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区域耕地地力评价研究 3
第一篇 许昌市耕地地力评价研究(2009年项目) 3
第一章 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概况 3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3
第二节 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 4
第三节 气候资源 6
第四节 水利资源 7
第五节 农业机械 9
第六节 农业生产施肥 10
第二章 土壤与耕地资源特征 13
第一节 耕地立地条件 13
第二节 土壤类型 16
第三节 耕地土壤 23
第三章 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及评价 66
第一节 土壤养分现状与变化趋势 66
第二节 有机质空间分布及评价 68
第三节 大量元素 74
第四节 中量元素—有效硫空间分布与评价 102
第五节 微量元素 109
第四章 耕地地力评价方法与程序 148
第一节 耕地地力评价理论及评价原则 148
第二节 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流程(图4-1) 151
第三节 资料收集与整理 153
第四节 图件数字化与建库 155
第五节 土壤养分空间插值与分区统计分析 156
第六节 耕地地力评价与成果图编辑输出 158
第七节 耕地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 159
第八节 耕地地力评价工作软、硬件环境 163
第五章 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 164
第一节 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164
第二节 评价指标选择原则与指标 164
第三节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168
第四节 评价指标隶属度 171
第六章 耕地地力等级划分与评价 174
第一节 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174
第二节 耕地地力等级分述 179
第三节 中低产田类型、分布与改良 193
第七章 粮食生产潜力评估与分析 203
第八章 耕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区 207
第一节 耕地资源的相关概念 207
第二节 耕地资源利用分区的原则及方法 208
第三节 耕地资源利用分区概述 209
第九章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214
第一节 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 214
第二节 耕地资源利用现状及问题 215
第三节 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216
第二部分 许昌市县域耕地地力评价研究 223
第二篇 许昌县耕地地力评价研究(2005年项目) 223
第十章 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概况 223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223
第二节 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 224
第三节 农业自然资源条件 226
第四节 农业基础设施 230
第五节 农业生产简史 231
第六节 农业生产施肥 232
第十一章 土壤与耕地资源特征 236
第一节 地貌类型 236
第二节 许昌县土壤 237
第三节 耕地立地条件 248
第四节 耕地保养管理的简要回顾 250
第十二章 土壤养分 252
第一节 有机质 252
第二节 氮、磷、钾养分状况 254
第三节 微量元素 259
第四节 土壤酸碱度 264
第十三章 许昌县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 265
第一节 评价指标 265
第二节 评价指标权重 267
第三节 评价指标隶属度 269
第十四章 耕地地力等级及分析 272
第一节 许昌县耕地地力分布及分析 272
第二节 耕地地力等级分述 276
第十五章 耕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281
第三篇 鄢陵县耕地地力评价研究(2006年项目) 284
第十六章 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概况 284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284
第二节 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 285
第三节 农业自然资源条件 286
第四节 农业基础设施 289
第五节 农业生产简史 290
第六节 农业生产施肥 291
第七节 耕地保养管理的简要回顾 292
第十七章 土壤与耕地资源特征 294
第一节 耕地立地条件 294
第二节 鄢陵县土壤 295
第十八章 土壤养分 309
第一节 有机质 309
第二节 氮、磷、钾养分状况 314
第三节 微量元素 329
第十九章 鄢陵县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 346
第一节 评价指标确定 346
第二节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49
第三节 评价指标隶属度 350
第二十章 耕地地力等级与分析 353
第一节 鄢陵县耕地地力分布及分析 353
第二节 耕地地力等级分述 357
第二十一章 耕地资源合理利用对策与建议 362
第四篇 长葛市耕地地力评价研究(2007年项目) 365
第二十二章 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概况 365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365
第二节 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 366
第三节 气候资源 369
第四节 水利资源 372
第五节 农业机械 373
第六节 农业生产施肥 373
第二十三章 土壤与耕地资源特征 377
第一节 耕地立地条件 377
第二节 耕地理化性状 380
第三节 土壤类型与分布 386
第二十四章 土壤养分 400
第一节 长葛市土壤养分现状与变化 400
第二节 有机质 402
第三节 大量元素 405
第四节 中量元素-有效硫 412
第五节 微量元素 415
第二十五章 长葛市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 425
第一节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425
第二节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7
第三节 评价指标隶属度 429
第二十六章 长葛市耕地地力等级及分析 431
第一节 耕地地力等级及空间分布 431
第二节 耕地地力等级分述 435
第三节 中低产田类型 443
第二十七章 耕地资源利用类型区 446
第二十八章 耕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450
第五篇 禹州市耕地地力评价研究(2008年项目) 452
第二十九章 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概况 452
第三十章 土壤资源分布及其性状分析 472
第一节 土壤资源类型及分布规律 472
第二节 土壤类型分布及理化性状分析 473
第三节 耕地立地条件 478
第三十一章 样品采集与土壤养分分析评价 491
第一节 样品采集与农户施肥调查 491
第二节 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及评价 491
第三十二章 禹州市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99
第一节 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 499
第二节 禹州市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01
第三十三章 禹州市耕地地力评价 505
第一节 禹州市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505
第二节 耕地地力空间分布与评价 506
第三节 禹州市耕地地力等级分述 511
第四节 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分析 526
第五节 禹州市耕地生产潜力评估与分析 530
第三十四章 禹州市耕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区 532
第三十五章 禹州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535
第一节 耕地资源利用现状与特点 535
第二节 耕地资源合理配置与种植业结构调整 536
第六篇 襄城县耕地地力评价研究(2008年项目) 537
第三十六章 长葛市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概况 537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537
第二节 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 538
第三节 气候资源 539
第四节 水利资源 541
第五节 农业机械和施肥 541
第三十七章 土壤与耕地资源特征 543
第一节 耕地立地条件 543
第二节 耕地理化性状 545
第三节 土壤分类与分布 549
第四节 耕地土壤类型 551
第五节 耕地保养管理简要回顾 560
第三十八章 土壤养分统计与分析 562
第一节 襄城县土壤养分现状与变化 562
第二节 有机质 565
第三节 大量元素 568
第四节 中量元素—有效硫 576
第五节 微量元素 578
第三十九章 襄城县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 592
第一节 评价指标选择及确定 592
第二节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93
第三节 评价指标隶属度 595
第四十章 襄城县耕地地力等级及分析 598
第一节 耕地地力等级及空间分布 598
第二节 耕地地力等级分述 602
第四十一章 襄城县耕地资源合理利用建议 611
第三部分 许昌市主要农作物适宜性评价研究 617
第七篇 小麦、玉米适宜性评价研究(2009年项目) 617
第四十二章 许昌市小麦适宜性评价研究 618
第一节 小麦适宜性评价指标 618
第二节 小麦评价指标的权重 621
第三节 小麦评价指标的隶属度 623
第四节 小麦的最佳适宜等级 625
第五节 小麦适宜性评价结果 625
第六节 小麦适宜性评价结论与建议 634
第四十三章 许昌市玉米适宜性评价研究 636
第一节 玉米适宜性评价指标 636
第二节 玉米评价指标的权重 636
第三节 玉米评价指标的隶属度 638
第四节 玉米的最佳适宜等级 638
第五节 玉米适宜性评价结果 639
第六节 玉米适宜性评价结论及建议 646
参考文献 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