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国防战略前沿技术发展动向与影响》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书雷,赵海洋,吴集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118093919
  • 页数:220 页
图书介绍:本书深入分析新科技革命背景下世界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系统梳理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出的特点和规律,重点针对空间攻防、网络电磁空间、无人作战、导弹防御、高超声速临近空间等装备发展前沿技术领域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前沿交叉科技领域的发展问题逐一进行研究分析,梳理和剖析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对国防科技发展和武器装备建设至关重要的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状况、最新研发动态、未来发展趋势及呈现出的特点与规律,分析其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影响,并结合世情、国情和军情,提出我国开展相关领域研究的启示建议。

第1章 绪论 1

1.1 国防战略前沿技术的概念内涵 1

1.2 国防战略前沿技术的发展动因 4

1.3 国防战略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 5

1.4 国防战略前沿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15

1.5 国防战略前沿技术发展对军事领域的影响 16

1.6 章节安排 24

参考文献 25

第2章 军事航天技术 26

2.1 概述 26

2.2 军事航天技术发展动向 26

2.2.1 进入空间技术 26

2.2.2 利用空间技术 29

2.2.3 空间控制技术 39

2.3 军事航天技术发展趋势 48

2.3.1 进入空间技术发展趋势 48

2.3.2 利用空间技术发展趋势 49

2.3.3 控制空间技术发展趋势 50

2.4 主要启示 52

2.4.1 着眼国家安全战略谋划军事航天技术的发展 52

2.4.2 把军事航天装备技术建设作为发展空间力量的基础和前提 52

2.4.3 高度重视高素质军事航天人才培养 52

2.4.4 控制空间装备技术的发展将催生新的战略威慑手段 53

参考文献 53

第3章 网络空间技术 55

3.1 概述 55

3.2 网络空间技术发展动向 56

3.2.1 网络空间感知技术 56

3.2.2 网络空间攻击技术 57

3.2.3 网络空间防御技术 58

3.2.4 网络空间控制技术 59

3.2.5 网络空间支撑技术 60

3.3 网络空间技术发展趋势 61

3.3.1 网络空间感知技术 61

3.3.2 网络空间攻击技术 61

3.3.3 网络空间防御技术 63

3.3.4 网络空间控制技术 63

3.3.5 网络空间支撑技术 64

3.4 网络空间技术发展的影响 65

3.4.1 网络空间新型作战制权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65

3.4.2 网络空间国家安全和作战理论不断涌现 66

3.4.3 网络空间新型作战力量日趋发展成熟 67

3.4.4 网络空间“三战”面临全新的较量 68

3.5 主要启示 69

参考文献 71

第4章 无人作战系统技术 72

4.1 概述 72

4.2 无人作战系统技术发展动向 74

4.2.1 无人机技术发展动向 74

4.2.2 无人飞艇技术发展动向 86

4.2.3 无人地面系统技术发展动向 88

4.2.4 无人水面舰艇技术发展动向 92

4.2.5 无人潜航器技术发展动向 95

4.3 无人作战系统技术发展趋势 98

4.3.1 作战任务由侦察监视为主向侦察监视与火力打击并重方向发展 98

4.3.2 平台控制由简单的遥控、程控方式向人机智能融合的交互控制方式转变,并逐步向全自主控制方式发展 98

4.3.3 任务控制站技术由“多对一”向“一对多”的人系统综合方向发展 99

4.3.4 通信技术由专用信道、点对点通信向共享信道、网络化通信方向发展 99

4.3.5 作战模式由单平台作战向有人—无人作战平台协同作战、多无人作战平台协同作战方向发展 100

4.3.6 平台和体系结构由专用化、单一化向通用化、标准化、互操作方向发展 100

4.4 主要启示 101

4.4.1 制定统一标准,提高无人机系统的通用化水平 101

4.4.2 充分借鉴有人平台或其他无人平台的成熟技术 101

4.4.3 加强技术储备,预先发展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 102

4.4.4 采用模块化设计,提高无人机系统自身集成能力 102

参考文献 103

第5章 导弹防御技术 104

5.1 概述 104

5.2 导弹防御技术发展现状 104

5.2.1 美国积极发展陆、海、空、天基全方位导弹防御技术,多层次一体化反导体系已基本成型 104

