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比较文学论 1
“国人之学”即是“国学” 3
涉外研究是外传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 9
中国东方学“实”至而“名”未归 14
中国“东方学”:概念与方法 18
比较文学学术谱系的三个阶段与三种形态 33
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整体观 47
中国比较文学“跨文化诗学”的特性 62
世界比较文学的重心已经移到中国 77
应该在比较文学中提倡“比较语义学”方法 81
比较文学学术史上的宏观比较及其方法论 91
“宏观比较文学”与本科生比较文学基础课教学内容的更新 108
打通与封顶:比较文学课程的独特性质与功能 123
“民族文学”与“国民文学”范畴析论 132
我如何写作《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二十年》——兼论学术史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149
《比较文学学科新论》韩文版序 162
《比较文学系谱学》韩文版序 164
下编 翻译文学论 167
翻译文学的学术研究与理论建构 169
翻译文学史的理论与方法 184
从“外国文学史”到“中国翻译文学史”——一门课程的面临的挑战及其出路 194
翻译文学史的类型与写法 209
一百年来我国文学翻译十大论争及其特点 214
“五四”前后中国日本文学翻译的现代转型 224
我国的波斯文学翻译应该受到高度评价——在纪念波斯诗人莫拉维诞辰80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致辞 237
近百年来中国对印度古典文学的翻译与研究 240
近百年来我国对印度两大史诗的翻译与研究 256
什么人、凭什么进入《中国翻译词典》?——《中国翻译词典》指疵 268
东方古典文学翻译及相关问题 272
诗性文本与理论文本之间——日本古典文论的文本间性与翻译方法 278
译介学与翻译文学界的“震天”者——谢天振 282
“创造性叛逆”还是“破坏性叛逆”? 294
翻译学·译介学·译文学——三种研究模式与“译文学”研究的立场方法 308
《审美日本系列》(四卷)翻译感言 325
《日本古典文论选译》(古代卷、近代卷)译者总后记 343
夏目漱石《文学论》译者后记 351
大西克礼美学三部曲《物哀·幽玄·寂》译者后记 356
翻译的快感 359
后记 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