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本书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 1
第二节 碧罗雪山两麓生计研究的简要回顾 9
第三节 研究碧罗雪山两麓生计模式的意义 15
第四节 一次翻越碧罗雪山的经历 18
第一章 碧罗雪山两麓地理环境及历史 20
第一节 自然气候 21
第二节 生物资源 24
第三节 族源及其历史 27
第二章 多元生计的形成及其中介(上) 44
第一节 采集狩猎:一种生计遗存 45
第二节 游牧:民族迁徙与文化传播 50
第三节 畜牧业:转场放牧 56
第四节 农业生计与土地所有制 60
第三章 多元生计的形成及其中介(下) 67
第一节 传统制盐业:生理需求与族群互动 67
第二节 民族商贸:共生与互动 73
第三节 天主教的传播:葡萄种植 77
第四节 “政治场域”下的别样生计 81
第四章 峡谷农业 84
第一节 土地类型和耕作条件 84
第二节 作物种类和农事活动的地方性知识 90
第三节 耕作技术与生产方式 104
第五章 转场放牧 118
第一节 牧场资源的分布以及放牧方式 118
第二节 牲畜的种类与用途 128
第三节 草场管理以及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141
第六章 采集渔猎 146
第一节 采集 147
第二节 狩猎 157
第三节 捕鱼 167
第七章 澜沧江畔的传统盐业 171
第一节 生命之盐 171
第二节 传统的制盐技术 174
第三节 盐业贸易 187
第四节 盐民的生活 195
第八章 产品加工与手工技术 198
第一节 食物的加工与制作 199
第二节 编织和纺织 214
第三节 建筑 221
第四节 木器、竹器和陶器 224
第九章 政教合一及其制度下的生计 227
第一节 康区政教合一制度 227
第二节 寺院对政治经济活动的影响 234
第三节 川、滇、藏间的商贸往来 241
第四节 别样生计 255
参考文献 261
后记 273
附图表目录 105
图4-1 砍刀与点种棍 105
图4-2 怒锄的形态演变 108
图4-3 德钦地区的犁 110
图4-4 贡山地区的犁 110
图5-1 高山牧场上的石屋与围栏 122
图6-1 弩弓、箭袋和箭 162
图6-2 夹网 168
图6-3 网兜 169
图8-1 多杆连枷与单杆连枷 201
图8-2 割穗架 202
图8-3 磨房与水磨 204
图8-4 手磨 204
图8-5 酥油桶和“甲洛” 209
图8-6 铁锅蒸酒 213
图8-7 破竹、簸箕与背篓 216
图8-8 织“怒毯” 221
图8-9 怒江地区的房屋 223
图8-10 仓库(木楞结构) 223
图8-11 溜索和滑板 225
图8-12 猪槽船 226
表1-1 2012年7月碧罗雪山两麓各调查点温度测量记录 24
表1-2 2011年盐井乡辖区内从事盐业生产的3个行政村的人口结构情况 35
表7-1 白、红盐成分分析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