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 1
第一节 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
一、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二、中学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3
三、中学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3
四、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4
第二节 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9
一、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作用 9
二、中学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 10
第三节 中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2
一、孕育时期(19世纪末—1903年) 12
二、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以前) 13
三、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13
四、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14
五、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4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8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8
一、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8
二、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21
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22
一、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22
二、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23
三、中学生记忆策略的培养 25
四、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5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教育 27
一、中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 27
二、中学生的人格塑造 28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34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34
一、什么是学习 34
二、学习的分类 35
第二节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37
一、早期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 37
二、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41
第三节 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 42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 42
二、布鲁纳的学习理论 43
三、托尔曼的认知目的学习理论 45
四、奥苏伯尔的有意义一接受学习理论 47
第四节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49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49
二、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 50
第五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50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含义 50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51
第四章 学习动机 56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56
一、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 56
二、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 57
三、学习动机的作用 58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分类 61
一、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61
二、普遍型学习动机与偏重型学习动机 61
三、高尚的学习动机与低级的学习动机 61
四、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62
五、长远的学习动机与短暂的学习动机 62
第三节 学习动机理论 62
一、强化理论 62
二、成就动机理论 63
三、成就归因理论 64
四、自我效能感理论 65
第四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67
一、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原则 67
二、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方法 67
第五章 知识的学习 74
第一节 知识概述 74
一、知识的概念 74
二、知识的分类 75
三、知识学习的过程 76
四、知识学习的作用 80
第二节 概念与规则的学习 80
一、概念的学习与教学 81
二、规则的学习与教学 86
第三节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89
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89
二、陈述性知识的获得 92
三、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94
四、程序性知识的获得 96
第六章 技能的学习 100
第一节 技能的概述 100
一、技能的概念 100
二、技能的特点 100
三、技能的分类 101
四、促进技能形成的一般条件 102
五、技能与知识、习惯的关系 103
六、技能的作用 104
第二节 动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104
一、动作技能的结构 104
二、动作技能的种类 105
三、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和特征 105
四、练习及其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108
五、青少年期动作技能的特点 110
第三节 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111
一、原型定向 111
二、原型操作 113
三、原型内化 114
第七章 学习的迁移 118
第一节 学习迁移的概述 118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118
二、学习迁移的种类 118
三、学习迁移的作用 120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120
一、形式训练说 120
二、共同要素说 121
三、概括化理论 122
四、关系转换说 122
五、认知结构说 122
第三节 迁移与教学 123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123
二、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 124
三、激发迁移动机 124
四、培养迁移能力 125
第八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 128
第一节 概述 128
一、态度的概述 128
二、品德的概述 130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131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32
一、品德发展的特点 132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34
三、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对教学的启示 135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135
一、态度与品德的学习过程 135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条件 136
第四节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与转变 138
一、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138
二、品德不良的转化 143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49
第一节 问题解决概述 149
一、问题 149
二、问题解决 150
三、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空间 151
四、问题解决的策略 152
第二节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153
一、问题情境 153
二、认知结构的限制 154
三、定势 155
四、功能固着 156
五、动机和情绪状态 157
六、原型启发 157
七、知识经验 157
八、个性特征 158
第三节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 158
一、问题教学的性质 158
二、问题教学的步骤 158
三、问题教学的优点 159
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59
第四节 创造性概述 160
一、什么是创造性 161
二、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161
三、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162
第五节 创造性的培养 163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63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64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64
第十章 学习策略 170
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 170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 170
二、学习策略的特点 171
三、学习策略的分类 172
四、研究学习策略的意义 172
第二节 通用学习策略 173
一、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策略 173
二、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策略 174
第三节 学习策略的教学与训练 178
一、影响学习策略使用的因素 178
二、影响学习策略教学与训练的因素 179
三、学习策略的教学与训练 182
第十一章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188
第一节 个别差异概述 188
一、什么是个别差异 188
二、个别差异产生的原因 188
三、研究个别差异的意义 189
第二节 学习风格差异 190
一、学习风格概述 190
二、学习风格的认知要素 191
第三节 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198
一、关于因材施教 198
二、适应与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 199
第十二章 学校心理教育 208
第一节 健康与心理健康概述 208
一、什么是健康与心理健康 208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208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209
第二节 学校心理教育概述 210
一、什么是学校心理教育 210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12
第三节 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原则与途径 213
一、心理教育的目标 213
二、心理教育的原则 214
三、心理教育的途径 215
第四节 心理评估与心理辅导 216
一、心理评估 216
二、心理辅导 218
第五节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220
一、中学生发展中形成的问题 220
二、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 222
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 223
四、情绪方面的困扰 224
第十三章 班级中的人际关系 227
第一节 班级人际关系概述 227
一、班级人际关系的含义及其心理成分 227
二、班集体的含义及特征 228
三、班集体的形成过程 228
第二节 班级中的同伴关系 229
一、同伴关系及其作用 229
二、班级非正式群体中的同伴关系 230
三、中学生同伴交往的原则和技巧 231
第三节 班级中的师生关系 233
一、师生关系的类型与特点 233
二、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234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234
第十四章 教师心理 239
第一节 教师心理概述 239
一、教师心理研究概况 239
二、教师职业心理素质及其构成 242
第二节 教师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244
一、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244
二、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244
三、教师的效能感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245
第三节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245
一、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历程 245
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路径 248
三、教师成长与发展中的职业倦怠 249
主要参考文献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