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九六○年 2
在特赦战犯时被摘掉“右派帽子”,我得以侥幸回城 2
从“人还在,心不死”到一个苟活者的随波逐流 9
老艺人信任的朋友,宣传机器上的“螺丝钉” 16
老相声“四大本”,构成了“大搞封资修”的罪状 25
主食、副食都不够吃了,小官僚们却在一旁大吃大喝 30
那么多人,主要是农民,替我们死于饥饿 37
第二章 一九六一年 46
我们将成为爸爸妈妈,我母亲将要当奶奶了 46
不问民间疾苦,一心还只想写作 50
戴着枷锁跳舞,职务写作也劳而无功 56
两条车道沟里的鲋鱼:我和吴小如恢复联系 62
他在朝鲜战场上获得的军功章,塞了别人的牙缝 69
幸存在历史的夹缝里,却常忘了自己的政治身份 73
从“你算老几”到“脱帽加冕” 77
妹妹大学毕业能自食其力,父亲就退休了 81
跟图尔逊合作译写《十二木卡姆》唱词 87
插叙两位没没无闻的人,那时代也还有纯属个人的不幸 92
“历史将宣判我无罪”:自以为和卡斯特罗的心相通 95
中苏交恶,邻居沙安之处境变得尴尬 99
居民小组长:息事宁人,还是无事生非? 104
第三章 一九六二年 110
早春似有解冻的消息,但麻木的我已不动心 110
以文字表达为生命的需要,落入文网乃是宿命 118
从古装的唱词到洋装的话剧 126
内蒙古和江南之行:历史与现实疑真疑幻 131
开排,停排,复排:《叶尔绍夫兄弟》一波三折 140
刚过了大饥荒,又“整社”不准“开小片荒”了 150
第四章 一九六三年 160
被批“烦琐的家务事和卑微的儿女情相结合” 160
预防政变,丁莱夫将军奉命进驻广播局 169
《叶尔绍夫兄弟》“内部演出”,我却高兴不起来了 173
改编“阶级斗争”剧本,远不如亲身挨斗感受深刻 179
难得一上五台山,跟年轻气象员聚会高山站 188
对反修波及国内毫无精神准备,还在吟咏“怒书原不作哀音” 195
半个世纪后暮年回首,检点自己过去的足迹 204
初到重庆:山水市井间徘徊,川剧里沉湎,历史中遐思 211
第五章 一九六四年 222
告别山城下三峡,武汉是旧游之地 222
李燕、纪维时等的离京,背后有一个“大举措” 231
南下温暖的广州,却接到父亲病危的急电 237
写“反右派”剧本。“小整风”挨整。又获“优秀剧目”奖状 248
剧团巡演的总结,变成了涉及男女关系的批判会 257
回忆去沈阳看话剧汇演,却像重读了多卷人生的大书 263
中国爆炸原子弹。赫鲁晓夫下台。我们下乡“四清” 273
第六章 一九六五年 280
苦难的中原大地:西宋庄比土改前的甘肃农村还穷 280
一穷二白的小村庄,到哪儿找“走资派”的“资本主义道路”? 286
谢天谢地,这个村庄搞了半年“四清”,没死一个人 289
摘掉郑某的地主帽子,三户错划富农改定为富裕中农 296
多年后泛滥的大吃大喝、公费旅游,几十年前只是规模较小 305
对官僚主义和特权问题再思考,但没读懂德热拉斯《新阶级》 311
一九六五年初冬的晋西南之行,给我的“前文革时代”画了句号 316
尾声 不算尾声的尾声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