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3
1.2.1 理论研究意义 3
1.2.2 实践研究意义 3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4
1.3.1 研究思路 4
1.3.2 研究方法 6
1.4 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 6
1.4.1 研究内容 6
1.4.2 主要观点 9
第2章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的理论基础 12
2.1 粮食安全理论 12
2.1.1 保障基本的粮食安全是国家必须完成的“死任务” 14
2.1.2 我国的粮食安全必须主要依靠国内粮食生产 15
2.1.3 耕地是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给之根本 16
2.2 土地经济与管理理论 17
2.2.1 土地概念和特征 17
2.2.2 土地利用区位理论 18
2.2.3 耕地自然和社会属性 21
2.3 财政与公共产品理论 24
2.3.1 公共产品理论与分税制改革 24
2.3.2 中央、地方财权事权的割裂 27
2.3.3 地方利益冲动催生“土地财政” 29
2.4 博弈论理论 31
2.4.1 博弈论基本理论 31
2.4.2 中央与地方政府耕地保护的目标差异 33
2.4.3 中央与地方政府在耕地保护上的博弈 35
第3章 政府与学术界对增减挂钩制度的观点和研究评述 37
3.1 增减挂钩制度值得肯定,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 37
3.1.1 增减挂钩制度不能轻易全盘否定 37
3.1.2 增减挂钩制度不等于“新圈地运动” 38
3.1.3 增减挂钩制度实际意义和价值重大 38
3.2 增减挂钩制度是“新圈地运动”,需要慎重思考和谨慎实施 40
3.2.1 学术界对增减挂钩制度的争议与质疑 40
3.2.2 增减挂钩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根源 41
3.3 增减挂钩制度需要在试点中进一步总结经验和完善措施 43
3.3.1 增减挂钩试点应循序渐进,坚持正确的原则与方向 43
3.3.2 编制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防止短期行为发生 44
3.3.3 在法律法规建设和土地产权方面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44
3.3.4 加强监督管理,创建新型监管保障体系 44
3.4 增减挂钩制度研究评述 45
第4章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演变历程、实施过程与运行机制 47
4.1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演变历程 47
4.1.1 增减挂钩制度形成的基础阶段(20世纪80年代~1999年) 47
4.1.2 增减挂钩制度形成的初始阶段(2000~2005年) 49
4.1.3 增减挂钩制度试点和发展阶段(2006~2010年) 50
4.1.4 增减挂钩制度的自检与完善阶段(2011年至今) 52
4.2 增减挂钩实施过程与组织管理 54
4.2.1 项目申报阶段 54
4.2.2 项目实施阶段 56
4.2.3 项目验收阶段 58
4.2.4 变更登记与信息化管理 59
4.3 增减挂钩运行机制 59
4.3.1 中央政府职责与作用 59
4.3.2 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政府职责与作用 62
4.3.3 市县级政府职责与作用 63
4.3.4 乡镇级部门职责与作用 64
第5章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实施典型调查与案例分析 67
5.1 全国增减挂钩实施典型调查与案例 67
5.1.1 浙江省增减挂钩实施案例调查分析 67
5.1.2 江苏省增减挂钩实施案例调查分析 71
5.1.3 江西省增减挂钩实施案例调查分析 75
5.1.4 四川省增减挂钩实施案例调查分析 80
5.1.5 贵州省增减挂钩实施案例调查分析 87
5.1.6 湖北省增减挂钩实施案例调查分析 90
5.2 增减挂钩典型区域实地调查 94
5.2.1 调查区域基本情况 94
5.2.2 采用的主要调查方式 95
5.3 调查基本内容与信息 96
5.3.1 受访者及家庭基本情况 96
5.3.2 农民意愿与政策满意程度 98
5.3.3 增减挂钩补偿与安置标准 100
5.3.4 宅基地复垦与耕地耕作 102
5.3.5 农民集中居住环境状况 104
5.3.6 农民集中居住生活状况 107
5.4 调查结果与分析 108
第6章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满意度调查与评价研究 111
6.1 数据调查与数据获取 111
6.1.1 调研区域基本情况 111
6.1.2 数据整理与统计 114
6.2 增减挂钩实施满意度评价体系 115
6.2.1 评价目标 115
6.2.2 评价原则 116
6.2.3 评价方法 116
6.2.4 评价指标 118
6.3 增减挂钩实施满意度评价 123
