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7
一、国外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研究现状 7
二、国内研究现状 11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 34
一、研究方法 34
二、基本内容和逻辑结构 35
第二章 我国转型期社会救助国家责任模式选择面临的困惑 45
第一节 社会救助国家责任模式频繁变迁 45
一、政府、集体与个体共同负责阶段(1949—1956年) 45
二、集体和个体自行负责阶段(1957年至改革开放前) 46
三、由集体和个体责任向强国家责任阶段过渡(改革开放后至1999年) 46
第二节 当下社会救助国家责任模式选择面临的困惑 48
一、政府全部负责抑或与社会共担责任 48
二、“输血式”模式与“造血式”模式如何兼顾 48
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责任如何划分 50
四、是依托单位还是依托社会 52
五、是依托社会保险还是依托社会救助 53
六、是模式创新还是传统模式改良 53
七、是政策推动还是立法推动 55
第三章 典型发达国家社会救助国家责任模式变迁及原因分析 58
第一节 国家无责任阶段 59
一、英国 60
二、美国 62
三、德国 64
四、瑞典 64
第二节 国家有限责任阶段 66
一、英国 66
二、美国 74
三、德国 75
四、瑞典 77
第三节 强政府责任阶段 78
一、英国 78
二、美国 81
三、德国 83
四、瑞典 84
第四节 多元主体责任阶段 86
一、英国 88
二、美国 90
三、德国 92
四、瑞典 94
第五节 主要原因分析 95
一、国家责任变迁的社会背景因素 95
二、各阶段的学说及其影响 97
第四章 典型发展中国家社会救助国家责任模式变迁及原因分析 140
第一节 南非 141
第二节 拉美国家 142
第三节 俄罗斯 145
第四节 主要原因分析 148
一、贫困者应得权利理论及其影响 148
二、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及其影响 148
第五章 我国社会救助国家责任模式变迁及原因分析 151
第一节 我国古代社会的社会救助国家责任模式 151
一、中央政府主要责任阶段 151
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共担责任阶段 155
第二节 我国近代社会的强政府责任模式 156
第三节 我国现代社会的频繁变迁责任模式 162
一、政府和集体以及个体共同责任阶段 162
二、主要依靠集体和生产自救阶段 165
三、集体和个体责任向强国家责任过渡 166
四、强国家责任发展阶段 169
第四节 我国社会救助国家责任模式频繁变迁的原因分析 172
一、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 172
二、社会结构贫困观的影响 175
三、社会救助“秩序控制”理论的影响 177
四、社会救助“经济影响”理论的影响 179
五、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和“人民利益观”的影响 180
六、唯物史观应用于社会救助制度及反“福利依赖”思想的影响 182
七、社会排斥理论对社会救助制度的影响 183
第六章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与启示 185
第一节 比较 185
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 185
二、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188
三、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比较 190
第二节 启示 191
一、向“工作导向型”救助模式转换 191
二、向社区放权和转移 200
三、模式的选择与社会政治背景相对应 208
四、模式的转变与社会需求相对应 220
五、观念影响模式选择 233
六、我国社会救助模式的选择要吸取我国传统社会经验 245
第七章 我国未来社会救助国家责任模式选择可行之策 256
第一节 我国社会救助国家责任模式的不足分析 256
一、社会救助中的国家基本法律责任缺位 256
二、国家立法责任履行不够 264
三、国家立法责任和行政责任配合不够 265
四、国家履责方式存在问题 266
五、社会救助国家司法责任虚置 273
第二节 我国社会救助统一立法的价值选择 275
第三节 应确立国家责任为主和社会责任为辅的社会救助责任模式 282
一、政府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划分及合作 282
二、政府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划分理由 284
第四节 我国社会救助模式应向发展可行能力转换 287
一、可行能力与自由的关系 288
二、可行能力与平等的关系 290
三、可行能力与发展的关系 292
四、可行能力理论对反贫困的启示 294
五、可行能力对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启示 299
六、能力贫困的界定 302
七、能力救助的主要内容 304
第五节 我国应建立综合式社会救助模式 307
第六节 我国应从“输血式”模式向“造血式”模式转换 309
第七节 我国应从依托政府和单位向依托“社区合作”模式转移 312
一、向“社区”合作模式转移的理由 313
二、我国大连依托“社区服务社”的成功案例 315
结论 317
参考文献 320
后记 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