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科学与政府 绪论、国家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美)迦纳著;孙寒冰译
  • 出 版 社:北京:东方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06075893
  • 页数:428 页
图书介绍:James Wilford Garner的Political Science and Government(译名《政治科学与政府》),于1928年出版。1931年孙寒冰译就此书十二章,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并拟将未完诸章继续译完,恰逢林昌恒携三年译就全本与商务印书馆接洽,商务印书馆以已纳孙寒冰译著为谢。林昌恒便与孙寒冰商议,经三方磋商,此书便由两人合译。著者原书分“政治科学”与“政府”两编,译者将此书分为“绪论”、“国家论”及“政府论”三编,“绪论”部分与“国家论”部分由孙寒冰译著,“政府论”部分由林昌恒译著。此次再编此书,预将孙寒冰与林昌恒各译著的部分作两部书出版,此书是“绪论”部分与“国家论”部分。 著者著此书,意在予专门学校及大学学生以一种内容完备和材料新颖的“政治科学与政府”之教本,希冀为学生在判断政治制度与经济理论是否健全适用等方面做一引导。译者孙寒冰认为此书论述政治之理论与实际,精微宏辟,凡一学说,一问题,莫不旁征博引,意赅言简,诚为一比较完善之政治学教本。 本书“绪论”部分论政治科学之性质、范围与方法,及其与其他相联的或连辅的科学关系。“国家论”部分讨论国家之性质、构成要素

