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刺血疗法总论 1
第一节 刺血疗法的渊源与发展 1
第二节 刺血疗法的治病机制 3
一、中医学认识 3
二、现代医学认识 5
第三节 刺血疗法的工具 6
第四节 刺血前的准备 7
一、术者的准备 7
二、患者的准备 8
三、体位的选择 8
四、针具的选择 8
第五节 刺血疗法的操作方法 9
一、三棱针的刺法 9
二、一次性采血针的刺法 10
三、毫针的操作 11
四、梅花针的刺法 11
五、注射器针头的刺法 12
六、耳针放血的操作 12
七、耳穴综合疗法的操作 13
八、火罐的操作 14
第六节 出血量的选择 15
一、选择依据 15
二、出血量类型 16
第七节 出血情况的分析 17
一、出血速度 17
二、出血颜色 17
三、出血质地 18
第八节 异常反应及处理方法 19
一、晕针 19
二、晕血 20
三、皮下瘀血 20
四、误刺动脉、静脉 21
五、感染 21
第九节 术后处理和治疗频率 22
一、术后处理 22
二、治疗频率 23
第十节 注意事项 23
第二章 常用刺血点及穴位 25
第一节 体表血络 25
第二节 病患局部 26
第三节 穴位 27
一、头面颈项部 27
1.百会 27
2.印堂 27
3.头维 27
4.丝竹空 28
5.太阳 28
6.瞳子髎 28
7.大迎 28
8.颊车 29
9.下关 29
10.迎香 29
11.水沟 29
12.龈交 30
13.翳风 30
14.大椎 30
15.耳尖 30
16.神门(耳穴) 31
二、上肢部 31
1.尺泽 31
2.列缺 31
3.鱼际 32
4.少商 32
5.肩髃 32
6.肘髎 32
7.手三里 33
8.曲池 33
9.合谷 33
10.偏历 34
11.温溜 34
12.商阳 34
13.少海 34
14.神门 34
15.少冲 35
16.少泽 35
17.养老 35
18.肩贞 35
19.曲泽 36
20.内关 36
21.中冲 36
22.关冲 37
23.外关 37
24.支沟 37
25.肩髎 37
26.肩井 37
27.肩前 38
28.四缝 38
29.十宣 38
30.外劳宫 38
三、胸腹部 39
1.天枢 39
2.水道 39
3.气冲 39
4.章门 39
5.期门 40
6.冲门 40
7.大横 40
8.中脘 40
9.膻中 41
10.归来 41
11.关元 41
12.石门 42
13.气海 42
14.神阙 42
15.曲骨 42
四、背腰骶部 43
1.天宗 43
2.风门 43
3.肺俞 43
4.厥阴俞 44
5.心俞 44
6.督俞 44
7.膈俞 44
8.肝俞 44
9.胆俞 45
10.脾俞 45
11.胃俞 45
12.三焦俞 45
13.肾俞 46
14.大肠俞 46
15.小肠俞 46
16.次髎 46
17.膏肓 47
18.志室 47
19.秩边 47
20.腰阳关 47
21.命门 48
22.至阳 48
23.灵台 48
24.身柱 48
25.定喘 49
26.夹脊 49
27.胃脘下俞(胰俞) 51
28.痞根 51
29.十七椎 51
30.督骶 51
五、下肢部 52
1.环跳 52
2.风市 52
3.光明 52
4.阳陵泉 53
5.足临泣 53
6.侠溪 53
7.足窍阴 53
8.足三里 54
9.上巨虚 54
10.丰隆 54
11.冲阳 54
12.内庭 55
13.厉兑 55
14.委中 55
15.承山 55
16.昆仑 56
17.申脉 56
18.阴谷 56
19.太溪 57
20.照海 57
21.复溜 57
22.涌泉 57
23.大敦 58
24.行间 58
25.太冲 58
26.曲泉 59
27.隐白 59
28.公孙 59
29.三阴交 60
30.阴陵泉 60
31.血海 60
32.胆囊 61
33.阑尾 61
34.气端 61
35.遗尿穴 61
第三章 常见病症刺血疗法 63
第一节 内科疾病 63
一、感冒 63
二、肺炎、支气管炎 65
