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测验与评量的意义与趋势 1
第一节 测验与评量的昨日与今日 3
第二节 测验与评量的关系 6
第三节 测量与量尺 8
第四节 测验与评量的道德议题 12
第五节 评量的趋势 16
第六节 本书的架构 20
第二章 评量与教学目标的连结 27
第一节 教学评量的传统包袱 31
第二节 评量与教学连结的基础 36
第三节 连结评量与教学的阶段 48
第四节 结语 53
第三章 效度 57
第一节 效度的涵义 59
第二节 效度的性质 63
第三节 效度在内容代表性上的证据 68
第四节 效度在效标关联上的证据 72
第五节 建构效度作为效度概念的核心 78
第六节 效度概念的综合考量 85
第七节 影响效度的因素 88
第八节 结语 89
第四章 信度 95
第一节 信度的意义 97
第三节 信度评鉴 119
第四节 效标参照评量的信度估计 123
第五节 测量标准误 125
第六节 信度概念在教学评量的应用 127
第七节 结语 128
第五章 发展评量计画 131
第一节 学习成果的分类 133
第二节 评量的方式 136
第三节 试题的类型 138
第四节 评量方式与学习成果的结合 140
第五节 建立课堂测验细目表 145
第六节 选择评量方式 147
第七节 结语 150
第六章 选择性题目与题组的编制 157
第一节 选择题的性质 159
第二节 选择题的优点 163
第三节 选择题的缺点 167
第四节 编写选择题的注意事项 170
第五节 题组的性质 182
第六节 题组的优点、限制、与编制建议 188
第七节 其他议题 191
第八节 结语 196
第七章 建构性题目的编制 201
第一节 建构性题目的适用时机 204
第二节 建构性题目的题型 204
第三节 建构性题目的优点与限制 216
第四节 建构性题目的出题建议 217
第五节 建构性题目的计分建议 217
第六节 结语 218
第八章 实作评量——理论 221
第一节 发展背景 225
第二节 实作评量的本质 229
第三节 实作评量的类别 235
第四节 国内实作评量之应用研究 246
第五节 实作评量应用上的优点 257
第六节 实作评量应用上的限制 260
第七节 结语 264
第九章 实作评量——应用 269
第一节 决定评量的标的 271
第二节 设计题目 274
第三节 评分规准的设计与记录的方式 278
第四节 评量结果的分析 291
第五节 优良实作评量的评鉴标准 292
第十章 档案评量 297
第一节 档案评量是什么 299
第二节 档案评量的理论基础——情境/社会历史观点的认知与学习理论 307
第三节 如何实施档案评量 309
第四节 对档案评量的评鉴 317
第五节 结语 319
第十一章 情意评量 327
第一节 情意评量的原则与范畴 331
第二节 自我陈述式的评量 334
第三节 同侪评量 337
第四节 轶事录 345
第五节 心智习性的评量 349
第六节 结语 353
第十二章 题目分析 357
第一节 题目分析的重要性 359
第二节 主观的题目评鉴 359
第三节 客观的题目分析 361
第四节 测验总分分配形式 373
第五节 结语 376
第十三章 评量结果解释 379
第一节 效标参照与常模参照的分数解释 382
第二节 常模 384
第三节 发展性常模 385
第四节 组内常模 388
第五节 常模的评鉴 400
第六节 解释测验分数的守则 402
第七节 结语 403
第十四章 学期成绩 405
第一节 学期成绩的意义与功能 407
第二节 学期成绩所包含的内容 409
第三节 学习成果评定如何考虑学习过程 411
第四节 分数形式的期末成绩 414
第五节 等第形式的学期成绩 417
第六节 学期总评量的效度想法 421
第七节 结语 426
附录一 自然科定期成绩考查试题案例 429
附录二 黄敏老师之「阅读及写作」学习档案评分规准 433
附录三 利用Excel进行资料分析 435
人名索引 447
汉英索引 449
英汉索引 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