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20年北京市石景山区工业结构调整研究(主报告) 3
一、石景山区工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思路、方向与目标 3
(一)指导思想 3
(二)基本原则 3
(三)调整思路 4
(四)调整方向 5
(五)调整目标 6
二、石景山区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 9
(一)工业产业结构调整 9
(二)工业产品(技术)结构调整 12
(三)工业布局结构调整 13
(四)工业组织结构调整 15
三、石景山区工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与措施 17
(一)制定和实施优惠财税政策,实现工业全面繁荣 17
(二)鼓励企业创新,做大做强优势企业 18
(三)加快基地建设,搭建工业发展平台 19
(四)抓好龙头项目,推进品牌工程建设 20
(五)积极推动“两化融合”,增强工业竞争实力 21
(六)大力改善投资环境,激活工业经济 22
(七)加强区域合作,推动工业互动发展 22
(八)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23
四、立足基础,积极创新,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 24
(一)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产业 24
(二)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 25
(三)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26
(四)做强做优高端装备制造业 27
(五)整合提升新材料产业 28
工业在石景山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分报告之一) 31
一、工业在石景山区经济中的地位分析 31
(一)工业是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 31
(二)工业是推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动力 33
(三)工业是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 34
二、工业发展可为打造首都CRD夯实基础 36
(一)工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互支撑 36
(二)工业与商务金融产业共同发展 36
(三)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互动发展 37
(四)工业与旅游会展业联动发展 37
(五)工业与娱乐休闲业互补发展 38
三、石景山区工业发展的现状 39
(一)总体情况 39
(二)行业结构状况 41
(三)区域结构状况 44
(四)产品结构状况 46
(五)所有制结构状况 48
(六)科技状况 54
四、石景山区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优势 57
(一)传统工业发展态势良好,工业结构调整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 57
(二)人力资源储备丰富,工业结构调整具有良好的人才基础 58
(三)高新技术产业强势发展,工业结构调整具有较强的动力 58
(四)后发优势明显,工业结构调整具备较大的调整潜力 59
(五)区位交通条件优越,工业结构调整具备优越的支持体系 59
五、石景山区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60
(一)工业产业集中度相对较高,难以保持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60
(二)技术研发领域处于弱势地位,难以促成工业结构质的飞跃 60
(三)工业用地资源有限,难以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规划 61
(四)生产经营成本高昂,难以创造优越的招商引资环境 61
(五)北京市政策的模块化,制约了石景山区工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发挥空间 61
石景山区工业结构调整的背景分析(分报告之二) 65
一、世界工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趋势和特征 65
(一)世界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基本趋势 65
(二)世界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基本特点 67
二、国内工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69
(一)我国工业结构的基本情况 69
(二)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特点 72
(三)我国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74
三、北京市工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与特点 77
(一)北京工业的现状 77
(二)北京工业结构调整情况 78
(三)北京工业结构的特点 79
四、石景山区工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80
(一)全球经济增长模式面临重大调整 80
(二)有限的资源不堪重负 81
(三)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81
(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82
五、石景山区工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性 84
(一)发达国家已掀起再工业化浪潮 84
(二)国家正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85
(三)北京市正加快建设世界城市 85
(四)首钢搬迁导致石景山区产业空心化 86
国内外工业结构调整的经验研究(分报告之三) 89
一、国内工业结构调整的经验研究 89
(一)国内工业结构调整现状 89
(二)上海市工业结构调整的经验 90
(三)深圳市工业结构调整的经验 93
(四)北京市工业结构调整的经验 95
(五)国内工业结构调整经验总结 96
二、国外工业结构调整经验分析 98
(一)日本工业结构调整的经验 98
(二)德国鲁尔区工业结构调整的经验 99
(三)新加坡工业结构调整的经验 101
(四)国外工业结构调整经验总结 105
2011~2020年石景山区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分报告之四) 109
一、工业产业结构调整 109
(一)鼓励并大力发展的产业 109
(二)支持并适度发展的产业 117
(三)引导并调整改造的产业 123
二、工业产品(技术)结构调整 126
(一)鼓励发展类产品 126
(二)改造提高类产品 126
(三)限制类产品 127
(四)淘汰类产品 127
三、工业布局结构调整 128
(一)以特钢厂区为载体建设中国绿能港 128
(二)以首钢主厂区为基础建设制造业总部聚集区 128
(三)依托中关村石景山园北区建设科技研发总部基地 128
四、工业组织结构调整 129
(一)加大产业内部企业组织结构治理,促进生产要素的集中 129
(二)优化国有经济结构,主动推进国有企业民营化进程 129
(三)加快大企业集团发展,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水平 129
(四)扶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建立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 130
参考文献 131
附录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