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体到机体 怀特海本体论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但昭明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010148960
  • 页数:309 页
图书介绍:本书详细地介绍了怀特海本体论的思想渊源及其本体论建构所遵循的思维逻辑,并凸显了这一哲学体系在哲学话语圈中所应具备的理论意义。这种研究遵循了两条路径,其一,是顺着怀特海的思路,对传统实体哲学进行了梳理,总结其走向没落的内在症结,并试图证明,从“实体到机体”是西方哲学发展的一条历史路径,这条路径同时也是西方本体论复兴的希望所在;其二,将怀特海与当时风靡欧陆的现象学以及中国传统哲学、马克思哲学进行了多向度的比较研究,其目的在于彰显怀特海对于当今世界哲学发展所具备的典范意义,尤其是在中国当前的文化语境中,有必要以怀特海为契机,激活中国传统机体哲学,以及马克思的机体思想,建构起一种“新机体主义”,它应该能够承载起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同时又具备世界意义。

导言 1

第一章 实体本体论的历史演变 17

第一节 “本体论”辨义 17

第二节 前苏格拉底时期的本体论 24

第三节 希腊古典时代的本体论 36

一、苏格拉底 36

二、柏拉图 38

三、亚里士多德 43

第四节 近代本体论 49

一、笛卡尔 50

二、洛克 52

三、休谟 58

四、康德 62

五、黑格尔 66

第二章 机体本体论的缘起 72

第一节 传统形而上学的奠基意识及其内在症结 72

第二节 形而上学的内在动因 77

第三节 后现代科学 80

第四节 怀特海的思辨哲学 89

一、为思辨哲学辩护 90

二、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 96

三、思辨哲学的建构方法 100

第三章 机体的自我实现 104

第一节 现实实有 104

第二节 永恒客体——确定性的形式 110

一、对柏拉图理念的拯救 110

二、理想的预设 114

三、价值的载体 116

第三节 摄入 119

一、批判“误置具体性谬误” 120

二、摄入的结构要素 125

三、超越决定论与目的论的对立 129

第四节 三个终极性范畴:“创造性”、“多”与“一” 131

一、传统形而上学中的“一”与“多” 131

二、由多而一,由一而长 133

三、创造性(creatity) 136

第四章 机体思维:从客体到主体 140

第一节 因果关系的存在论转向 140

一、通往存在的自然发生学 141

二、作为先验关系范畴的原因与结果 144

三、过程存在论视阈下的内在因果关系 147

第二节 因果效验(causal efficacy)及其存在论底蕴 149

一、柏格森与桑塔亚纳的影响 149

二、直接表象与因果效验 154

三、因果效验的原初性 157

四、因果效验的存在论底蕴 159

第三节 怀特海与神秘主义 161

一、怀特海的“神秘主义” 162

二、何谓神秘主义? 164

三、超越科学主义与神秘主义的对立 167

第四节 对康德“哥白尼革命”的倒转 171

一、康德的“哥白尼革命” 171

二、从客体到主体 173

第五章 怀特海与现象学 177

第一节 经验的自明性——怀特海的“现象学” 177

第二节 现实实有的“在世存在” 184

一、世界的给定性(givenness) 184

二、作为现实世界之“观点”的现实实有 186

三、“在世存在”——此在与现实实有 188

第三节 现实实有的时间性 190

一、现实实有的“向死而生” 190

二、现实实有的时间性结构 192

三、创造与重演 196

第四节 机体生成的价值 198

一、价值与生成 199

二、作为“诗人”的上帝 203

三、价值的宇宙论支撑 206

第六章 怀特海与中国天道观 211

第一节 怀特海与《易经》 212

第二节 机体主义视角下的儒家孝道 217

一、儒家天道观的经验旨趣 218

二、实体主义视野下的孝文化批判 220

三、孝爱意识中的自我实现 222

第三节 作为机体存在的老庄之道 226

一、流变之道 226

二、机体之道 229

三、道在宇宙中的地位 232

第四节 道与言 235

一、“道”的存在意境 235

二、无言 237

三、象言 239

第五节 从人道到天道 241

一、对人道主义的反思 242

二、代天立言 245

三、怀特海:宇宙的创造故事 247

第六节 怀特海宇宙论与道家天道观的本质性差异 254

一、对秩序的认同 255

二、对超越的认同 256

三、个体生成的人格意识 259

第七章 怀特海与马克思 263

第一节 马克思的社会机体论 263

一、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 264

二、新世界观的机体性 265

第二节 社会机体的过程和谐 268

一、实体化的资本主义社会批判 268

二、过程主体 271

三、劳动、自由与过程和谐 273

第三节 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 277

一、马克思的“实践哲学” 277

二、马克思的“人道”与“天道” 281

三、“解释世界”的必要性 285

结语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道路” 289

参考文献 302

后记 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