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信息与证据法学基础理论 3
第一章 事实与事实信息 3
第一节 事实及其基本属性 3
一、事实与事物的关系 3
二、事实的基本特征 7
三、事实的定义 8
四、事实的表现形式 10
第二节 信息与事实信息 12
一、信息的概念与物质依附性 12
二、事实信息及其存在的必然性 15
第三节 事实与事实信息的关系 17
一、事实信息是客观事实的必然产物 17
二、事实信息是认识既往事实的唯一根据 18
三、事实的再现与事实信息的运用 20
第二章 事实信息与证据法学 22
第一节 证据法学理论发展及其困境 22
一、证据法学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23
二、证据法学理论研究概述 24
三、证据法学的混乱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6
第二节 事实信息与证据法学的联系 31
一、事实信息是认识和运用证据的基础 31
二、事实信息正确地揭示了证据证明待证事实的原理 34
第三节 事实信息理论与证据法学理论的创新 36
一、事实信息理论的基本内涵 36
二、事实信息理论对证据法学理论的创新及其意义 37
第三章 证据与事实信息 39
第一节 事实信息与证据的形成 39
一、证据的功能与定义 40
二、事实与证据的联系 42
三、事实信息与证据的关系 42
四、以事实信息理论解读证据的重要意义 44
第二节 证据中的事实信息 45
一、证据中事实信息的自然属性 45
二、证据中事实信息的法律属性 47
三、证据中事实信息法律调整的原因分析 50
第三节 证据中事实信息的识别与解读 52
一、事实信息的存储方式 52
二、事实信息的识别与解读 53
第四节 证据中事实信息的收集 54
一、物证中事实信息的收集 54
二、人证中事实信息的收集 55
三、网络中事实信息的收集 57
第四章 证明与事实信息 60
第一节 证明的原理 60
一、证明与证据的关系 61
二、证据与证据事实的分离 61
三、证据事实与待证事实的辩证关系 65
四、既往事实的证明过程 68
第二节 事实信息与证据事实 70
一、事实信息是得出证据事实的根据 70
二、事实信息是检验证据事实的标尺 70
三、事实信息是证据与证据事实连接的唯一纽带 71
第三节 证据事实与证明 72
一、证明对证据事实的要求 72
二、证明的主体与方法 73
三、证据事实的审查判断 75
第四节 事实信息在证明中的意义 76
一、证明是事实信息的运用过程 76
二、事实信息是证明的逻辑力量 77
三、事实信息是重构证明理论的基础 78
第二编 信息与证据理论 81
第五章 证据概念及基本属性 81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 81
一、证据定义主要观点评述 81
二、证据定义的合理前提 86
三、证据概念的科学界定 87
第二节 关于证据客观性的讨论 88
一、证据客观性的理论争论 88
二、证据客观性的合理内涵 90
三、证据客观性的重要意义 93
第三节 证据关联性的重新认识 93
一、证据关联性的基本内涵及其修正 93
二、证据关联性的重要意义 95
第四节 证据的合法性研究 96
一、证据合法性的基本内涵 96
二、证据合法性的基本要求 98
第六章 证据的存在形式 100
第一节 证据形式的研究价值 100
第二节 信息视野下的证据形式 102
一、证据形式的基本特征 103
二、证据形式的基本类型 103
第三节 物的证据形式 105
一、关于物的证据形式的相关立法 105
二、物的证据的分类 106
三、关于复制、固定事实信息的“复制物证” 107
第四节 人的证据形式 109
一、关于人的证据形式的相关立法 109
二、人作为证据的证据类型 111
三、人的证据形式与言词证据的关系 113
四、人的证据形式不能统称为证人 114
第五节 其他“证据形式”的排除 114
一、人证、物证以外的其他“证据形式” 115
二、鉴定意见,勘验、检查笔录与证据的关系 116
第六节 电子证据的存在形式 118
一、电子证据的概念 119
二、电子证据形式的相关理论 120
三、电子证据与其他证据形式的比较 122
第七章 物证 123
第一节 物证的概念和特征 123
一、物证的概念 123
二、物证的特征 128
第二节 物证的分类 130
一、自身信息物证和附加信息物证 130
二、单一物证和鉴定物证 131
三、原始物证和传来物证 132
第三节 物证及其事实信息的收集 133
一、物证的收集 134
二、物证中事实信息的识别、提取和固定 136
第四节 物证及其证据事实的认定 138
第八章 书证 143
第一节 书证概述 143
一、书证立法之比较 144
二、书证的概念与特征 149
第二节 书证的分类 152
一、公文性书证和非公文性书证 153