三、支气管哮喘 67
四、原发性高血压 70
五、冠心病、心律失常 71
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74
七、糖尿病 76
八、高脂血症 78
九、神经性呕吐 80
十、慢性胃炎 82
十一、消化性溃疡 84
十二、急性胃肠炎 86
十三、慢性腹泻 88
十四、胆囊炎 90
十五、胆石症 92
十六、膈肌痉挛(呃逆) 94
十七、尿路感染 95
十八、尿石症 97
十九、尿潴留 99
二十、血管性偏头痛 101
二十一、三叉神经痛 102
二十二、面神经麻痹 104
二十三、面肌痉挛 106
二十四、内耳眩晕 108
二十五、失眠 110
二十六、嗜睡症 112
二十七、神经衰弱 114
二十八、慢性疲劳综合征 116
二十九、脑卒中后遗症 117
三十、肥胖性脂肪肝 119
三十一、酒精性肝病 121
三十二、高热 123
三十三、中暑 125
第二节 外科疾病 127
一、毛囊炎 127
二、急性淋巴管炎 129
三、急性阑尾炎 130
四、下肢静脉曲张 132
五、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133
六、直肠脱垂 135
七、肛瘘 137
八、肛周脓肿 138
九、痔 139
第三节 骨伤科疾病 140
一、落枕 140
二、颈椎病 142
三、肩周炎 144
四、肱骨外上髁炎 145
五、腱鞘囊肿 146
六、肋间神经痛 147
七、急性腰扭伤 149
八、腰肌劳损 150
九、腰椎间盘突出症 151
十、腰三横突综合征 153
十一、坐骨神经痛 154
十二、踝关节扭伤 156
十三、类风湿关节炎 156
十四、风湿性关节炎 158
十五、不安腿综合征 160
第四节 妇科疾病 162
一、原发性痛经 162
二、闭经 164
三、月经不调 166
四、功能性子宫出血 168
五、经前期综合征 169
六、急性乳腺炎 171
七、乳腺增生 172
八、子宫脱垂 173
九、慢性盆腔炎 175
十、妊娠呕吐 177
十一、产后乳汁不足 178
十二、产后尿潴留 180
十三、不孕症 181
十四、围绝经期综合征 183
十五、高泌乳素血症 185
十六、阴痒 187
第五节 男科疾病 189
一、前列腺炎 189
二、前列腺增生症 191
三、男性不育症 193
四、勃起功能障碍 195
五、射精过早症 196
六、阴茎异常勃起 198
七、阳缩 199
八、不射精症 201
九、逆行射精 202
十、性感觉障碍 204
十一、性欲亢进 205
十二、性欲低下 207
十三、急慢性睾丸炎、附睾炎 209
十四、睾丸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 210
第六节 儿科疾病 212
一、小儿惊厥 212
二、小儿营养不良 214
三、小儿厌食症 215
四、小儿消化不良 216
五、小儿遗尿症 218
六、小儿支气管炎 219
七、小儿夜惊症 221
八、小儿麻痹症 222
九、小儿泄泻 224
十、小儿水肿 227
十一、流行性腮腺炎 229
十二、儿童多动综合征 230
第七节 五官科疾病 232
一、结膜炎 232
二、睑腺炎 233
三、老年性白内障 235
四、青光眼 236
五、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238
六、老年性耳聋 240
七、神经性耳聋 241
八、急性扁桃体炎 243
九、急性咽喉炎 244
十、慢性咽喉炎 245
十一、牙痛 247
十二、口腔溃疡 248
十三、鼻炎 249
十四、鼻出血 251
十五、酒渣鼻 253
第八节 皮肤科疾病 254
一、荨麻疹 254
二、湿疹 256
三、带状疱疹 257
四、皮肤瘙痒症 259
五、痤疮 260
六、斑秃 262
七、神经性皮炎 264
八、股外侧皮神经炎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