5.2.2 俄罗斯以中段和末段拦截为重点,导弹防御技术发展整体水平处于世界先进 110

5.2.3 日本快速推进导弹防御技术发展,由海基高层和陆基低层构成的双层防御体系已初具实战能力 113

5.2.4 印度导弹防御计划取得较大进展,导弹防御技术发展和应用已初现雏形 114

5.2.5 以色列、中国台湾导弹防御技术发展已初具规模,整体防御能力不断提升 115

5.3 导弹防御技术发展动向 116

5.3.1 美国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对弹道导弹防御计划进行全面评估和适时调整,建设方向更趋理性务实 116

5.3.2 俄罗斯继续高度重视和稳步推进导弹防御技术发展,并在谋求战略均势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导弹防御技术的更新换代 122

5.3.3 日本继续加紧与美国在导弹防御系统领域的合作,强化反导系统试验和部署 123

5.3.4 印度自主研制和发展的导弹防御技术不断取得新进展,导弹防御系统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124

5.3.5 以色列、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通过自主研发或国际合作方式,导弹防御系统不断取得新进展 125

5.4 世界导弹防御技术发展的主要思路和特点 127

5.4.1 从国家(地区)安全战略出发、坚持以国情为重,明确导弹防御技术发展的思路和重点 127

5.4.2 从规划与发展全局出发,积极建立导弹防御技术发展的统合领导机构 128

5.4.3 在防空基础上积极推进防空反导一体化建设,实现装备体系效能最优 128

5.4.4 注重多种手段灵活结合,实现多平台、多层次、软硬结合的防御体系 129

5.4.5 注重反导相关关键技术的协调发展,避免出现短板效应,提高反导体系建设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130

5.5 导弹防御技术发展所关注的几个关键科技问题 130

5.5.1 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大系统理念提升反导系统的拦截效能 130

5.5.2 对隐身目标的预警探测是当前导弹防御技术关注的热点 131

5.5.3 对大机动、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防御是未来反导拦截关注的重点 132

5.5.4 定向能技术是未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高效拦截技术 132

5.5.5 临近空间装备技术可望在未来防空反导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133

5.5.6 低成本反导技术引起了相关国家的高度关注 134

5.5.7 关注不断增强的复杂电磁环境下反导装备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问题 134

5.6 影响及启示 135

参考文献 136

第6章 高超声速临近空间技术 138

6.1 概述 138

6.2 高超声速临近空间技术发展现状 139

6.2.1 美国引领高超声速临近空间技术发展,已突破动力飞行和滑翔飞行等核心关键技术 139

6.2.2 其他国家重视高超声速临近空间技术发展,在高超声速导弹和空天飞机等方向进行深入探索 144

6.3 高超声速临近空间技术及发展动向 148

6.3.1 高超声速临近空间技术涉及多学科技术领域,已形成关键技术体系 148

6.3.2 高超声速临近空间装备技术发展迅速,多项核心关键技术实现突破 155

6.3.3 飞行演示验证取得大量试验数据,为高超声速临近空间飞行器技术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159

6.4 高超声速临近空间技术军事应用及发展趋势 168

6.4.1 军事应用 168

6.4.2 发展趋势 169

6.5 主要启示 170

6.5.1 合理的国家规划是装备技术发展的保障,应科学谋划高超声速临近空间装备技术发展战略 170

6.5.2 深入的基础研究是减少技术挑战的基本前提,应加强基础研究夯实高超声速临近空间装备技术发展基础 170

6.5.3 突破技术发展瓶颈是装备技术发展的关键,应加强高超声速临近空间装备技术攻关水平和能力 171

6.5.4 渐进的发展模式是装备技术进步的有效途径,应制定保障政策逐步推进高超声速临近空间装备部署应用进程 171

参考文献 172

第7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 174

7.1 概述 174

7.1.1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概念内涵 174

7.1.2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动因 175

7.2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及动向 177

7.2.1 纳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技术突破加快,引领元器件技术向高集成度、高性能、低功耗方向发展 177

