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命题解析 1
1.1“逻辑”的意义 1
1.2“起源”的意义 2
附注:存在者的历史性 7
1.3起源与定义域 9
1.4逻辑起源命题的基本假定 11
第二章 差别与差别者 15
2.1纯粹差别和纯粹差别者 15
附注:《楞严经》里使用的极限追溯方法 20
2.2先天本体设定 22
2.3后天本体的起点 26
2.4差别者 28
2.5差别形式 31
2.6作为差别形式的时间与空间 32
2.7元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34
2.8初始原则 36
第三章 存在与存在者 39
3.1抽象存在 39
3.2具体存在 42
3.3差别形式的传播 44
3.4差别形式的增值 44
3.5存在者 48
3.6“差别形式”的层次 52
3.7质 58
第四章 物质与元间 61
4.1物质与元间的定义 61
4.2元间 62
附注:“元间”这个词及其概念 62
4.3物质 63
4.4物质与元间的相对性 65
4.5元间的积累与发育 68
4.6物质与元间的对立统一 76
附注: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的思想渊源 79
第五章 元间的转移 82
5.1契合中的存在者 82
5.2元间转移的条件与限度 84
5.3元间转移的意义 88
5.4元间转移的对立统一意义 91
5.5元间转移的逻辑意义 93
第六章 作用与作用者 101
6.1作用与作用者的意义 101
6.2作用与作用者的进化 102
6.3相互作用的结构性和过程性 105
6.4作用与作用者的相对性 107
6.5直接相互作用 110
6.6直接相互作用的三个环节 112
6.7间接作用 116
第七章 个体与势态 120
7.1初始个体与初始势态 120
7.2势态与个体的发展 121
7.3个体的生成与积累 124
7.4元间实体与势态的互补 126
7.5互补与存在 129
附注:“存在”的展开 130
第八章 势态与规律 133
8.1势态的较量 133
8.2势态的规定性 134
8.3规律的性质 139
8.4规律与确定性 143
附注:人择原理与天人合一 146
第九章 自我与生命 149
9.1作为差别形式的物质团粒 149
9.2初始生命形式——核酸团粒 155
9.3基本生命形式——细胞 159
9.4生命的进化 161
9.5发达的生命形式——多细胞共生体 163
9.6去分化与虚系统 164
9.7神经体系 165
9.8元间的抽象 169
第十章 感觉与记忆 172
10.1感觉的进化 172
10.2感觉的限度 175
10.3感觉素材的记忆与抽象 177
第十一章 元间的分解 181
11.1元间的比较与解构 181
11.2元间实体的解构 184
11.3冯·诺依曼模型 185
11.4元间实体之间的关系 188
11.5元间抽象和处理能力的进化 190
第十二章 先天元间与后天元间 194
12.1先天元间的生成 194
12.2先天元间的内容 198
12.3范畴与范畴的层次 201
12.4范畴的存在 203
第十三章 自我与自我意识 209
13.1自己比较自己 209
13.2自己控制自己 210
13.3对立统一中的自我 210
13.4反应 211
13.5经验 214
13.6自我意识的建立 216
13.7种群自我 220
第十四章 概念与逻辑 225
14.1概念的生成 225
14.2主体的生成 232
14.3主体间 235
14.4形式逻辑的生成 239
14.5自然规律的生成 241
第十五章 元间的组合 246
15.1元间组合的定义域与对象 246
15.2被动元间组合 248
15.3目的、需求与对策 249
15.4主动元间组合 251
15.5内在元间环境 254
15.6元间实体间的“无限维”联系 255
第十六章 人与自然 262
16.1演绎能力的冗余和异化 262
16.2抽象元间演绎 265
16.3纯粹元间世界的实在性问题 268
16.4数学与实在 272
16.5人与三个规则实体 277
后记 我的哲学心路 283
参考书目 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