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印度河流域文明 5
一、古代印度的地理范围和印度名称的由来 5
二、地理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6
三、最早的居民和史前史 9
四、印度河流域文明 9
第二章 雅利安人入主印度 16
一、雅利安人占领印度河、恒河流域 16
二、国家的产生 19
三、种姓制度 20
四、婆罗门教的形成 22
五、十六国与亚历山大入侵 24
六、经济发展和阶级——种姓关系的变化 26
七、佛教和耆那教的兴起 28
第三章 孔雀帝国 33
一、孔雀帝国的建立 33
二、集权制 36
三、农业和工商业 39
四、不发达的奴隶制 42
五、宗教状况及种姓制度的发展 45
六、妇女的社会地位 47
七、古典梵语、宗教文学及雕刻艺术 49
八、帝国的瓦解 52
第四章 南北诸王朝割据时期 54
一、割据局面的出现和贵霜帝国的兴衰 54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奴隶制的衰落 55
三、大乘佛教 58
四、梵语文学与雕刻艺术 59
第五章 笈多帝国 63
一、笈多帝国的建立 63
二、松散的统一 64
三、工农业的发展及商业的变化 66
四、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68
五、婆罗门教转化成印度教 72
六、文学艺术的黄金时代 74
七、笈多帝国的灭亡 78
第六章 戒日帝国及其后的地区性王国 80
一、戒日帝国的兴衰 80
二、再度四分五裂 84
三、封建土地关系的发展 85
四、经济活动的地区化趋势及外贸的衰退 89
五、佛教的衰落和印度教的兴盛 91
六、种姓制度的强化 97
七、寺庙教育、地区语言及文学艺术 100
八、阿拉伯人和突厥人的入侵 103
第七章 德里苏丹国时期 107
一、王朝变迁和征服战争 107
二、巴曼尼和维阇耶那伽尔 113
三、德里苏丹国的统治体制 115
四、宗教压迫 119
五、土地制度 120
六、13—15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 122
七、封建压迫与人民起义 124
八、苏菲派与虔诚运动 125
九、葡萄牙的侵入 131
第八章 莫卧儿帝国 133
一、帝国的建立和领土扩展 133
二、阿克巴改革 139
三、荷兰、英国、法国殖民主义势力的侵入 153
四、16—17世纪封建经济的繁荣 157
五、奥朗泽布的反动政策 161
六、反对莫卧儿统治的起义 163
七、穆斯林王朝统治在社会方面带来的变化 167
八、两种文明汇合下的文学艺术 170
第九章 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 177
一、莫卧儿帝国的瓦解 177
二、英国征服印度的开始 180
三、迈索尔和马拉特联盟的沦亡 184
四、附属国体系的建立 189
五、信德和旁遮普被征服 190
第十章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统治 194
一、英属印度和印度土邦 194
二、双重权力中心:公司统治和议会监督 195
三、英属印度行政、司法机构的建立 196
四、殖民掠夺的手段 198
五、正规地税制的实行 202
六、殖民政策进入新阶段 205
七、印度转变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07
八、思想文化领域的开拓 211
九、新阶段殖民政策的影响 213
第十一章 民族大起义和英王接管印度 216
一、早期反英起义 216
二、资产阶级的社会改革和政治运动 217
三、民族大起义 220
四、起义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228
五、英王接管印度后的统治体制和政策变化 234
第十二章 大工业的出现和资产阶级民族运动的初步发展 238
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238
二、19世纪下半期的工农运动 243
三、印度国大党的成立 248
四、穆斯林启蒙活动及其与国大党的关系 257
第十三章 英国殖民剥削加强和1905—1908年民族运动高潮 264
一、英国资本输出和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264
二、反对分割孟加拉 267
三、抵制运动转变成民族革命运动 271
四、穆斯林联盟的成立及其内部新兴力量的出现 275
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发展与动荡 277
第十四章 甘地领导权的建立和第一次不合作运动 285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民族运动的进展 285
二、甘地领导权的建立 287
三、1920—1922年的不合作运动 292
四、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295
第十五章30年代初文明不服从运动和省自治 299
一、1930—1933年文明不服从运动 299
二、国大党内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 307
三、印共与国大社会党统一战线的建立 308
四、《1935年印度政府法》和省自治 309
五、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关系的恶化 311
六、穆斯林联盟拉合尔决议 312
第十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的经济政治发展 314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印度经济的影响 314
二、战后印度民族工业的发展 316
三、“退出印度”决议和“八月革命” 318
四、战后印度人民反英情绪的高涨和海军起义 322
五、英国被迫接受印度独立的要求 325
六、蒙巴顿方案和印度自治领成立 328
第十七章 从自治领到共和国成立 334
一、自治领政权的建立 334
二、土邦的归并和全国行政区划的统一 336
三、制止教派仇杀 339
四、发展经济的初步措施 342
五、工农运动和印度共产党、社会党 345
六、自治领政府的外交政策 347
七、宪法的制定,印度成为主权共和国 350
第十八章 尼赫鲁执政时期 354
一、实施议会民主制 354
二、建立“社会主义类型社会”的决议 357
三、马哈拉诺比斯模式和计划经济的实施 359
四、土地改革和乡村建设 363
五、世俗化政策 372
六、语言邦的建立和官方语言的确定 375
七、外交政策的曲折波动 379
八、主要在野党的活动 384
九、国大党陷于困境,尼赫鲁逝世 387
第十九章 夏斯特里执政和英·甘地第一次执政 391
一、夏斯特里的短期执政 391
二、英·甘地继任总理和1967年大选 395
三、绿色革命的开始 400
四、经济政策的激进化与国大党的分裂 403
五、纳萨尔巴里农民武装斗争 406
六、1971年大选和英·甘地政策的进一步激进化 408
七、外交政策与第三次印巴战争 412
八、经济政治形势恶化 416
九、宣布实行紧急状态 421
十、第六届人民院选举,国大党惨败 426
第二十章 人民党短期执政和英·甘地第二次执政 431
一、人民党政府的内外政策 431
二、英·甘地东山再起 435
三、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441
四、种姓冲突和教派冲突 443
五、中央—地方矛盾的尖锐化 447
六、旁遮普问题的白热化和英·甘地殉难 452
第二十一章 拉吉夫·甘地执政时期 457
一、稳定形势,举行人民院第八届选举 457
二、缓解旁遮普和阿萨姆危机 459
三、经济改革 462
四、绿色革命的继续推广和农业发展 472
五、廉洁政治和提高行政效率的努力 475
六、外交政策的新发展 479
七、改革形势的急转直下 482
八、教派主义的新攻势 484
九、第九届大选和拉·甘地政府下台 487
第二十二章 全国阵线短暂执政与国大党重掌政权 490
一、全国阵线政府的建立和主要政策 490
二、人民党(社会主义者)的短暂执政 497
三、国大党再度掌权:拉奥政府的建立 500
四、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 501
五、中央—地方矛盾的缓解 518
六、曼达尔委员会建议的实施 522
七、教派冲突的激化 523
八、外交政策的全面调整 526
九、国大党再度丧失政权 531
第二十三章 九十年代后半期以来的印度 541
一、政府的更迭,联合政府格局的经常化 541
二、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与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558
三、遏制教派主义,维护世俗化原则 568
四、维护国内安定和反恐斗争 572
五、外交政策:延续和发展 579
重要译名对照及索引 596
大事年表 602
参考书目 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