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前言 1
引言 23
鲁迅的家世和孩童时代 30
绍兴周氏家族 30
鲁迅的孩童时代 35
早期的私塾生活 36
街头迎神赛会和社戏 43
鲁迅与乡村孩子章运水的友谊 50
父亲的死亡 51
在南京、东京和仙台的求学生活(1898—1906) 57
鲁迅离开家乡 57
在南京矿路学堂 59
在东京学习日语 63
支持共和主义 65
走上学医之路 74
鲁迅的弃医从文(1906—1909) 79
鲁迅的包办婚姻 81
“新生活” 85
两位绍兴革命者的死亡 86
范爱农:从敌到友 88
鲁迅最早发表的文章 91
在伍舍的生活 97
《域外小说集》 100
辛亥革命 103
旧秩序的崩塌 103
鲁迅开始执教生涯 104
关于头发的争论 106
辛亥革命在绍兴 108
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怀旧》 112
在教育部任职 115
鲁迅成为政府公务员 115
从南京前往北京 119
多种学术兴趣 120
忍受孤独的折磨 122
在教育部的工作情况 125
袁世凯的称帝野心 129
《新青年》杂志 134
袁世凯的垮台与辫子军的挫败 137
一位老友的来访 140
呐喊时代(1918—1923) 143
《狂人日记》 143
随感录 150
节烈观 150
国民性问题 155
现在的屠杀者 157
《孔乙己》和《药》 161
在咸亨酒店 161
《药》 163
“五四运动”(1919) 166
中国现代历史的转折点 166
鲁迅告别绍兴 170
鲁迅小说《故乡》的背景 170
《一件小事》、《风波》和《头发的故事》 172
鲁迅的杰出代表作 177
《阿Q正传》 177
《呐喊》的其他小说 183
家庭争端 189
周作人与大哥的失和 189
彷徨 200
《祝福》 200
《在酒楼上》 204
《彷徨》里的其他小说 207
在老虎尾巴 211
《莽原》与“未名社” 211
娜拉走后怎样? 213
论雷峰塔的倒掉 214
循环怪圈 216
看镜有感 218
西安之行 220
鲁迅在西安的活动 220
《语丝》 223
转折点(1925—1926) 225
鲁迅的个体抗争与中国迫在眉睫的危机 225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 229
绝不痛打落水狗? 234
与陈西滢的笔战 234
费厄泼赖 239
《华盖集》 244
鲁迅与许广平女士 246
两人的早期通信 246
他们共同南下 251
《彷徨》集里的其他小说 253
《孤独者》 253
《伤逝》 255
《弟兄》和《离婚》 258
在厦门大学任教 262
朋友和敌人 262
《故事新编》 266
广州插曲 269
离开厦门时的所思所想 269
在广州的复杂境遇 272
《野草》 275
鲁迅在香港的讲演 280
香港海关官员的奇怪行为 284
饱受攻击的上海生活(1927—1931) 286
鲁迅与许广平定居上海 286
内山完造与内山书店 287
郭沫若与创作社 290
鲁迅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296
鲁迅与黄源的合作 301
在杭州的短期休假(1928) 301
鲁迅当爸爸了(1929) 304
左翼作家联盟 309
年届五旬的鲁迅 316
许广平的奉献 316
鲁迅的日常生活 318
鲁迅的五十岁生日聚会 324
白色恐怖 325
二十三位烈士 325
日本占领东三省 330
日军进攻上海 332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335
杨杏佛遇刺身亡 337
新生活运动 342
鲁迅30年代的其他活动(1930—1935) 345
他对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倡导 345
《北平笺谱》 349
与萧伯纳在上海会面 350
与瞿秋白的合作 356
后期杂文 360
《三闲集》 360
《二心集》 362
《南腔北调集》 366
《花边文学》 367
且介亭杂文 369
《八月的乡村》 370
“两个口号论争”(1935—1936) 372
“左联”的活动 372
“左联”的解散 373
鲁迅很不高兴 375
穿着洋服的“四条汉子” 377
鲁迅的最后时日 383
这也是生活 383
民族魂 388
尾声 391
征引与参考文献 394
译后记 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