7.2.2 高性能计算、新概念计算技术创新加快,推动计算技术向高效能、构件化、新概念方向发展 180

7.2.3 机器智能、云计算技术快速发展,带动软件技术向高度智能化、超大规模方向发展 182

7.2.4 物联网、全光网技术部署加快,加速网络技术向泛在化、高速化方向发展 183

7.2.5 无线宽带通信、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实用加快,促使通信技术向高速、机动、安全保密方向发展 184

7.3 主要国家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做法 186

7.3.1 积极发挥国家战略规划的顶层牵引作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 186

7.3.2 不断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投入,着力培育扶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87

7.3.3 大力推动官产学研的协同创新,营造有利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的环境 187

7.3.4 精心选择和部署重点发展领域,以局部突破带动整体跃升 188

7.3.5 军方积极发挥牵引和推动作用,加快信息领域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 188

7.4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 189

7.4.1 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不断推动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为未来军队信息化作战体系提供整体支撑 189

7.4.2 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促进信息实时获取能力大幅提高,为精确打击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目标指示和引导能力 190

7.4.3 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带动信息综合处理能力的全面升级,为新型高技术装备研制试验和战场作战信息保障提供高效能信息处理能力 190

7.4.4 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实现信息利用分发能力的极大跃升,为指挥控制提供一体化、无缝隙、安全可靠的互连互通操作环境 190

7.4.5 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有效突破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瓶颈,带动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能力的提高 191

7.4.6 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带动相关高新技术群的突破和发展来为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奠定重要基础 191

7.4.7 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为武器装备研制生产提供先进的、智能化的支撑手段来提升研制效率、缩短研制周期 192

7.4.8 新一代信息技术本身固有的军民两用性将进一步带动军民融合式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形成 192

7.5 主要启示 193

7.5.1 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高度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 193

7.5.2 以军民融合为基本途径,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建设之路 194

7.5.3 以自主创新为战略基点,着力提高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 194

7.5.4 以军事需求为牵引,努力攻克具有重大影响的信息技术和新兴使能技术 195

参考文献 196

第8章 生物技术 198

8.1 概述 198

8.2 生物技术发展现状 199

8.2.1 生物材料技术 199

8.2.2 生物能源技术 200

8.2.3 生物计算技术 202

8.2.4 生物传感器技术 203

8.2.5 军用仿生技术 204

8.2.6 基因技术 205

8.2.7 合成生物学 206

8.2.8 生物信息学 207

8.2.9 生物电子学 208

8.2.10 脑科学与认知科学 209

8.3 生物技术发展趋势 210

8.3.1 生物材料将不断推陈出新 211

8.3.2 生物能源将向非粮原料方向发展 211

8.3.3 生物计算的理论体系和技术平台将逐步完善 211

8.3.4 生物传感器将向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211

8.3.5 军用仿生技术将取得重要突破 212

8.3.6 基因武器防护技术研究将受到重视 213

8.3.7 合成生物学发展势头迅猛 213

8.3.8 脑科学与认知科学将不断与其他技术领域聚合 213

8.4 生物技术发展对军事领域的影响 214

8.4.1 军用生物技术将加速与武器装备融合 214

8.4.2 军用生物技术将推动武器装备由“人—机结合”向“脑—机结合”发展 215

8.4.3 军用生物技术为研制新型武器提供了可能 215

8.4.4 生物技术的发展将为军队后勤保障提供新方法 216

8.4.5 基因武器和全新式样的生化技术武器可能出现 216

8.4.6 军用仿生技术将取得重大突破 217

8.4.7 生物技术的突破和发展将推动军事能力的大幅提高 217

8.5 主要启示 218

8.5.1 统一部署,建立集中高效的生物技术研究组织运行模式 219

8.5.2 构建生物科技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推动我国生物技术快速发展 219

8.5.3 立足现实需求,确定科学可行的生物技术中长期发展目标 219

8.5.4 强化顶层设计,形成前瞻性的生物技术研发力量 220

参考文献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