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词义的知识本质 1
第一节 词义的来源是知识 1
一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词义的根源 2
二 人的生存意志与享受意志是词义的精髓 8
三 词义形成的路径和形态 11
第二节 词义内容的三重性 16
一 认识意义 16
二 认知意义 17
三 语文意义 18
第三节 亚里士多德范畴理论对词义研究的价值 19
一 关于“范畴” 20
二 “实体一属性”说明模式 21
三 词义的范畴性和结构性 22
第二章 现代汉语词义范畴:实体义 27
第一节 物质性实体义 27
一 自然物质性实体义 27
二 人工物实体义 29
第二节 精神性实体义 36
一 感知义 36
二 知识义 37
三 欲望义 38
第三节 事件性实体义 39
一 自然事件义 39
二 社会事件义 39
第三章 现代汉语词义范畴:属性义(上) 41
第一节 时间义 41
一 时间义的形态 41
二 时间义的次范畴 42
第二节 空间义 43
一 空间义的形态 43
二 空间义的次范畴 44
第三节 运动义 46
一 关于“运动”和运动义 46
二 状态型运动义 47
三 关系型运动义 50
第四节 性质义 56
一 关于“性质” 56
二 性质义的次范畴 58
第五节 形态义 61
一 关于“形态” 61
二 形态义 62
第六节 数量义 64
一 关于“数量” 64
二 数量义的次范畴 65
第七节 功能义 67
一 关于“功能” 67
二 功能义的次范畴 68
第四章 现代汉语词义范畴:属性义(下) 71
第一节 结构义 71
一 关于“结构” 71
二 结构义的次范畴 72
第二节 程度义 74
一 关于“程度” 74
二 程度义的次范畴 75
第三节 方式义 76
一 关于“方式” 76
二 方式义的次范畴 78
第四节 关系义 79
一 关于“关系” 79
二 关系义的次范畴 81
第五节 范围义 83
一 关于“范围” 83
二 范围义的次范畴 83
第六节 结果义 84
一 关于“结果” 84
二 结果义的次范畴 85
第七节 尺度义 86
一 关于“尺度” 86
二 尺度义的次范畴 87
第五章 现代汉语词义结构 89
第一节 词义结构 89
一 词义结构的含义 89
二 词义结构的建构 90
三 词义结构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 92
四 词义结构的分析方法 94
第二节 实体词的词义结构 97
一 自然物实体词的词义结构 97
二 人工物实体词的词义结构 102
三 事件性实体词的词义结构 105
四 精神性实体词的词义结构 109
第三节 属性词的词义结构 114
一 运动属性词的词义结构 114
二 性质属性词的词义结构 123
三 数量属性词的词义结构 125
四 状态属性词的词义结构 126
第六章 现代汉语词义的变化与衍生 129
第一节 词义变化的形态 129
一 词义变化的基本形态 129
二 同一词形的词义变化 131
三 基于同一范畴的词义分化 131
第二节 词义的内涵性衍生 135
一 词义内涵性衍生的认识动因 135
二 词义内涵性衍生的认知机制 137
第三节 词义的外延性衍生 147
一 外延性衍生的机制 147
二 外延性衍生的谱系性 148
第七章 属性聚焦:现代汉语复合词的造词机制 161
第一节 “属性聚焦”是复合词造词的认知机制 161
第二节 词形对词义结构的反映方式 167
一 本义化 167
二 隐喻化 168
第三节 词义结构与词长的关系 170
一 关于词长 170
二 词长的变化 171
第八章 现代汉语复合词的语素义及其范畴性 175
第一节 主谓型复合词 176
第二节 述宾型复合词 177
一 述宾型复合词的词义范畴 178
二 述语语素的意义范畴 179
三 宾语语素的意义范畴 181
第三节 状中型复合词 182
一 状语语素的时间义 183
二 状语语素的空间义 184
三 状语语素的形态义 184
四 状语语素的方式义 186
五 状语语素的范围义 188
六 状语语素的数量义 188
七 状语语素的程度义 189
八 状语语素的动因义 191
九 状语语素的尺度义 191
十 状语语素的机缘义 191
第四节 定中型复合词 192
一 定语语素的主体义 192
二 定语语素的时间义 193
三 定语语素的空间义 193
四 定语语素的功能义 194
五 定语语素的结构义 196