6.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123
6.3.2 单一指标等级评价 125
6.3.3 综合等级评价 127
6.4 评价结果与分析 127
6.4.1 评价结果 127
6.4.2 结果分析 128
6.5 增减挂钩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专项调查 130
6.5.1 增减挂钩中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调查 130
6.5.2 一户多宅及宅基地闲置调查 138
6.5.3 调查结果 140
第7章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耕地复垦质量调查与评价研究 142
7.1 耕地质量相关理论支撑 142
7.2 土壤质量测定实验理论准备 143
7.2.1 实验测定目的 143
7.2.2 实验测定原则 144
7.2.3 实验测定方法 144
7.3 实验样本采集过程 147
7.3.1 采集点分布 147
7.3.2 采样方法 148
7.4 土壤质量测定实验过程 151
7.4.1 土壤吸湿水测定 151
7.4.2 土壤pH测定 152
7.4.3 土壤代换性盐基总量测定 152
7.4.4 土壤碱解氮测定 153
7.4.5 土壤氮含量测定 154
7.4.6 土壤有机质测定 155
7.4.7 土壤速效钾含量测定 156
7.4.8 土壤有效磷测定 157
7.5 实验结果 159
7.6 结果分析与结论 163
7.6.1 结果分析 163
7.6.2 实验结论 167
7.6.3 存在的问题 168
第8章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对粮食安全作用机理与潜在影响 170
8.1 粮食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 170
8.1.1 粮食安全含义及影响因素 170
8.1.2 当前我国面临的粮食安全形势 171
8.2 增减挂钩对粮食安全作用机理与过程 179
8.2.1 作用机理概念及内涵 180
8.2.2 增减挂钩对粮食安全作用及过程 181
8.3 增减挂钩对粮食安全的潜在影响 183
8.3.1 增减挂钩使耕地难保平衡:刚性占地,柔性补地 183
8.3.2 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多占少补,监管不力 184
8.3.3 耕地质量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占优补劣,无人监管 186
8.3.4 粮食生产主体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农民上楼,耕地抛荒 188
8.4 研究小结 190
第9章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设计与绩效评价研究 193
9.1 增减挂钩制度设计理论依据 193
9.1.1 “级差土地收益”是一所伟大的学校 193
9.1.2 增减挂钩是“级差土地收益”实现的生动诠释 194
9.2 增减挂钩制度各利益主体目标与诉求 196
9.2.1 中央政府目标与责任 196
9.2.2 省级政府目标与责任 197
9.2.3 市县级政府目标与责任 199
9.2.4 乡镇政府目标与责任 200
9.2.5 村组两级目标与责任 200
9.2.6 农民群体目标与责任 201
9.3 增减挂钩制度运行效果 201
9.3.1 宏观效果 201
9.3.2 微观效果 204
9.4 增减挂钩制度设计的缺陷 207
9.4.1 宏观缺陷 207
9.4.2 微观缺陷 210
9.5 增减挂钩制度总体评价 212
9.5.1 增减挂钩制度初衷与现实矛盾 212
9.5.2 增减挂钩制度矛盾焦点与评价 212
第10章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双挂钩”实践模式研究 215
10.1 增减挂钩“双挂钩”宏观选择及评价机制 215
10.1.1 增减挂钩“双挂钩”模式的现实思考 215
10.1.2 增减挂钩“双挂钩”理论框架 223
10.1.3 增减挂钩“双挂钩”评价模型 224
10.1.4 增减挂钩“双挂钩”实证研究 226
10.1.5 评价结果分析 230
10.1.6 研究小结 232
10.2 增减挂钩微观适宜性评价与空间布局规划 232
10.2.1 微观适宜性评价指标构建与方法 233
10.2.2 增减挂钩实施区域微观适宜性评价 236
10.2.3 研究小结 240
第11章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完善路径与监督机制 241
11.1 增减挂钩制度改进框架 241
11.1.1 总体思路 241
11.1.2 基本路径 242
11.2 增减挂钩制度完善机制与措施 243
11.2.1 宏观机制 243
11.2.2 微观措施 250
11.3 对国土管理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252
参考文献 254
附录:实地调查问卷表 262
重要名词索引 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