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内科医案 1
第一节 感冒 1
一、风温挟湿 1
二、风邪外感 2
三、暑湿感冒 5
四、体虚外感 8
五、入房受寒 12
第二节 咳嗽 13
一、风邪恋肺 13
二、痰热内恋 14
三、阴虚内热 14
四、咳嗽带血 15
第三节 胃脘胀痛 18
第四节 浮肿 24
第五节 疼痛 28
一、头痛 28
二、偏头痛 30
三、胸胁痛 30
四、脊背痛 32
五、腰痛 33
六、四肢痛 33
第六节 眩晕 35
第七节 下痢 37
第八节 腹痛 39
一、肝胃不和 39
二、积热腹痛 40
三、绕脐腹痛 40
四、寒疝痛 41
五、腹痛调养 41
第九节 腹泻 41
一、脾虚湿重 41
二、下焦沉寒 44
第十节 心悸 44
一、心前区痛 44
二、心慌心悸 46
第十一节 尿血 48
一、膀胱积热 48
二、湿热下注 48
三、体虚湿热 49
第十二节 血证 50
一、血虚 50
二、再生障碍性贫血 50
三、白血病 51
第十三节 咳血 52
一、肝火冲逆 52
二、阴虚于下 53
第十四节 疟疾 53
一、邪郁少阳 53
二、风温痰湿 54
三、风邪痰浊 55
四、愈后调养 56
第十五节 痰饮 56
一、水饮内蓄 56
二、脾蕴寒湿 57
三、脾肾阳虚 57
第十六节 臌胀 58
一、肝郁气滞 58
二、臌胀调理 59
第十七节 耳鸣、耳聋 60
一、血虚耳鸣 60
二、两耳失聪 60
第二章 外科疾病 62
第一节 丹毒流火 62
第二节 瘰疬 62
第三节 脚气 63
一、湿热下注 63
二、湿热浸淫 64
三、水湿内蕴 64
第三章 妇科疾病 65
第一节 月经病 65
一、月经不调 65
二、经期杂症 69
三、崩漏 71
第二节 妊娠杂病 76
第三节 带下 81
第四节 产后病 84
一、足月产后病 84
二、小产后病 88
第五节 妇科杂病 89
第四章 儿科医案 93
第一节 发热 93
第二节 咳嗽 103
第三节 消化不良 104
第四节 儿科杂症 108
一、湿疹 108
二、风疹 109
三、伤食 109
四、瘰疬 109
第五章 膏方医案 110
第一节 病在肝 110
一、阴虚头晕 110
二、肝血亏偏头痛 111
三、肝气郁结而心悸 111
四、肝脾两虚 112
五、血虚不能养心 113
六、阳虚气滞 115
第二节 病在脾 115
一、脾弱金衰,中脘易痞 115
二、脾虚带下 116
三、脾虚湿聚成饮 117
四、脾阳不足,经行后期 117
五、高年脾虚 118
六、素体湿热,脾胃受制 118
七、伤寒后调理脾胃 119
八、脾肾两虚 120
九、产后调理脾胃 122
十、脾虚不能摄血 122
十一、中阳衰湿浊聚 123
第三节 病在肺 123
一、肺不肃降,咳嗽痰多 123
二、益肺固金治咯血 124
三、肺虚痰湿,难化成饮 125
第四节 病在肾 128
一、肾虚头晕 128
二、肾虚遗精 129
三、肾虚耳鸣 130
四、肾虚尿频 131
五、肾虚腰痛 131
六、肾虚经血不调 134
七、肾阴不足见血症 135
八、肾虚与脱发 138
九、治肾调冲任 138
第五节 病后体虚的调理 139
第六节 其他 141
一、口臭 141
二、失眠 143
三、不孕 143
附 秦伯未祖父秦笛桥医案 145
一、背寒 145
二、舌刺 145
三、瘕块 145
四、寒热 146
五、项强 146
六、腹胀 146
七、脾虚 147
八、腹痛 147
九、脘痛 147
十、臂痛 148
十一、噎膈 148
十二、寒栗 148
十三、额痛 149
十四、泄泻 149
十五、暑证 150
十六、胃寒 151
十七、口臭 151
十八、嗳气 152
十九、疟疾 152
二十、牙痛 153
二十一、肠鸣 153
二十二、痢疾 153
二十三、噎症 153
二十四、暑风 154
二十五、阳虚 154
二十六、脾弱 154
二十七、阴亏 155
二十八、痰饮 155
二十九、眩晕 155
三十、咳嗽 156
三十一、带下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