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内容 3
1.3 相关概念 5
1.3.1 河流景观 5
1.3.2 以生态为导向的河流景观规划 16
1.4 研究意义 18
1.5 研究理论、方法与框架 19
1.5.1 研究理论 19
1.5.2 研究方法 22
1.5.3 研究框架 24
第2章 河流景观规划研究历程与实践案例概述 25
2.1 河流景观规划研究历程和案例分析 25
2.1.1 国外河流景观规划研究历程 25
2.1.2 国内河流景观规划研究进程 26
2.1.3 河流景观规划案例分析 28
2.2 河流景观规划研究现状的反思 34
2.2.1 河流景观规划现状思考 34
2.2.2 河流景观规划实践的反思 35
2.3 本章小结 38
第3章 生态功能区划导向下的河流景观规划目标 39
3.1 河流景观的区域评价分析 39
3.1.1 河流景观区域属性 39
3.1.2 河流景观的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生态承载力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40
3.1.3 河流景观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 41
3.2 基于河流景观区域评价的生态功能区划 41
3.2.1 生态功能区划 41
3.2.2 区划原则 42
3.2.3 区划方法 43
3.2.4 基于河流景观区域评价分析的生态功能区划途径 45
3.3 生态功能区划导向下的河流景观规划目标与策略 46
3.4 以绵竹十二五规划河流景观规划专题为例 46
3.4.1 绵竹市生态环境评价研究 46
3.4.2 绵竹市马尾河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 56
3.4.3 基于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和河流污染控制分析的绵竹市生态功能区划 57
3.4.4 绵竹市河流景观规划生态调控方向及重点策略 65
3.5 本章小结 67
第4章 河流景观开发生态安全性分析——以“汶川地震”生态脆弱地区都江堰虹口河流景区为例 68
4.1 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 68
4.2 研究数据源 70
4.2.1 研究数据来源 70
4.2.2 研究范围数据截选 71
4.3 河流景观研究模型构建 71
4.3.1 研究范围数字高程模型的构建 71
4.3.2 研究尺度——高程模型派生图的粒度选择 72
4.4 河流景观生态安全性分析 73
4.4.1 震后河岸泥石流孕育区的地形坡度因子分析 73
4.4.2 河流汇流累积量分布因子分析 74
4.4.3 灾后河流景区开发的土地安全利用规划策略 75
4.5 本章小结 78
第5章 生态产业发展下的河流控污与保护修复策略研究——以绵竹马尾河为例 79
5.1 农村河流面源污染控制策略 79
5.2 工业园区河流污染排放控制治理策略 81
5.3 河流重点区域的水源保护策略 83
5.4 河流生态修复策略 84
5.4.1 河流生态修复内涵 84
5.4.2 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程及技术措施 85
5.5 本章小结 91
第6章 城市段河流景观格局规划研究 92
6.1 河流廊道研究现状 92
6.1.1 河流廊道的概念 92
6.1.2 河流廊道的功能 92
6.1.3 河流廊道的研究方向 93
6.1.4 河流廊道的研究方法 95
6.1.5 城市河流景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96
6.1.6 河流廊道研究现状的思考 96
6.2 城市段河流景观生态廊道格局研究 97
6.2.1 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河流廊道规划原理 97
6.2.2 城市段河流景观生态廊道拓扑格局研究 98
6.3 城市段河流景观生态斑块格局研究 103
6.3.1 研究方法和研究数据 103
6.3.2 绵竹城区段马尾河景观类型斑块级指数研究 110
6.3.3 绵竹城区段马尾河景观斑块级指数研究 119
6.4 城市段河流景观优化格局的生态规划设计导向 125
6.4.1 分区布局对河流景观及生态环境的干扰分析 125
6.4.2 城市临河区域土地调整与河流景观关联性分析 127
6.4.3 城市段河流景观优化格局的生态规划设计导向 128
6.5 本章小结 157
结语 158
附录 161
附录1 绵竹市河流景观所在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报告 161
附录2 绵竹市城市段河流景观斑块级格局指数计算数据表 173
附录3 绵竹市城市段河流景观类型斑块级格局指数计算数据表 186
附录4 绵竹市城市段河流不同区段河道长度及河岸绿地斑块面积分布表 188
附录5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标准值 189
附录6 后续研究成果发表 191
本书研究成果获科研基金课题资助及关联项目实践情况 19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等课题发表学术成果一览表 201
参考文献 202
后记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