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3
1.3 相关研究的综述 5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0
1.4.1 体育 11
1.4.2 体育思想 21
1.4.3 立论基础 22
2 中小学体育教科书之立论基础考查 24
2.1 体育教学的基本思想概述 25
2.2 军国民主义时期 28
2.2.1 壬寅癸卯学制 29
2.2.2 壬子癸丑学制 32
2.3 自然主义时期 37
2.3.1 思想概述 38
2.3.2 壬戌学制 40
2.3.3 戊辰学制 46
2.4 政治主导时期 58
2.4.1 “新体育”替代“旧体育” 58
2.4.2 以俄为师时期 60
2.4.3 以军代体时期 69
2.5 增强体质时期 71
2.5.1 1978年教学大纲 72
2.5.2 1987年教学大纲 77
2.5.3 1992年教学大纲 78
2.5.4 1996年教学大纲 81
2.5.5 高校体育教学大纲 82
2.6 健康第一时期 84
2.6.1 过渡性大纲 86
2.6.2 新课程标准 89
2.6.3 教科书考查 94
2.6.4 新课改争议 97
2.7 小结 99
3 体育专业教科书之立论基础考查 102
3.1 体育基本理论的分辨 102
3.2 体育专业教育的演进 107
3.2.1 晚清和民国时期 107
3.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13
3.3 体育基本理论教科书 118
3.3.1 体育教学理论类教科书 118
3.3.2 运动训练理论类教科书 127
3.3.3 体育思辨理论类教科书 142
3.4 体育操作理论教科书 150
3.4.1 运动人体科学教科书 150
3.4.2 运动技术理论教科书 153
3.5 体育新兴理论教科书 155
3.6 小结 157
4 体育专著之立论基础考查 160
4.1 体育专著出版概况 160
4.2 体育教学理论专著 163
4.3 运动训练理论专著 188
4.4 体育思辨理论专著 204
4.5 体育史学类专著 228
4.6 小结 238
5 中国体育的文化根源 241
5.1 中国体育是实用体育 241
5.1.1 实用理性的内涵 242
5.1.2 实用体育的解读 245
5.2 实用体育的现实写照 248
5.2.1 消极比赛 248
5.2.2 身份疑云 252
5.2.3 名额之争 254
5.3 体育精神境界的体悟 256
5.4 体育内外利益的分辨 259
5.5 小结 263
6 体育思想演化脉络的梳理 264
6.1 体育思辨思想的演化 264
6.1.1 从军国民思潮向自然教育的转变 265
6.1.2 随政治风云与保健思潮而起伏 270
6.1.3 在实用取向的价值体系中突破 283
6.2 体育教学思想的演化 286
6.2.1 技能论长期占优 286
6.2.2 体质论后来居上 292
6.2.3 健康论强势推进 295
6.2.4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技术健身论 297
6.3 运动训练思想的演化 298
6.4 小结 303
7 结语 306
7.1 主要结论 306
7.2 主要建议 307
7.3 主要不足 309
参考文献 311
后记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