六 定语语素的运动形式义 199
七 定语语素的形态义 201
八 定语语素的数量义 202
九 定语语素的评价义 203
十 定语语素的范围义 204
十一 定语语素的客体义 205
十二 定语语素的类属义 205
十三 定语语素的关系义 206
第五节 述补型复合词 206
一 补语语素的时间义 207
二 补语语素的处所义 207
三 补语语素的变化义 207
四 补语语素的结果义 208
五 补语语素的程度义 208
第六节 联合型复合词 209
一 同指 209
二 合称 210
三 兼具 211
第九章 现代汉语复合词的形态义语素 212
第一节 形素 213
一 形素的表达类型 213
二 形素的表义方式 215
三 形素的语法分布 216
第二节 态素 217
一 态素的表义类型 217
二 态素的意义范畴 219
三 态素在复合词中的语法分布 222
第十章 现代汉语复合词语素的“名属相指”现象 224
第一节 “名属相指”的逻辑机理 225
第二节 “以名指属” 227
一 “以名指属”的意义范畴性 227
二 实体名素的结构性分布对语素义的制约性 229
第三节 “以属指名” 231
一 属性语素的择取理据 232
二 “以属指名”的指称功能 232
三 “以属指名”的意义范畴性 234
第四节 “名属相指”现象与词典释义 235
一 “以名指属”复合词的释义 235
二 “以属指名”复合词的释义 238
第十一章 现代汉语词语组合的意义耦合机制 240
第一节 什么是词义耦合机制 241
第二节 耦合机制的逻辑原理与过程 244
一 同一律与不矛盾律是耦合机制的逻辑基础 244
二 词义结构的互显 247
三 词义结构的篡改 248
第三节 耦合机制与语义断桥 250
第四节 耦合机制与词语组合形态 252
一 同一性组合与悖谬性组合 252
二 简单组合与复杂组合 253
第五节 耦合机制对语法语义现象的作用例析 255
第十二章 现代汉语动词词义与句法结构 261
第一节 动词的词义结构 262
一 动词的语法结构类型与运动意义 262
二 动词词义结构的两种类型 264
第二节 动词的词义范畴 265
第三节 动词对句法成分语义范畴的制约性 272
一 动词的相关句法成分 272
二 动词对直接句法成分语义范畴的制约 273
第四节 动词与主体范畴 275
一 对实体范畴的制约 276
二 对数范畴的制约 276
三 对性范畴的制约 278
四 对类属范畴的制约 279
第五节 动词与客体范畴 281
一 对形态范畴的制约 281
二 对类属范畴的制约 282
第六节 动词与方式范畴 284
一 智能型制约 284
二 自然型制约 285
第七节 动词与时间范畴 286
一 恒常性制约 286
二 非恒常义制约 287
第八节 动词与空间范畴 290
第十三章 现代汉语词义与意义化修辞格 292
第一节 意义化修辞格的理据 292
一 意义化修辞格与词义范畴 292
二 意义化修辞格的逻辑本质 293
第二节 比喻 294
第三节 比拟 297
第四节 拈连 298
第五节 通感 299
第六节 借代 302
第七节 夸张 305
第十四章 现代汉语词语尺度义范畴及其词义阐释作用 307
第一节 尺度义的逻辑本质 308
一 尺度有公共和个体两种类型 308
二 尺度是标差比较的参照系 309
第二节 词语尺度义的类型 310
一 基本尺度义 310
二 符合尺度义 310
三 超尺度义 311
四 不及尺度义 311
五 违背尺度义 312
第三节 尺度义的表达形式 312
一 直接使用基本尺度义语素 312
二 以简缩语素表示尺度义 313
三 以语素关系间接反映尺度义 313
四 尺度义形态的逻辑图式 314
第四节 尺度义与词典释义 315
一 对有基本尺度义语素的词语采用语素义加合的方式 315
二 对隐含尺度义的词语在释义表述中显示尺度义 316
三 对单音词的释义以尺度义为基本范畴 316
四 对有些词语尺度义的表述却很模糊,甚至看不出尺度义 317
第十五章 现代汉语物质实体名词的内涵性与外延性词群 319
第一节 内涵性词群 319
一“结构体一元素”词群 320
二“种一属”词群 321
第二节 外延性词群 323
一 外延性词群构建的认识依据 323
二 对象间的属性关系与外延性词群的构建 324
第三节 内涵性和外延性词群的语言价值 326
一 内涵性词群的语言价值 326
二 外延性词群的语言价值 328
参考文献 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