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孕育 1
1.1 灵感来源于海外 2
1.2 首次与中央电视台合作 4
2 起步 6
2.1 电视天气预报的雏形 6
2.2 鼓励 7
2.3 首播的日子——1980年7月7日 9
3 突破 11
3.1 第一个走上电视荧屏的气象人 11
3.2 节目定样 14
3.3 业务险夭折 15
3.4 大键盘 17
3.5 点亮城市 18
4 情缘 20
4.1 新团队 20
4.2 老领导 24
4.3 大编导 28
5 改革 30
5.1 第一次会谈 30
5.2 第二次会谈 32
6 最初的制片艺术 36
6.1 手工制作动画云图 36
6.2 《渔舟唱晚》 38
7 来之不易的机房 40
7.1 小机房 40
7.2 一平方米播音间 41
8 节目背后 43
8.1 一块板子的故事 43
8.2 解码人 44
9 独立制作 45
9.1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发展的里程碑——1986年10月1日 45
9.2 第一个气象女播音 49
9.3 “天气预报改得好” 50
9.4 最早的气候变化电视科普节目 53
9.5 学习借鉴 54
10 城市名片 57
10.1 城市小窗口 57
10.2 展现城市风貌 58
11 探索与合作 61
11.1 从青岛电视机开始 61
11.2 北京景观试验 62
11.3 全国城市景观 64
11.4 景观广告 64
11.5 扩大合作范围 66
11.6 气象广告第一人 68
12 政策支持 71
12.1 机遇 71
12.2 1993年的两部局联合发文 72
12.3 奔走于中宣部、财政部和物价局 73
12.4 首长批示 74
12.5 1996年两部局再次发文 74
12.6 1999年《气象法》 75
13 抓住机遇 推动发展 77
13.1 亚运会气象服务 77
13.2 “天气预报”新气象 79
13.3 来自农民的呼声 85
13.4 全国推广 87
13.5 “华风影视制作系统” 87
14 指点江山 细说风雨 90
14.1 气象主播 90
14.2 从3.5分钟到4分钟 93
14.3 从4分钟到5分钟 94
14.4 一辆自行车 95
14.5 光缆断了 96
14.6 中南海气象服务及重大服务 97
14.7 援助埃塞俄比亚 99
15 气象影视的“奥斯卡” 101
15.1 气象动画第一人 101
15.2 法国国际气象电视节 102
15.3 气象影视“大阅兵” 104
16 组建华风集团 106
17 演播室与制作系统 111
17.1 演播机房四次变迁 111
17.2 华风小楼 114
17.3 技术系统四次升级 115
18 拓展 118
18.1 《今日气象》 118
18.2 运营青海卫视 120
18.3 《凤凰气象站》与全球华人共冷暖 122
18.4 国际合作 124
19 中国气象频道 127
19.1 创意与实践 127
19.2 福建方案的启示 128
19.3 筹建之路 128
19.4 中国气象频道开播的日子——2006年5月18日 130
19.5 中央集成、地方补发 132
19.6 摸索中成长 135
20 重大现场气象服务 137
20.1 局长“客串”气象先生 137
20.2 直击台风“圣帕” 139
20.3 淮河防汛抗洪服务 140
20.4 汶川地震服务 141
20.5 奥运气象服务 142
20.6 追风逐沙 144
21 扩大气象服务 148
21.1 气象广播的质变 148
21.2 新媒体承载希望 150
21.3 气象影视科普 152
21.4 走进北极 155
21.5 影视剧 158
21.6 气象培训中心 159
22 关怀与激励 160
23 激情工作 快乐生活 164
24 结束语 166
附录 大事记 167
参考文献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