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卷 7
本卷前言 7
1950—1951年 适应新中国初期教学需要,修订出版以“理解自然、注意健康、服务生产”为宗旨的自然教材 7
附录:1950—195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修订出版的小学常识教材 38
1951—1953年 在全面学苏联的形势下,编写以苏联小学《无生物自然》课本为蓝本的自然教材 41
附录:20世纪50年代《苏联小学自然教学大纲》(摘录) 68
斯卡特金著《小学自然教学法》(摘录) 70
1954—1958年 逐步实现自然教材中国化,编写“既注重科学知识,又注重生产知识和思想教育”的自然教材 81
1959—1960年 “大跃进”时期,出版九年一贯制学校自然教材 117
1959—1961年 “大跃进”时期,编写“集自然、地理、历史、政治于一本”的常识教材 137
1961—1964年 总结新中国13年自然教学经验,编写“具有广泛自然科学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自然教材 165
1977—1978年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编写“既有基础性又有先进性的科学知识,注重观察实验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自然常识教材 199
1981—1984年 从根本上改革自然教学,编写“旨在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注重培养科学能力”的自然教材 235
附录:刘默耕关于小学自然教学改革的论述 286
1986—1987年 为加强小学科学教育,编写“动手动脑学科学”的全彩色低年级自然教材 299
1989—1997年 实施义务教育,编写“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系列化自然教材 327
附录:根据人教版义务教育自然教材改编的九年义务教育云南省五、六年制小学自然教材 391
50年自然教材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397
人教版小学自然(常识)教科书出版年表 410
参考文献 413
社会卷 421
本卷前言 421
第一章 小学社会课程的设置 421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开设的小学社会课程 421
二、小学社会课程的性质 422
三、小学开设社会课程的必要性 423
(一)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需要 423
(二)促进儿童社会化进程的良性发展 423
(三)教育改革的需要 424
四、小学社会与其他课程的分工和联系 424
第二章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社会教学大纲(试用)》的制订 427
一、教学大纲的制订过程 427
(一)在教育部领导下,成立小学社会教学大纲起草小组 427
(二)研讨的主要问题 427
1.对小学社会课程教学内容的研讨 427
2.对小学社会教学大纲总体框架的研究 427
3.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 428
4.如何在大纲中反映有关商品、竞争、效益、改革、自立等新观念 429
5.关于小学社会课程的考评 429
(三)调查研究 429
二、小学社会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 430
(一)《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社会教学大纲(初审稿)》 430
1.教学目的和要求 430
2.教学内容的安排 431
3.教学内容要点 431
4.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435
(二)《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社会教学大纲》由初审稿改为试用 435
1.加强了近现代史和国情国策教育的内容 436
2.适当降低了要求 437
3.根据形势发展所做的调整 437
第三章 小学社会教材的编写 441
一、教材编写过程 441
(一)调查研究 441
(二)编写教材 441
1.教材总体框架的研究和设计 441
2.教材样课的研讨和试写 442
3.教材初稿的编写和实验 442
4.教材实验本的编写和实验 443
5.教材由实验本改为试用本 446
(三)教材系列化 450
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450
(一)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着眼于素质教育 450
(二)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 451
(三)面向大多数教师和大多数学生 451
(四)以认识社会为主线 451
(五)加强近现代史和国情国策教育 452
(六)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452
三、教材的主要内容(以六年制小学社会教材(试用)为例) 453
四、教材结构的创新 465
(一)构建以认识社会为主线的综合课教材体系 466
1.以认识社会为主线,由近及远,逐步扩大小学生认识社会的范围 466
2.以认识社会为主线,从社会事物的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或者说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组织教材的知识结构 469
(二)构建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教材结构 481
1.开放式教材结构 481
2.互动式教材结构 485
3.探究式教材结构 491
五、力求新意的教材特点 493
(一)教材将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渗透和重组,具有明显的综合性 493
(二)教材把学习社会常识与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495
1.课文中的“活动”举例 496
2.教材中的“活动课”举例 497
(三)密切联系儿童的社会生活实际,并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其由近及远,由已知到未知,由感性到理性地认识社会 499
(四)将爱国主义教育与近现代史和国情国策教育相结合,并把国情教育与乡情教育密切结合,使爱国主义教育内涵更加丰富、鲜活 502
(五)在以正面教育为主的前提下,适当提出一些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以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508
(六)教材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将品德教育与能力培养融于一体 511
(七)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图像设计新颖活泼,富有童趣 514
1.生动活泼的教材表达方式 514
2.新颖美观的图像设计 517
六、小学社会教材的教学实践与反响 519
(一)来自学生的评价 520
(二)来自学生家长的评价 521
(三)来自专家和教师的评价 522
(四)教材编者的反思 525
七、小学社会教材(试用)的修订(2000—2001) 526
(一)教材修订的依据 526
(二)教材修订的主要内容 526
1.文字部分的修订 526
2.版式上的调整 528
教材编写感悟 530
附录 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