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史 战国秦汉浪漫文学经典文本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立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16130551
  • 页数:54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楚汉浪漫主义文学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屈原的楚汉浪漫主义文学的发源,到宋玉浪漫主义文学的承续和发展,都有精辟的见解。与其他书不同之处在于,本书还对秦汉考古新材料视阈下的秦汉社会转型时期的世风移易与社会思潮的变革进行了研究,为浪漫主义文学铺陈了厚重的历史蕴味。本书作者用时六年写就出的力作,有比较高的学术价值。

绪论 1

一 关于“荆楚古典浪漫主义文学及其于秦汉时期转型”诸问题的思考 1

二 楚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文化面貌 14

第一章 作为荆楚古典浪漫主义文学根基的荆楚传统巫灵文化与巫灵艺术 27

第一节 荆楚传统巫灵文化 27

一 传统巫灵文化与巫灵思维 27

二 人的灵性化与灵的人性化 29

三 冥想、梦境、幻觉与巫灵的意念 30

四 巫灵艺术与诗性思维方式 31

第二节 荆楚传统巫灵艺术气质 32

一 诗性与诗性特征 32

二 诗性与诗性想象 40

三 诗性与诗性情感 45

第三节 从春秋战国时期楚墓随葬器物造型看荆楚传统巫灵艺术特征 51

一 挺拔纤劲、大气朗俊 51

二 柔媚活泼、灵动飘逸 58

三 高挑优雅、舒展秀丽 64

四 繁缛壮阔、伟丽宏大 70

第四节 从春秋战国时期楚墓随葬器物纹饰看荆楚传统巫灵艺术叙述特点 72

一 主体线条的主题叙述 73

二 主体线条遭到遮蔽和干扰的主题叙述 76

三 主体线条被强调和突出的主题叙述 78

四 主体线条进行重复和组合的主题叙述 82

五 主体线条发生变异的非典型性主题叙述 85

六 荆楚传统巫灵艺术叙述形式的意义与价值 88

第二章 屈原的文学创作与荆楚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实践(上) 90

第一节 从战国楚简卜筮祭祷简祷祠实践和楚器铭文看屈原对荆楚宗教文化传统的继承 90

一 楚王族贵族尊祖敬宗传统与《离骚》开篇诗句意义解析 91

二 楚王族贵族使命和责任传统与《离骚》开篇诗句意义解析 102

第二节 从楚人葬俗和战国楚简卜筮祭祷简祷祠实践看屈原对荆楚宗教信仰传统的继承 106

一 从春秋战国楚墓埋葬形式看屈原相关文学创作对荆楚传统生命观的继承 106

二 从战国楚简卜筮祭祷简所涉神祇情况看《九歌》诸神设置的根据 114

三 从战国楚简卜筮祭祷简祷祠实践看《九歌》所反映的神祇祭祷情况 123

第三节 从战国楚简卜筮祭祷简祷祠实践看屈原对荆楚宗教神祇传统的继承 130

一 《九歌》“东皇太一”与战国楚简卜筮祭祷简“太” 131

二 《九歌》“湘君”、“湘夫人”与战国楚简卜筮祭祷简“二天子” 136

三 《九歌》“大司命”、“少司命”与战国楚简卜筮祭祷简“司命” 137

四 《九歌》“国殇”与战国楚简卜筮祭祷简“兵死”和“强死” 146

第四节 从战国楚简卜筮祭祷简祷祠实践看屈原对荆楚宗教艺术传统的继承 154

一 从战国楚简卜筮祭祷简祷祠实践看《九歌》整体叙述框架 154

二 从战国楚简卜筮祭祷简祷祠实践看《九歌》诗歌叙述结构 159

三 从战国楚简卜筮祭祷简祷祠实践看《九歌》诗歌祭祷结构 162

第三章 屈原的文学创作与荆楚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实践(下) 166

第一节 《九歌》与诗人所感知的神祇世界的忧伤 166

一 《九歌》神祇孤独、惆怅和忧伤预示着神对人的漠视和远离 167

二 《九歌·国殇》所隐含的英魂不能回归和飨祀的焦虑和不安 171

第二节 《离骚》与诗人所面临的政治人生的痛苦 177

一 包山楚简“卜筮祭祷记录”所透露出的“高丘”地理位置 177

二 新蔡葛陵楚简“祭祷文书”相关记录揭示了“高丘”内涵 182

三 包山楚简“卜筮祭祷记录”“高丘”与《离骚》“高丘”的联系 187

四 《离骚》“哀高丘之无女”所预示的神女远逝与求女失败的茫然和悲伤 189

五 《离骚》所表现的诗人源于君王疏离与同道背叛的窘境和痛苦 191

第三节 《天问》与诗人所反省的历史诠释的困惑 199

一 楚帛书《四时》篇在文化属性上与荆楚传统文化相抵牾 200

二 楚帛书《四时》篇神祇关系和神话情节上存在紊乱现象 203

三 楚帛书《四时》篇是战国时期阴阳五行思想影响的产物 206

四 《天问》前二十二句与楚帛书《四时》篇神话的比较研究 214

五 《天问》后一百六十六句历史叙述的框架结构与邹衍五德终始说 221

六 《天问》借历史叙述所表达的迷惘与困惑、希望与企盼 230