二、诉前书证和记录书证 154
三、文字书证、符号书证、图形书证 154
四、原始书证和复制书证 155
第三节 书证及其事实信息的收集 156
一、书证的收集 156
二、书证的审计信息的收集 158
三、书证中思想信息的识别与提取 159
第九章 第三方证人 161
第一节 第三方证人立法的比较研究 161
一、英美法系国家证据立法中的第三方证人 162
二、大陆法系国家证据立法中的第三方证人 163
三、两大法系国家第三方证人立法的比较分析 164
第二节 第三方证人的概念与特征 165
一、第三方证人的概念 165
二、第三方证人的特征 166
第三节 第三方证人的分类 169
一、原告方证人与被告方证人 169
二、传闻证人与目击证人 169
三、普通证人与专家证人 170
第四节 第三方证人的义务与权利 171
一、第三方证人的义务 172
二、第三方证人的权利 175
第五节 第三方证人事实信息的收集 177
一、收集证人存储的事实信息的方法 177
二、收集第三方证人存储的事实信息的基本要求 180
第十章 当事人证人 182
第一节 诉讼当事人作为证据的必要性 182
一、诉讼当事人作为证据的必然性 183
二、诉讼当事人作为证据的可能性 184
第二节 诉讼当事人作为证据的比较研究 186
一、英美法系国家证据立法中的诉讼当事人 186
二、大陆法系国家证据立法中的诉讼当事人 188
三、两大法系国家诉讼当事人证据形式的比较 189
第三节 诉讼当事人作为证据的理论依据 190
第四节 诉讼当事人作为证据的条件 191
一、蕴含有待证事实信息 191
二、具有正确输出信息的条件 192
三、自己明示愿意作为证人当庭作证 192
第五节 作为证据的诉讼当事人的分类 194
一、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证据 194
二、民事、行政诉讼中的当事人证人 197
第六节 当事人证人的作证程序 198
一、构建当事人证人作证程序的必要性 198
二、当事人证人作证程序的基本构想 199
三、保障当事人证人作证的重要事项 200
第三编 信息与证明理论 207
第十一章 证明概述 207
第一节 证明的一般理论 207
一、证明的概念 207
二、证明的特征 208
三、证明的分类 209
第二节 诉讼证明 210
一、诉讼证明的概念 210
二、诉讼证明的特征 210
三、诉讼证明的原理 212
四、诉讼证明的相关概念 215
第三节 证明的过程 215
一、证据的收集与保全 216
二、诉讼各方对证据的自行审查 219
三、证据的提交与证据交换 220
四、证据的司法审查与认定 220
第十二章 证明对象 222
第一节 证明对象概述 222
一、证明对象的概念 223
二、证明对象的特征 223
三、证明对象的范围 225
四、证明对象的意义 226
第二节 待证事实与案件事实 227
一、待证事实的概念与特征 227
二、待证事实与案件事实的关系 228
三、案件事实的构成 229
四、案件事实的分解 231
第三节 待证事实与证据事实的转换 233
一、待证事实与证据事实的关系 233
二、待证事实的证成 234
三、待证事实转换成已知事实 235
四、证成事实与新的待证事实 236
第十三章 证明责任 237
第一节 证明责任概述 237
一、证明责任的概念 237
二、证明责任的特征 239
第二节 证明与证明责任 240
一、证明是证明责任存在的前提 240
二、证明责任体现了证明的内在要求 240
三、未履行证明责任的后果与证明责任 241
第三节 证明责任的内涵 241
一、提供证据及解读信息的义务 241
二、用证据事实证明待证事实的义务 243
第四节 证明责任的分配 244
一、证明责任分配的基本原理 245
二、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分配 245
三、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分配 247
四、行政诉讼中证明责任的分配 249
第五节 证明责任的立法完善 250
一、证明责任的证据法意义 250
二、我国立法关于证明责任规定之分析 250
第十四章 证明标准 255
第一节 证明标准概述 255
一、证明标准的概念 255
二、证明标准的特征 257
三、证明标准与证明责任 258
四、证明标准与事实认定 259
五、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 259
第二节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261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 261
二、大陆法系国家的内心确信证明标准 262
三、我国的刑事证明标准 263
