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道教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适应 3
第一节 道教历史的传承与衰弱 3
第二节 道教的新生与新时代的改造 6
第三节 社会政治运动对道教的损伤 10
第四节 拨乱反正中政府为道教开放活动场所 14
第五节 道教宫观场所的登记开放与协会组织建设 17
第六节 当代道教神圣教义精神的坚守与思考 21
第七节 授徒方式的变化看道教传统与现代的链接 25
第八节 道教研究、教义阐释与文化精神之传播 28
第九节 道教在当代社会的开放和交流 32
第十节 道教对当代社会的关怀和适应 35
第十一节 道教事业未来和前景的展望 39
第二章 道教之源流 43
第一节 道教的源起与形成 43
第二节 道教的承续和流传 46
附:道教基础知识 49
第三章 道教教义、教规和基本信仰 63
第一节 道教的教理教义简述 63
附:道教的教理教义 66
第二节 道教的清规戒律简述 67
附:清规戒律和禁忌 70
第三节 道教的神仙信仰简述 73
第四章 道教经典道经整理与编修《道藏》 76
附:《道藏》经籍道书 80
第五章 宫观在道教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 83
第一节 宫观是道教沟通社会的重要渠道 83
第二节 宫观是向社会展示道教教义和文化精神的窗口 92
第三节 宫观是信教群众心目中的圣地 106
第四节 宫观是在道教传承中逐渐形成并完善规制 112
第五节 道教宫观场所应该发挥的作用 128
第六章 道教宗派 142
第一节 道教宗派系代简述 142
第二节 道教全真派的缘起及当代发展之思考 147
第三节 道教正一派授箓与全真派传戒之比较研究 150
第四节 功德无量的一代高道 173
第五节 天台山与道教上清派 179
第七章 道教节日 187
第一节 正月初一天腊之辰 187
第二节 正月初九 玉皇上帝圣诞 188
第三节 正月十五 上元天宫圣会 189
第四节 正月十五 汉祖天师圣诞 190
第五节 正月十九 北京白云观燕九节 191
第六节 二月初三 文昌帝君圣诞 192
第七节 二月十五 道德天尊圣诞 193
第八节 三月初三 真武大帝圣诞 194
第九节 三月十五 玄坛赵元帅圣诞 195
第十节 三月二十八 东岳大帝圣诞 196
第十一节 四月十四 孚佑吕祖圣诞 197
第十二节 四月二十八 药王圣诞 198
第十三节 六月二十四 关圣帝君圣诞 199
第十四节 十月初三 大茅君圣诞 200
附 道教神诞节目 201
第八章 道教典故 203
第一节 三皇五帝与道教之人祖崇拜 203
第二节 伏羲炎帝与黄老启教 206
第三节 由龙抬头时土地会说开去 212
第九章 道教研究 216
第一节 21世纪的宗教研究 216
第二节 户枢不蠹 流水不腐 221
第十章 宗教与文化 231
第一节 中国宗教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231
第二节 怎样认识中西方宗教的超越精神 235
第三节 当代社会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238
第十一章 道教与社会伦理 242
第一节 道教的社会伦理思想体现 242
第二节 道教教义的社会人文精神体现 249
第三节 挖掘整理经典教义 弘扬优秀人文精神 256
第十二章 道教与和谐社会 262
第一节 道教是提倡并实践“和谐”教义的传统宗教 262
第二节 道教在传承中与社会的互动适应和自身修正 267
第三节 道教的教义精神对社会伦理的认同和支持 270
第四节 道教是关注并参与社会政治的宗教 273
第五节 道教思想理念对“和谐社会”的影响 276
第六节 道教的生活方式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280
第七节 道教的信仰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和责任 283
第八节 道教在当代社会的实践和进步 286
第十三章 道教与旅游 292
第一节 选择与举措 292
第二节 道教在沁阳市旅游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价值 298
第十四章 道教与文化遗产 303
第一节 关于道教文化遗产的管理和经营 303
第二节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经营 306
第三节 历史、地域、经济文化的沉思 313
第四节 关于“大卓庙”的话题 317
第五节 为浚县《元朝浚州重修神霄宫碑》识读记 319
附 《元朝浚州重修神霄宫碑》碑文 322
第十五章 茅山道教 324
第一节 茅山道教今昔 324
第二节 茅山元符宫的兴起 331
第三节 茅山上清派简述 335
第十六章 新世纪的道教 342
第一节 当代中国的道教 342
第二节 继承道统面对现实寻求发展 345
第三节 在交流联系中与时俱进 354
第四节 漫谈道教如何迈入21世纪 356
第五节 当代道教应如何发展 360
跋——马林 364
优游云水悟道真—潘存娟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