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吴道子生平履历 1
第一节 吴道子履历初探 1
一 关于吴道子履历的推测 1
二 吴道子究竟何时“事逍遥公韦嗣立为小吏”? 4
三 吴道子究竟何时召入禁中? 6
四 关于吴道子“官至宁王友” 11
五 吴道子浪迹东洛、长安画壁大体需要多少年? 12
六 吴道子大概出生于何年? 13
七 吴道子履历 13
第二节 吴道子青年时期是否入蜀? 21
一 关于吴道子青年时期曾经入蜀之王伯敏、晓岚说 21
二 关于吴道子青年时期曾经入蜀之黄苗子说 24
三 关于吴道子青年时期曾经入蜀之陈传席说 24
四 关于吴道子青年时期曾经入蜀之王洪林说 26
五 关于吴道子青年时期曾经入蜀之陈履生说 30
六 所谓吴道子青年时期曾经入蜀是一个误解 30
第三节 吴道子嘉陵江畔画迹之考察 30
一 所谓“三百里嘉陵江” 31
二 广元千佛崖一尊菩萨造像的来历 32
三 剑阁觉苑寺壁画的传说 35
四 苍溪县武当庙里的《达摩祖师》 38
五 苍溪县紫阳寺关圣殿里的《拷鬼图》 39
六 董永村的传说 43
七 阆中陈家《佛像》 43
八 定光院《行道观音像》 44
九 关于阆中锦屏山山水壁画 46
十 南部县罗寂寺《观音像》碑刻 49
第四节 吴道子暮年入蜀客死资阳 53
一 考察是这样开始的 53
二 《资阳县志》中所谓的吴道子墓原来是一座汉墓 55
三 吴道子是否到过资阳 60
四 吴道子究竟何时暮年入蜀客死资阳? 69
五 李家沟的汉墓可能又是吴道子墓 70
六 关于吴道子逐鹿故事的推测 73
第二章 吴道子的绘画作品 74
第一节 吴道子的写生作品 74
第二节 吴道子的壁画创作 74
一 吴道子的壁画创作 74
(一)吴道子长安画壁 74
(二)吴道子东都画壁 83
(三)吴道子外州寺观画壁 87
二 曲阳北岳庙吴道子壁画真迹之考察 96
三 赵州柏林寺吴道子画水之考察 106
四 关于吴道子在广爱寺画《文殊普贤》辨 118
五 吴道子洛阳老君庙《五圣图》壁画被沉洛河考 119
六 光宅寺曼殊堂吴画实系伪作 124
第三节 吴道子的卷轴画创作 125
一 历代著录中吴道子卷轴画作品 125
(一)可以肯定属于吴道子真迹的作品 126
(二)不能确认是否系吴道子真迹的作品 163
(三)著录中记为吴道子作品,实际并非吴道子作品的作品 174
二 关于《送子天王图卷》之论争 181
之一:《送子天王图卷》真迹辨 181
之二:再论《送子天王图卷》当系吴道子真迹 196
之三:就学术讨论的方法和态度与张春记先生商榷 205
三 《送子天王图卷》内容浅析 208
第四节 现存与吴道子有关的石刻、造像 210
一 四川广元千佛崖以吴道子佛画为样本雕刻的菩萨造像和护法天神造像 210
二 四川南部罗寂寺《观音像》石刻 212
三 山东曲阜《孔子像》石刻 212
四 河北曲阳北岳庙《曲阳鬼》石刻 212
五 龟蛇石刻 212
第三章 吴道子的书法作品 214
吴道子为四川资阳回龙寺写经 214
第四章 吴道子的艺术风格与成就 215
第一节 吴道子用笔 215
一 吴道子用笔的发展变化及各个时期用笔特色 215
(一)吴道子早年用笔 215
(二)吴道子中年用笔 216
二 吴道子用笔别于他人的明显特征 220
三 吴道子用笔的奥妙 221
四 吴道子用笔誉之为“吴带当风”当之无愧 222
第二节 吴道子设色 223
第三节 吴道子笔下的艺术形象 224
一 以气韵取胜 224
二 重视神态和内心世界的刻画与描写 225
三 每个形象都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又反映了某一类的共性的典型 227
四 穷手足之变态 227
五 道具的描写与刻画 228
六 吴道子笔下的山水形象 228
第五章 吴道子绘画作品的社会功能与反响 230
第六章 吴道子在中国历史和绘画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33
第一节 吴道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 233
第二节 吴道子在中国人物画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33
一 在继承前人人物画传统基础上将中国人物画推向了鼎盛时期 233
二 吴道子的人物画创作对后世的影响 234
(一)吴道子的传派 234
(二)从永乐宫壁画来看吴道子对后世的影响 240
第三节 吴道子在山水画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44
一 不公正的评价 244
二 吴道子山水画活动踪迹 245
三 吴道子与山水画皴法 247
四 吴道子成就了水墨浅绛山水体系 257
五 深远的影响 260
第七章 吴道子的成功之路 261
第一节 扎扎实实继承传统 262
第二节 师法造化,体验生活 263
第三节 真刀实枪的苦练精神 264
第四节 从姊妹艺术中吸取营养 265
第五节 集儒、释、道于一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素养 265
第六节 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 267
第七节 饱满的创作情绪 268
第八节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269
第八章 吴道子作品中的缺憾与不足 271
附件 273
后记 275
再版后记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