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试论我国运河的历史变迁 1
辽代西辽河流域的农业开发 8
广德湖考 21
略论历史上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0
明清流民与川陕鄂豫交界地区的环境问题 39
明代治理黄运思想的变迁及其背景——读明代三部治河书体会 53
北宋黄河东北流之争与朋党政治 66
山东运河开发史研究 90
胶莱运河的历史研究 204
论清一代关于疆土版图观念的嬗变 214
试论我国历史上运河的水源问题 234
谈历史上“江南”地域概念的政治含义 259
清代集镇名实初探 265
两宋时代的钱塘江 278
略谈江南水乡地区桥梁的社会功能 287
从历史地理角度讨论黄河下游河道综合治理问题(摘要) 306
关于历史气候文献资料的收集利用和辨析问题 309
关于加强对人地关系历史研究的思考 317
对21世纪中国环境问题的思考 323
略论长江三角洲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变及规划策略 333
我国水资源变迁的历史回顾——以黄河流域为例 337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环境变迁与城市兴衰 355
有关环境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372
关于上海历史地理的几个问题 378
上海港的历史地理 383
也谈安阳是否够格列为中国历史上的大古都 394
春秋秦汉邺城古址考辨 404
再谈安阳是否能称得上大古都 410
也谈有关金元黄河的几个问题——与王颋先生商榷 413
读《〈尚书·虞夏书〉新解》之《禹贡》篇一得 425
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重大成果——评史念海主编《西安历史地图集》 429
对当前古籍整理工作的几点浅见 433
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 436
重视历史地理学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447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与成就 453
基础研究与当代社会——谈历史地理学的建设和发展 461
历史地理学并非仅仅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我眼中历史地理学的现实意义 471
安徽史地漫谈 474
澳门话古今 483
大禹故里在何处? 494
长三角有过几个中心 497
运河承载的帝国 500
勾践国都勾乘山献疑 509
青龙镇兴衰考辨 512
古代合浦史地杂谈 518
历史上的川北甘南地震 523
历史上的黄运关系 527
垓下之战的地理方位之争 530
运河——通城联市 532
对学术必需有负责和认真的态度——评《淮河和长江中下游旱涝灾害年表与旱涝规律研究》 543
一本值得一读的沿革地理佳作——评《童书业历史地理论集》 550
《太平寰宇记》校点本的重大贡献 556
历代正史《河渠志》浅析 562
《汉书·沟洫志》笺释 576
《宋史·河渠志》浙江海塘西湖篇笺释 643
谭其骧论地名学 658
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学习季龙师的工作态度和治学精神 662
潘季驯 672
胡渭 680
古都洛阳研究的新篇章——读《洛阳——丝绸之路的起点》后感 694
冲田一和《上海地名志》 698
读新编《蚌埠市志》有感 703
《洛阳市志》第3卷《城市建设志·交通志·邮电志》读后的几点感想 706
评新编《宁波市志》 709
对新编方志工作的几点意见 713
地方志有助政府决策 717
修志者心目中要有读者 720
修志贵在征信——读新修《云翔寺志》有感 723
张鹏翮《治河全书》整理出版前言 725
陈学文著《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史研究》序 728
文焕然等著《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序 731
何业恒著《中国虎与中国熊的历史变迁》序 734
许作民著《邺都佚志辑校注》序 736
戴鞍钢著《港口·城市·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序 738
刘统著《唐代羁縻府州研究》序 741
蓝勇著《古代交通生态研究与实地考察》序 743
华林甫著《中国地名学史考论》序 745
冯贤亮著《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序 747
尹玲玲著《明清长江中下游渔业经济研究》序 752
高凯著《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三论》序 754
周晓光著《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序 757
钱茂伟著《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序 759
巴兆祥著《中国地方志流播日本研究》序 761
杨煜达著《清代云南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研究》序 764
段伟著《禳灾与减灾:秦汉社会自然灾害应对制度的形成》序 767
杨伟兵主编《明清以来云贵高原的环境与社会》序 769
《中华大典·历史地理典》序 772
《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总序 776
谢丽、杨方正编《和田地区民国时期绿洲农业与生态环境档案选辑》序 781
余同元著《传统工匠现代转型研究》序 784
“八马同槽”时代的山东大学历史系——一个学生的回忆 788
胡其伟著《环境变迁与水利纠纷》序 793
求实·严谨·创新——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邹逸麟教授访谈录 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