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五代建阳刻书业的萌芽 1
第一节 建刻始于唐代说之不可靠 1
第二节 建阳刻书萌芽于五代 6
第二章 建阳刻书业繁荣于宋代的历史背景 19
第一节 经济的迅猛发展 20
第二节 文化事业的繁荣 28
第三节 闽学人物的影响 32
第四节 官私藏书的促进 37
第五节 人口增长的刺激 44
第六节 相对便利的交通 49
第三章 宋代建阳刻书业的繁荣 53
第一节 蔚为风气的官府刻书 54
第二节 双峰并峙的私家刻书 62
一、学者型私家刻书 64
1、朱熹及其门人刻书 64
2、其他学者刻书 76
二、家塾型私家刻书 78
第三节 方兴未艾的书坊刻书 91
第四节 邻府县刻书 102
一、邵武军刻书 103
二、南剑州刻书 108
第五节 宋代建本的刻工 111
第六节 宋代建本的编辑 119
第七节 宋代禁书对建阳刻书的影响 133
第八节 版权观念的形成 141
第九节 宋代建阳刻书的特点 145
第四章 元代建阳刻书业持续发展 156
第一节 寥若晨星的官府刻书 159
第二节 渐入低迷的私家刻书 163
第三节 众星拱月的书坊刻书 167
一、著名刻书家及其刻本 167
二、其他书坊刻书 179
第四节 邻府县刻书 192
第五节 元代建本的刻工 194
第六节 元代建本的编辑 195
第七节 元代建本的版画 200
第八节 元代建阳刻书的特点 206
第五章 明代建阳刻书业的鼎盛(上) 212
第一节 官方对刻书业的管理 216
第二节 追随时尚的府县官员——官府刻书 220
一、建宁府刻书 224
二、建阳县刻书 227
第三节 学者刻书与私家刻书的合流——闽学诸子后裔的刻书 233
第四节 蓬勃发展并走向鼎盛——书坊刻书 241
一、明前期建阳书坊的刻书家 248
1、刘文寿翠岩精舍及其刻本 249
2、刘氏日新堂及其刻本 250
3、刘氏安正堂及其刻本 252
4、刘弘毅慎独斋及其刻本 256
5、叶景逵三峰书舍及其刻本 260
6、杨氏清江书堂及其刻本 263
7、鳌峰熊宗立及其刻本 265
8、魏氏仁实书堂及其刻本 268
9、詹氏进德书堂及其刻本 269
10、明前期建阳的其他书坊 270
二、明后期建阳书坊的刻书家 282
1、书林余氏刻书 283
2、书林熊氏刻书 300
3、书林刘氏刻书 313
4、书林杨氏刻书 326
5、书林郑氏刻书 334
6、书林詹氏刻书 343
7、书林黄氏刻书 348
8、书林陈氏刻书 350
9、书林叶氏刻书 355
10、书林肖氏刻书 359
11、明后期建阳的其他书坊 362
第六章 明代建阳刻书业的鼎盛(下) 368
第五节 明代建阳的活字印刷 368
第六节 邻府县刻书 370
一、邵武府、县刻书 370
二、延平府、县刻书 372
三、邻县刻书 376
第七节 明代建本的刻工 378
第八节 明代建本的编辑 397
一、地方官员担任建本辑、校工作 397
二、当地学者担任建本编、校工作 402
三、外地学者被聘任为书坊编辑 406
四、书坊主人的自编自刻 410
第九节 明代建本的版画 421
第十节 明代建阳刻书的特点 437
第七章 清代建阳刻书业的衰亡 448
第一节 清代建阳刻书业衰亡的原因 451
第二节 清代建阳刻书概况 462
一、书院刻书 463
二、私家刻书 464
三、书坊刻书 465
第三节 邻府县刻书 467
一、邵武府刻书 468
二、延平府刻书 471
三、邻县刻书 472
第八章 建阳刻书的评价与贡献 479
第一节 前人对建本的评价 479
第二节 建阳刻书业的贡献 489
一、对以闽学为代表的闽北地方文化史发展的贡献 490
二、保存、继承和传播我国优秀的文化典籍的贡献 497
三、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 506
主要参考书目 521
从“黄牛垅”走向“书林门”——代后记 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