5 活性磷酸盐(PO4-P) 105
3.2.6 活性硅酸盐(SiO3-Si) 110
3.2.7 溶解态氮 115
3.2.8 溶解态磷 120
3.2.9 总氮(TN) 125
3.2.10 总磷(TP) 130
3.3 有机物 135
3.3.1 总有机碳(TOC) 135
3.3.2 油类(OiL) 139
3.4 重金属 141
3.4.1 汞(Hg) 141
3.4.2 铜(Cu) 144
3.4.3 铅(Pb) 146
3.4.4 镉(Cd) 148
3.4.5 砷(As) 150
3.4.6 锌(Zn) 152
3.4.7 总铬(Cr) 154
3.5 评价结果 156
3.5.1 酸碱度(pH) 156
3.5.2 无机氮(DIN) 157
3.5.3 活性磷酸盐(PO4-P) 159
3.5.4 油类(Oil) 161
3.5.5 汞(Hg) 162
3.5.6 铜(Cu) 163
3.5.7 铅(Pb) 163
3.5.8 镉(Cd) 164
3.5.9 砷(As) 165
3.5.10 锌(Zn) 165
3.5.11 总铬(Cr) 166
3.6 小结 167
第4章 沉积化学 168
4.1 化学基本要素 168
4.1.1 氧化-还原电位(Eh) 168
4.1.2 硫化物(S) 168
4.2 营养盐 169
4.2.1 总氮(TN) 169
4.2.2 总磷(TP) 169
4.3 有机物 170
4.3.1 有机碳 170
4.3.2 石油类 170
4.3.3 六六六(666) 171
4.3.4 多氯联苯(PCBs) 171
4.3.5 滴滴涕(DDT) 172
4.3.6 多环芳烃(PAHs) 172
4.4 重金属 172
4.4.1 总汞(Hg) 172
4.4.2 铜(Cu) 173
4.4.3 铅(Pb) 173
4.4.4 镉(Cd) 173
4.4.5 砷(As) 174
4.4.6 锌(Zn) 174
4.4.7 总铬(Cr) 175
4.5 沉积物质量评价 175
4.5.1 单因子污染评价结果 175
4.5.2 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 175
4.6 小结 177
第5章 大气化学 179
5.1 大气要素 179
5.1.1 二氧化碳(CO2) 179
5.1.2 甲烷(CH4) 181
5.1.3 氧化亚氮(NO) 183
5.1.4 氮氧化物(N2O3) 185
5.2 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浓度 186
5.2.1 总悬浮颗粒物(TSP) 186
5.2.2 总碳(TC) 188
5.2.3 氮、硫、磷的化合物 188
5.2.4 金属离子 190
5.3 小结 193
第6章 海洋微生物 194
6.1 细菌 194
6.1.1 水体中细菌 194
6.1.2 沉积物中细菌 198
6.2 放线菌 200
6.2.1 水体中放线菌 200
6.2.2 沉积物中放线菌 203
6.3 真菌 205
6.3.1 水体中真菌 205
6.3.2 沉积物中真菌 209
6.4 病毒 210
6.4.1 水平分布 210
6.4.2 垂直分布 213
6.4.3 季节变化 213
6.5 异养细菌 214
6.5.1 水平分布 214
6.5.2 垂直分布 217
6.5.3 季节变化 217
6.6 微生物多样性特征研究 218
6.6.1 样品采集 218
6.6.2 材料与方法 218
6.6.3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9
6.7 小结 225
第7章 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 226
7.1 叶绿素a 226
7.1.1 水平分布 226
7.1.2 垂直分布 232
7.1.3 季节变化 233
7.2 初级生产力 234
7.2.1 水平分布 234
7.2.2 垂直分布 236
7.2.3 季节变化 237
7.3 小结 237
第8章 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 239
8.1 微微型浮游生物 239
8.1.1 聚球藻 239
8.1.2 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 249
8.2 微型浮游生物 255
8.2.1 种类组成、分布及季节变化 255
8.2.2 生物细胞数量 258
8.2.3 优势种组成及分布 266
8.2.4 群落结构特征 269
8.3 小型浮游生物 270
8.3.1 种类组成、分布及季节变化 270
8.3.2 优势种组成及分布 277