第四章 宋玉《高唐赋》、《神女赋》的创作与荆楚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236

第一节 巫山之女神话为《九歌·山鬼》、《高唐赋》、《神女赋》创作提供了文学素材 237

一 巫山之女神话的地域背景是江汉地域的云梦 237

二 巫山之女神话是《山海经》武罗、帝女神话于江汉地域发展演变的产物 240

三 巫山之女神话为《九歌·山鬼》、《高唐赋》、《神女赋》创作提供了文学素材 243

第二节 巫山之女神话在《神女赋》爱情故事中的变异与《神女赋》创作目的的转向 245

一 屈原《九歌》山鬼形象的塑造与《九歌》诸篇爱情模式的特点 246

二 宋玉《神女赋》神人相恋情节的照搬与爱情模式的思索和反省 248

三 宋玉《神女赋》神话叙述传统的接续与文本形象神性本质的剥离 249

第五章 秦汉社会转型时期的世风移易与社会思潮变革 252

第一节 汉代以家族和小家庭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基于汉代丧葬制度“汉制”特点的认识 252

一 汉代丧葬制度“汉制”特点与湖北当阳岱家山楚汉墓考察 253

二 湖北当阳岱家山楚汉墓在社会形态和文化面貌上的典型意义 258

第二节 汉代社会转型时期的世风移易:以汉代考古资料与文献载记相结合的研究 261

一 以个体和家庭生活为重的世俗生活观 262

二 以财富占有攀比为核心的世俗价值观 265

三 以追逐财利为生活价值的世俗道德观 271

四 以寻求物欲享乐为宗旨的世俗生活观 276

五 以满足男女情欲为目的的世俗享乐观 282

六 以贪恋长生永视为目标的世俗生命观 288

第三节 汉代世风移易与社会思潮变革:以汉代忠孝观念、神仙信仰、学风文风、阴阳哲学为对象的思考 294

一 孝道观念的强化与传统独立人格的消解 295

二 神仙信仰的泛滥与传统宗教情怀的消失 305

三 格物实学的兴盛与传统学风文风的转变 312

四 阴阳五行的流行与传统神祇体系的解构 318

第四节 社会思潮变革与艺术精神转向:以汉代庄园艺术为中心的讨论 326

一 汉代庄园经济生活与庄园艺术的表现形式 326

二 汉代庄园艺术以娱人功能为重的艺术转向 346

三 汉代庄园艺术对权贵垄断和等级制的僭越 353

四 汉代庄园艺术主体受众群体的变化与下移 363

第六章 秦汉世俗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与荆楚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转型 374

第一节 祀神乐歌传统的承续与送葬挽歌的世俗化演变和变体式的发展 374

一 秦汉时期郊庙祭祀乐歌祀神传统的承续与汉郊祀乐歌的创作 375

二 传统丧葬礼仪乐歌的演变与汉代送葬挽歌功用职能的变化 380

三 汉代墓葬碑铭附诗碑歌的出现与传统送葬挽歌的变体式发展 388

第二节 政治性文学叙事传统的强化与秦汉作家理想化和浪漫化的文学实践 393

一 汉晋辞赋作家为寻求人格自我改造和自觉提升的幽默而浪漫的文学实践 394

二 《列女传》秋胡故事试图在道德层面上确立善恶与美丑的对立和不可调和 400

三 《陌上桑》对《列女传》秋胡戏妻故事理想化和浪漫化的文学实践 403

第三节 神话性文学叙事传统的式微与秦汉历史叙事的故事化和传奇化的演变 409

一 秦汉时期“语”类历史叙事传统的发展与汉代论说散文创作 410

二 秦汉时期“传”类历史叙事传统的演变与故事化的历史叙事 415

三 秦汉时期“传”类历史叙事传统的演变与传奇化的文学叙事 420

第四节 神话英雄叙事传统的转向与传统“经典英雄”创作模式的突破和发展 425

一 荆楚古典浪漫主义文学“英雄重构”的文学实践与“经典英雄”的诞生 426

二 “政治英雄”叙事传统的继承与传统“经典英雄”确立根据的多元化发展 428

三 从《神乌赋》看秦汉世俗浪漫主义文学对“经典英雄”传统模式的突破 437

第五节 空间方位文学叙事传统的发展与汉代文学视域的拓展和新文本形式的运用 445

一 空间方位叙事的出现及在荆楚古典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中的运用 446

二 空间方位叙事艺术的成熟与汉赋超视域、幻视域艺术手法的运用 451

三 空间方位叙事艺术在汉代墓葬画像及墓葬整体叙事中的体现 460

四 空间方位叙事艺术在汉代碑歌、题记文、镇墓文、镜歌等文本形式中的运用 470

第六节 后生命性文学叙事传统的嬗变与汉晋及后世生命复活故事的发展与演变 495

一 放马滩秦墓竹简《墓主记》志怪故事与《搜神记》生命复活故事的比较 496

二 放马滩秦墓竹简《墓主记》志怪故事与《搜神记》复活故事存在差异点的原因 501

三 “南方类型”生命复活故事构成汉晋同类志怪故事发展演变的早期阶段 512

四 从《搜神记》复活故事到唐代《传奇》地下探险故事的进一步演变 516

参考文献 527

后记 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