原序 1

第一编 绪论 3

第一章 政治科学之性质与范围 3

一 政治科学之术语 4

缺乏正确的术语 4

“政治”和“政治科学” 5

“纯理的”政治和“应用的”政治 6

诸政治科学 8

二 定义与范围 9

各名家的意见 9

相同点 11

政治哲学 11

三 政治科学是不是一种科学? 12

否定的意见 12

肯定的意见 12

第二章 政治科学的方法 22

限制和困难 22

方法论的学者 24

实验的方法 24

社会学方法、生物学方法和心理学方法 28

法理学的方法 29

比较的方法 30

历史的方法 31

观察的方法 33

第三章 政治科学与别种科学的关系 39

政治科学之连辅的科学 40

政治科学和社会学的关系 41

政治科学和历史的关系 42

政治科学和经济学的关系 43

政治科学和统计学的关系 44

政治科学和心理学的关系 45

政治科学和生物学的关系 48

政治科学和地理学的关系 48

政治科学和人种学、人种志学、人类学的关系 51

第二编 国家论 63

第四章 国家的性质 63

一 术语与定义 64

“国家”这个名辞 64

国家这个名辞的各种不同用法 66

什么是国家? 67

近代学者对于国家所下的定义 68

结论 69

决定定义的因子:观点 70

国家的理念和国家的概念 72

国际公法上的国家概念 73

国际联盟是不是一个国家? 74

国际联盟不是一个国家 77

教皇辖地是不是一个国家? 79

二 国家和其他社团的区别 82

社团的性质和种类 82

国家和其他社团的区别 83

自愿社团要受国家的管辖 84

所谓多元主义的学说 86

对于多元学说的批评 88

结论 90

三 国家之目的 90

国家是目的呢,还是手段呢 90

国家目的之分别 91

结论 93

第五章 组成国家的要素和属性 110

一 人民 111

人民的必要 111

人民是国家的公民也是属民 112

形成一个国家需要多少人数? 113

二 领土 114

领土的必要 114

否认领土为构成国家的要素 118

领土是行使法权的范围 121

财产说 122

国际地役对于领土主权所加之限制 123

领土是国家的主观要素说 126

领土概念所包含的范围(一)地之下层及沿海 127

(二)领空 128

天然疆界和海路出口的学说 130

一国领土面积的广袤 131

否认小国的价值 134

对于小国的辩护 136

三 国家的其他要素及属性 136

政府的必要 136

不受外来的统治 137

对内的主权 138

永存的要素 139

国家之连续性:国家之继承 139

国家的平等 140

对于平等说的批评 143

第六章 国家、族国与民族 154

一 国家、族国和民族的区别 155

术语 155

Nation(民族)释义;人种的因素 156

非人种和非语言的因素 157

认nation为政治的现象 158

“ National”和“Nationality” 159

什么是民族? 161

民族之基本要素:(一)种族之纯一 162

(二)语言之同一 163

(三)同一的地理单位) 163

(四)同一宗教 164

(五)同一的政治企图 165

(六)其他的助因 166

结论 167

二 民族主义的发展 169

民族主义的起源 169

助成民族主义之发展的各种因素;波兰之瓜分 170

法国革命和拿破仑征略的影响 171

维也纳会议的结果 172

世界大战的结果 173

种种违背民族原则的处置 174

居民投票及民族之未决问题 176

第七章 国家、族国与民族(续):民族的权利 184

自决的权利 185

自决权利的限制 186

密尔的民族国家说 187

“单一民族”国家说的批评 189

阿克登爵士对于民族学说的攻击 190

阿克登爵士的见解之批评 190

民族问题 192

民族的其他权利:(一)生存权利 193

(二)语言权利 194

德国对于少数种族的政策 195

法兰德人在比利时的骚动 196

印度的语言问题 197

语言问题的结论 197

(三)保存地方风俗和地方法律的权利 197

国际联盟对于少数民族的权利的保护 198

条约的实施 202

德意志人在南提罗尔的情形 203

少数种族的交换 204

第八章 主权 209

一 主权之性质与起源 211

主权之性质 211

主权之观念和名词 212

主权与国王的混同 213

主权的几个定义 213

二 主权之种类 214

虚名主权 214

法律主权与政治主权 215

这种区别并非含有主权分割之意 216

大不列颠的法律主权 217

人民主权 219

国民主权 220

公理主权或正义主权 221

事实主权 222

合法主权 223

对外主权 226

三 主权之特性 228

永存性,独占性,统一性,无所不包性 228

不可让与性 228

主权之无时限性 230

四 主权之不可分性 230

一国中只有一主权者 230

主权可分说 231

其他各国学者的意见 232

政府权力之划分 233

五 奥斯丁的主权论 235

法律和主权之定义 235

对于奥斯丁学说的批评 237

第九章 主权(续) 247

六 主权有限说 247

法律以外的限制 247

所谓主权有限 248

主权无限说的批评 250

批评之缺乏根据 250

主权自限说 251

主权自限说的批评 252

国际公法的限制;传统的学说 254

传统学说之否定 254

七 对于主权学说的攻击 257

否认主权为国家之必要的构成原素 257

“非主权国家”之说之批评 259

根本否认国家之主权 261

第十章 国家学说 272

一 法律的国家学说 273

各种观点 273

法学家的见解 274

国家的人格 274

国家人格说的批评 276

有条件地承认国家人格说 277

二 有机体说 279

有机体说与其他学说的区别 279

机械说 280

有机体说之历史和文献 280

有机体说在十九世纪的发展 281

斯宾塞的比论 282

其他主张有机体说的学者 284

有机体说的评价 286

有机体说的价值 291

三 契约说 291

契约说释义 291

契约的性质 292

契约说的摈斥 293

“政府”契约说 294

“政府”契约说的评价 294

结论 295

四 唯心的或形而上学的国家学说 299

本说说明 299

黑格尔的哲学 300

黑格尔的信徒 302

英国的唯心派 303

唯心说的批评 304

唯心说的评价 306

(译者附言)神权说 307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309

法西斯主义的国家学说 314

职能的国家观 318

第十一章 国体及国家之类别 337

一 分类的原则 338

关于分类的各种企试 338

国家分类与政府分类的混同 338

几种传统的分类法 339

上述分类法的批评 341

国家的分类缺少适当的标准 341

亚利斯多德的分类标准 342

亚利斯多德分类法之批评 344

神政国 345

二 近代的分类 347

威兹和其他学者的分类 347

摩尔的分类 348

伯伦智利的分类 349

耶令芮克的分类 350

柏哲士的分类 351

耶令芮克分类法和柏哲士分类法的评价 352

结论 352

三 部分主权国 353

部分主权国的种类 353

联邦之分子邦 353

属国 354

被保护国 354

现存的被保护国 355

委托治理国 356

永久中立国 358

永久中立国的实例 359

永久中立国缔结防守同盟条约与取得殖民地之权利 359

第十二章 国家的联合 366

一 分类的原则 367

联合之种类 367

耶令芮克对于国家联合的分类 367

二 身合与物合 369

身合 369

身合的实例 370

物合 371

三 邦联 373

邦联的性质 373

邦联不是国家 374

邦联的实例 375

自一八一五年至一八六七年之德意志邦联 376

自一九○七年至一九一八年之中亚美利加邦联 377

四 联邦 378

联邦的实例 378

联邦的性质 378

联邦的种类 380

联邦之组成分子是否国家? 382

联邦成立之程序 385

联邦的主要条件与要素 385

五 国际行政联合 386

性质和目的 386

国际行政联合之实例和种类 387

组织 388

评价 389

六 国际联盟 390

国际联盟之会员 390

会员资格之丧失 392

国际联盟之目的和宗旨 393

(译者附言)国际联盟之结构与活动 393

人名地名汉译检查表 416

后记 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