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绪论 1
0.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2
0.1.1 国外研究动态 2
0.1.2 国内研究动态 4
0.1.3 研究发展趋势 6
0.2 本书结构 6
1 零能耗太阳能住宅研究——以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为例 9
1.1 零能耗太阳能建筑的概念与定义 9
1.1.1 低能耗建筑和微能耗建筑 9
1.1.2 零能耗建筑 11
1.1.3 零能耗太阳能建筑 13
1.1.4 研究对象界定 14
1.2 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 14
1.2.1 竞赛缘起 14
1.2.2 竞赛评审项目 16
1.2.3 竞赛设计理念 16
1.2.4 竞赛要求 17
1.3 零能耗太阳能住宅被动式设计 18
1.3.1 形体布局 19
1.3.2 空间组织 21
1.3.3 剖面设计 23
1.3.4 太阳能表皮 23
1.3.5 热储存技术 27
1.3.6 其他生态建筑技术 27
1.4 主动式太阳能建筑技术 28
1.4.1 竞赛中的太阳能光热技术 28
1.4.2 竞赛中的太阳能光电技术 30
1.4.3 太阳能热、电联用技术 33
1.4.4 太阳能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 35
1.4.5 光电储存和并网技术 37
1.4.6 智能房屋控制系统和能量管理系统 37
1.5 零能耗太阳能住宅的工业化与市场性 40
1.5.1 模数化设计:灵活性与可移动性 40
1.5.2 可扩展性:适应不同规模住宅 41
1.5.3 经济可行性 42
1.6 结论与讨论 44
1.6.1 结论 44
1.6.2 研究问题 45
2 “太阳花”的设计、建造与性能实测 48
2.1 SDE 2010 48
2.1.1 SDE 2010项目及规则 50
2.1.2 “太阳花”设计的工作内容与团队组成 51
2.1.3 “太阳花”建造过程与公众参观 52
2.1.4 气候分析与设计策略 56
2.2 建筑设计 58
2.2.1 庭院空间的现代转译 58
2.2.2 空间组织 59
2.2.3 功能适应性 61
2.2.4 中国传统建筑形态的新诠释 61
2.3 工程设计 62
2.3.1 建造体系 62
2.3.2 照明设计 64
2.3.3 水系统设计 65
2.4 被动式太阳能设计 66
2.4.1 合理的体型系数和良好的保温性能 66
2.4.2 直接受益采暖、自然采光通风策略 67
2.4.3 分区采暖/制冷策略 69
2.5 太阳能光热系统设计 70
2.5.1 光热系统组成 70
2.5.2 光热系统设计 72
2.6 太阳能光电系统设计 73
2.6.1 光电系统设计 73
2.6.2 太阳能热、电联用技术系统设计 74
2.6.3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 75
2.7 智能建筑控制系统 75
2.7.1 光伏发电控制系统 76
2.7.2 暖通空调控制系统 77
2.7.3 热水控制系统 78
2.8 模拟与实测结果分析 78
2.8.1 马德里能耗分析 78
2.8.2 气候分析 81
2.8.3 计算机性能模拟结果 84
2.8.4 建筑方案优化 90
2.8.5 SDE 2010结果分析与总结 91
2.9 结论与讨论 96
2.9.1 结论 96
2.9.2 研究问题 96
3 “太阳花”生命周期分析 98
3.1 建筑生命周期分析 98
3.1.1 建筑生命周期分析方法 98
3.1.2 建筑生命周期分析数据库和工具 99
3.1.3 中国建筑生命周期评价研究现状 101
3.2 零能耗建筑与生命周期分析 101
3.2.1 零能耗太阳能居住建筑的生命周期分析 102
3.2.2 SDE 2010参赛作品的生命周期评价 103
3.3 “太阳花”居住原型的生命周期评价报告 105
3.3.1 目标和范围的确定 106
3.3.2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和影响评价 107
3.3.3 计算结果及其解释 110
3.3.4 与普通同类住宅的比较分析 121
3.3.5 与其他SDE太阳房原型的比较分析 125
3.4 结论与讨论 127
4 结论与讨论 130
4.1 研究内容总结 130
4.2 研究结论 131
4.2.1 零能耗太阳能住宅的技术策略和发展动态 131
4.2.2 中国零能耗太阳能住宅的设计与实验 131
4.2.3 中国零能耗太阳能住宅的生命周期评价 132
4.3 未来发展 132
4.4 结语 134
图片来源 136
表格来源 138
后记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