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一 从目标的角度解释人与社会 1
二 本书中“社会哲学”的用法 4
三 社会哲学的类型 7
四 本书的第一部分 11
五 本书的第二部分 13
六 本书内容的第三部分 18
七 写作本书的动机之一:考察传统文化 20
八 写作本书的动机之二:考察“现代化” 24
第一章 儒家、墨家与道家的社会哲学 29
一 孔子与儒家社会哲学的确立 29
二 孔子之后 33
三 关于物质生活 37
四 关于国家实力 39
五 墨家的社会哲学 43
六 道家的社会哲学 47
第二章 法家的社会哲学 51
一 背景 51
二 韩非 52
三 商鞅学派 55
四 富国强兵与其他 58
五 一切为了兼并战争 62
第三章 法家社会哲学的实践与终结 65
一 富强哲学在列国的实践 65
二 富强哲学、道德与私欲 67
三 西汉的反思 70
四 争议与富强哲学的终结 74
第四章 宋代:秩序哲学的一个典范 79
一 秩序高于一切 79
二 弊病 81
三 王夫之的分析、批判 83
四 陈亮与叶适 85
五 王安石变法 88
六 积重难返的普遍心态 93
七 后果的两面性 96
第五章 关于外部世界的观念 101
一 强势的国际地位 101
二 如何应对外来威胁 105
三 扩张动机的匮乏 109
四 眼光向内 119
第六章 循环的历史与历史观 123
一 人口与经济生活 123
二 科学技术、经济形态 131
三 循环论的历史观 136
第七章 物欲与心灵 145
一 法家 145
二 儒家 147
三 儒家中的少数派 153
四 道家 157
五 道教与佛教 162
六 影响 165
第八章 道德与知识 172
一 各派意见 173
二 德才关系 178
三 教育、行政 183
四 科学技术 192
五 非主流意见与李贽 203
六 颜元 211
第九章 自由与一体 217
一 对世界的想象 218
二 人性论 222
三 对自我意识的贬抑 224
四 作为儒学要素的自我 230
五 墨家 232
六 道家 235
七 法家 243
八 影响 248
结语 257
一 西方传统社会哲学 257
二 为何如此 262
三 从社会哲学到基本价值观 266
四 民族主义与进步观念 273
五 新的社会哲学,新的价值观念 278
六 16—19世纪的中国社会 282
参考文献 287
后记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