8.3.3 生物细胞数量 279
8.3.4 群落结构特征 289
8.3.5 赤潮生物数量分布与季节变化 290
8.3.6 硅、甲藻数量分布与季节变化 293
8.4 小结 295
第9章 浮游动物 297
9.1 种类组成 297
9.1.1 种类组成及生态习性 297
9.1.2 水平分布 299
9.1.3 季节变化 300
9.2 优势种 301
9.2.1 优势种组成 301
9.2.2 水平分布 301
9.2.3 季节变化 314
9.3 密度 314
9.3.1 水平分布 314
9.3.2 季节变化 317
9.4 生物量 318
9.4.1 水平分布 318
9.4.2 季节变化 320
9.5 主要类群 321
9.5.1 甲壳类 321
9.5.2 毛颚类 326
9.5.3 水母类 327
9.5.4 浮游软体类 328
9.5.5 浮游多毛类 328
9.5.6 被囊类 329
9.5.7 浮游幼体类 329
9.6 群落结构特征 330
9.7 小结 332
第10章 底栖生物 334
10.1 大型底栖生物 334
10.1.1 物种组成、水平分布及季节变化 334
10.1.2 优势种与经济种 337
10.1.3 栖息密度 346
10.1.4 生物量 352
10.2 小型底栖生物 358
10.2.1 物种组成 358
10.2.2 栖息密度与生物量 360
10.3 小结 361
第11章 渔业资源 363
11.1 鱼卵仔、稚鱼 363
11.1.1 种类组成及季节变化 363
11.1.2 密度分布 365
11.2 游泳动物 367
11.2.1 种类组成 367
11.2.2 优势度及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 367
11.2.3 主要资源丰度季节变化 370
11.2.4 主要经济游泳动物的生物学特性 375
11.3 特殊苗种 378
11.4 遗传多样性 379
11.4.1 材料 379
11.4.2 实验方法 380
11.4.3 研究结果 381
11.5 小结 384
第12章 若干海洋环境问题研究与讨论 386
12.1 主要海洋环境要素的变化趋势 386
12.1.1 泥沙及径流量变化趋势 386
12.1.2 营养盐含量及结构变化趋势 387
12.1.3 海洋生物变化趋势 389
12.1.4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94
12.2 长江口低氧区分布及环境要素的探讨 395
12.2.1 长江口低氧区分布 396
12.2.2 长江口低氧区季节变化 398
12.2.3 低氧区与非低氧区环境差异 398
12.2.4 结论 400
12.3 大气中金属的富集因子及来源分析 400
12.3.1 金属富集因子的计算结果 400
12.3.2 大气金属来源分析 401
12.3.3 结论 402
12.4 河口大型工程对底栖生物群落的影响——以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为例 403
12.4.1 近30年来调查海域底栖生物种类组成、数量变化 403
12.4.2 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对底栖生物的影响 407
12.4.3 长江口底栖生物群落衰退与生境破碎化 408
12.5 上海近岸水体赤潮灾害潜在风险 408
12.5.1 调查区域赤潮生物种类 408
12.5.2 长江口赤潮多发区赤潮基本特征 410
12.5.3 影响长江口赤潮发生因素简析 412
12.6 渔业资源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413
12.6.1 渔获物种类组成 413
12.6.2 渔业资源总体变化趋势 414
12.6.3 重要渔业资源的变化 414
12.6.4 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因素 418
12.6.5 保持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措施 419
第13章 主要结论 420
第14章 海洋环境保护建议 422
参考文献 424
附录 435
附录1 微生物种名录 435
附录2 微型浮游生物种名录 437
附录3 小型浮游生物种名录 441
附录4 浮游动物种名录 444
附录5 鱼类浮游生物种名录 451
附录6 大型底栖生物种名录 454
附录7 游泳动物种名录 458
附录8 上海市海域水体环境调查与研究项目调查人员名单 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