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控制、私募股权投资介入与民营上市公司治理》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苏启林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14137330
  • 页数:181 页
图书介绍:自2001年以来我国家族控制的民营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控制家族股东不断依靠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通过隧道效应等不当利益输送通道剥削中小股东,而不完善的监管环境一定程度上为控制性家族股东剥削中小股东提供了便利。但近年来私募股权投资已经成为了国内资本市场一股重要的新兴力量,私募股权投资通过积极参与企业的投资后管理过程提升企业治理水平和经营业绩。本书从两个层面上构建了私募股权投资参与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的一个分析框架,第一个层面是构建了私募股权投资通过所有权、控制权和经营权三个维度;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控制权与经营权分离形成的双重代理冲突如何影响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模型;第二个层面是构建数理模型研究私募股权投资的介入对民营企业治理的影响机制,私募股权投资对民营企业的介入,一方面能够缓解所有权层面的代理冲突,另一方面将降低经营权层面的代理成本。本书选取2011~2012年间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IPO的有私募股权投资介入的214家和无股权投资介入的160家民营上市公司作为实证样本,得出如下基本结论:在国内公司治理水平不高以及监管机制不完善的背景下,私募股权投资对家族控制的民营上

1导言 1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

1.1.1 上市公司家族控制三个主要阶段 1

1.1.2 上市家族控制基本特征 6

1.1.3 私募股权投资与公司治理参与 10

1.1.4 本研究选题意义 15

1.2 研究内容 16

1.2.1 概念模型构建 16

1.2.2 数理模型构建 17

1.2.3 实证研究 17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1

1.3.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21

1.3.2 技术路线 22

1.4 创新之处 23

2文献综述 25

2.1 家族控制与民营企业治理 25

2.1.1 家族所有权与家族控制 25

2.1.2 公司治理与家族企业代理冲突的理论分析 27

2.2 私募股权投资与公司治理研究 31

2.2.1 私募股权投资通过公司治理优化提升企业价值 31

2.2.2 私募股权投资偏好股权和董事会参与 33

2.2.3 私募股权投资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的角色 34

2.3 私募股权投资与家族企业治理 36

2.4 简要评述 38

3理论框架构建 40

3.1 不同背景私募股权投资对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的影响 40

3.1.1 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的主要代理冲突 40

3.1.2 私募股权投资介入能够缓解所有权层面代理冲突 41

3.1.3 私募股权投资介入后的控制权层面代理冲突缓解 42

3.1.4 私募股权投资介入后的经营权层面代理冲突缓解 45

3.1.5 不同背景私募股权投资介入后的公司治理模式研究 46

3.2 PE介入对家族企业治理的影响——基于数理模型的分析 50

3.2.1 PE介入对家族企业代理问题的影响 50

3.2.2 PE对家族股东控制的股权制衡 62

3.3 本章小结 76

4 PE对民营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影响 78

4.1 有无PE背景的统计性描述 79

4.2 股权投资与公司股权结构 82

4.2.1 研究思路和理论假设 82

4.2.2 统计性描述分析 86

4.2.3 回归模型 92

4.2.4 结论 96

4.3 股权投资与公司董事会结构 97

4.3.1 研究思路和理论假设 97

4.3.2 私募股权投资在董事会占席数影响因素分析 103

4.3.3 PE机构特征对独立董事比例影响分析 106

4.3.4 结论 109

4.4 PE背景下的两权分离与企业价值 110

4.4.1 研究思路和理论假设 110

4.4.2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113

4.4.3 回归模型 116

4.5 本章小结 121

5 PE对民营企业控制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影响 124

5.1 有无股权投资机构背景企业的对比分析 124

5.2 PE对两权分离以及高管层变动的影响 127

5.2.1 理论与假设 127

5.2.2 私募股权投资与企业控制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实证分析 131

5.2.3 私募股权投资与企业高管层变动的实证分析 138

5.2.4 结论 145

5.3 控制权和经营权分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146

5.3.1 理论与假设 146

5.3.2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149

5.3.3 回归分析与结果 152

5.3.4 结论 155

5.4 本章小结 156

6结论与启示 158

6.1 研究结论 158

6.2 启示 161

参考文献 164

后记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