第三节 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265
一、外国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265
二、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266
三、民事证明标准对证据中信息的要求 268
第四节 行政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269
一、外国行政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269
二、我国行政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271
第十五章 推定 273
第一节 推定概述 273
一、推定的概念 273
二、推定的特征 274
三、推定与相关概念辨析 276
四、推定的价值与意义 278
第二节 推定与证明 280
一、推定与证据及其事实信息的关系 280
二、推定与待证事实 281
三、推定的证明效力 282
第三节 推定的分类 283
一、法律推定 283
二、自行推定与司法推定 284
三、推定的类型 285
第四节 推定的成立与无效 287
一、推定的提出 287
二、推定的审查 287
三、司法推定的确立与生效 288
四、司法推定异议及撤销 288
第四编 信息与证据运用 293
第十六章 证据的收集 293
第一节 证据收集概述 293
一、证据收集的概念与特征 293
二、证据收集与证明的关系 296
三、证据收集的意义 296
第二节 证据收集的范围 297
一、证明对象与证据收集范围 297
二、证据收集范围的确定与修正 298
第三节 证据收集的基本要求 299
一、证据及其事实信息具有客观性 299
二、证据中的事实信息具有可识别性 300
三、证据中的事实信息客观性具有可审计性 301
第四节 证据收集的步骤与方法 302
一、发现和识别信息 302
二、固定信息 304
三、收集证据 306
第十七章 证据的保全 309
第一节 我国证据保全立法及存在的问题 309
一、证据保全的立法 310
二、证据保全中存在的问题 310
第二节 证据保全内涵分析 312
一、证据保全的概念 312
二、证据保全的特征 314
第三节 证据保全的创新与立法修改 316
一、电子证据保全中心的证据保全概况 316
二、电子证据保全中心保全主体的创新 318
三、电子证据保全中心保全功能的创新 320
四、电子证据保全中心保全方式的创新 323
第十八章 证据的自行审查 326
第一节 自行审查证据概述 326
一、自行审查证据的概念 326
二、自行审查证据的特征 327
三、自行审查证据与证明的关系 328
四、自行审查证据的基本要求 329
第二节 自行审查证据的意义 331
一、自行审查证据是正确判断证据的必要前提 331
二、自行审查证据是向法庭提交证据的义务 332
三、自行审查证据是正确运用证据进行证明的保障 332
四、自行审查是证据司法审查的基础 332
第三节 自行审查证据的主要内容 332
一、证据形式及其客观性审查 333
二、证据事实的真实性审查 334
三、证据收集与信息解读的合法性审查 336
四、证据事实与待证事实的关系 337
第十九章 证据的交换 339
第一节 证据交换概述 339
一、证据交换的内涵 339
二、证据交换的意义 340
第二节 证据交换程序的域外考察 342
第三节 证据交换的程序设计 345
一、确立证据交换的三项原则 346
二、明确规定证据交换的主体 348
三、规定庭前证据交换的范围 349
四、规定证据交换程序的启动方式 350
第四节 庭前证据交换的法律救济与保障机制 351
一、证据交换的违法制裁与救济 351
二、证据交换的保障机制 352
第二十章 证据的司法审查与认定 355
第一节 证据司法审查与认定概述 355
一、证据司法审查与认定的概念与特征 355
二、证据司法审查与认定的基本要素 357
三、证据司法审查与认定的意义 360
四、证据司法审查、认定与证明的关系 360
第二节 证据司法审查与认定的内容 361
一、证据及其事实信息的司法审查与认定 361
二、证据事实的司法审查与认定 364
三、对待证事实证成与否的司法审查与认定 366
第三节 证据司法审查与认定的程序 367
一、证据及其事实信息的司法审查与认定程序 367
二、证据事实的司法审查与认定程序 368
三、待证事实的司法审查与认定程序 370
第四节 证据司法审查与认定的方法 373
一、证据开示或证据披露 373
二、交叉询问 374
三、当事人质证 374
四、法庭证据调查 375
五、司法鉴定 376
六、法庭辩论 376
参考文献 377
一、中文文献 377
二、外文文献 381
后记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