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城市自然环境 1
第一节 长春自然环境演变 1
一、古海洋环境演变 1
二、古陆地环境演变 2
三、现代地理环境演变 3
四、人类生态环境演变 4
第二节 长春自然环境特征 11
一、四通八达的自然区位 11
二、东高西低的地表形态 12
三、雨热同季的季风气候 16
四、南源北流的水系格局 19
五、肥沃适耕的黑土地带 23
六、类型多样的生物群系 25
七、综合效益高的自然资源 29
八、洪涝频繁的自然灾害 37
第三节 长春自然区划 53
一、东部温带湿润针阔混交林暗棕壤地带 55
二、中部温带亚湿润森林草原黑土地带 56
三、西部温带亚湿润草甸草原黑钙土地带 57
第二章 城市人口 60
第一节 长春人口源流 60
一、榆树人 60
二、青山头人 61
三、?貊族 62
第二节 长春人口演变 62
一、夫余时期长春人口 63
二、高句丽时期长春人口 63
三、渤海时期长春人口 63
四、辽时期长春人口 63
五、金时期长春人口 64
六、元时期长春人口 64
七、明时期长春人口 65
八、清时期长春人口 65
九、民国时期长春人口 66
十、东北沦陷时期长春人口 67
十一、解放战争时期长春人口 69
十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长春人口 69
第三节 长春人口特征 73
一、人口总量不断增加,增长速度由快转慢 73
二、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平均寿命明显延长 75
三、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 78
第四节 长春人口管理 79
一、户口管理 80
二、人口普查 80
三、计划生育 81
第三章 城市历史 84
第一节 长春原始聚落 84
一、新石器时代长春原始聚落 84
二、青铜时代长春原始聚落 85
三、汉代长春原始聚落 86
第二节 长春城市演变 87
一、汉、南北朝时期夫余王城 87
二、唐·渤海时期边陲重镇 89
三、宋·辽金时期粮食集散地 91
四、元明清(中叶)时期游牧地 96
五、清末民初时期垦区行政中心和铁路“附属地” 99
六、东北沦陷时期伪国都 103
七、解放战争时期战略要地 108
八、社会主义时期中心城市 111
第三节 长春政区变动 116
一、夫余时期长春政区 116
二、高句丽时期长春政区 117
三、渤海时期长春政区 118
四、辽时期长春政区 119
五、金时期长春政区 120
六、元时期长春政区 121
七、明时期长春政区 122
八、清时期长春政区 124
九、民国时期长春政区 127
十、东北沦陷时期长春政区 129
十一、解放战争时期长春政区 133
十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长春政区 134
第四章 城市建设 146
第一节 长春城市规划 146
一、夫余时期长春城市规划 146
二、辽金时期长春城市规划 146
三、清末民初时期长春城市规划 148
四、东北沦陷时期长春城市规划 153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长春城市规划 156
第二节 长春城市基础设施 159
一、长春城市建筑 160
二、长春城市交通 162
三、长春城市能源 164
四、长春城市邮电 167
五、长春城市供水 169
六、长春城市环境保护 170
第三节 长春城镇建设 171
一、长春城镇沿革 172
二、长春城镇类型 174
三、长春城镇特征 176
第四节 长春城市管理 179
一、长春城市管理机构 180
二、长春城市管理工作演变 181
第五章 区县(市)概况 187
第一节 五区 187
一、朝阳区 187
二、南关区 188
三、宽城区 190
四、二道河子区 191
五、郊区 193
第二节 五县(市) 194
一、榆树市 194
二、九台市 196
三、农安县 197
四、德惠县 198
五、双阳县 200
附录 202
附录一、长春城市起源问题学术研讨会纪要 203
附录二、长春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214
附录三、关于长春市形成中几个历史片断的考察 227
附录四、试淡长春城市演变及其发展特征 243
附录五、宽城子初探 261
附录六、关于宽城子是不是渤海扶余府问题 265
附录七、关于“宽城子”古城的初步探索 275
附录八、长春厅和宽城子 285
附录九、长春生态环境的演变 295
附录十、我省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左家山遗址 302
附录十一、浅析长春地区人口源流 306
附录十二、浅析长春地区历代人口变迁 312
附录十三、长春古代应属?貊、夫余地 323
附录十四、长春古代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329
附录十五、长春境内辽金时代古城初探 340
附录十六、长春市沦陷时期的城市建设 350
附录十七、长春各历史阶段的城市规划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