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节 研究现状及相关问题 1
第二节 该时期政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4
第三节 该时期政治思想的变动趋势 7
第四节 本书结构与内容梗概 12
第一编 魏晋南北朝政治思想的背景 23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社会生活 23
第一节 传统的天人感应政治 23
第二节 传统的道德政治生活 28
第三节 大臣专权与皇权衰弱 35
第四节 士人酗酒与服丹 43
第五节 嘲戏之风 51
第六节 道士阶层的诞生 56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精神与学术风貌 65
第一节 士人的心态 65
第二节 清谈之风 77
第三节 基于儒学的才性论 84
第四节 道学思想 91
第五节 佛学思想 98
第二编 三国西晋政治思想 104
第三章 牟子的佛学思想与政治 104
第一节 牟子对佛教的理解 104
第二节 社会对佛教的排斥 106
第四章 曹操以禅代为特色的政治思想 113
第一节 儒家政治理想 113
第二节 挟君安民思想 114
第三节 法家用人思想 116
第四节 诛除异己,和平过渡 120
第五节 生命关怀 123
第五章 诸葛亮儒主法辅的政治思想 127
第一节 以忠君为特色的臣道思想 127
第二节 德才兼备的用人之道 130
第三节 以法治为特色的政治策略 132
第六章 曹魏时期儒家士大夫的政治思想 136
第一节 刘廙论君臣和吏治 136
第二节 桓范的儒家政治思想 141
第三节 杜恕的儒家政治思想 150
第七章 刘劭的人才思想 163
第一节 外貌特征与内在本质 163
第二节 人才的分类 164
第三节 人才的优劣 165
第四节 对人才的鉴识 167
第五节 鉴别人才的七种失误 169
第六节 玄学思想因素 170
第八章 何晏、王弼引道入儒的政治思想 173
第一节 何晏由儒入道的政治思想 173
第二节 王弼对《老子》思想的全面阐发 180
第九章 阮籍亦儒亦道的政治思想 203
第一节 儒家思想的底色 203
第二节 现实政治批判 208
第三节 心理抑郁和精神危机 211
第四节 生命关怀与渴慕神仙 213
第五节 道教思想的外衣 216
第六节 思想历程与双重品格 219
第十章 嵇康亦道亦儒的政治思想 223
第一节 儒家思想因素 223
第二节 道家思想因素 226
第十一章 傅玄的儒家政治思想 232
第一节 儒家道德观念 232
第二节 儒家政治方略 235
第三节 对法家的抨击 241
第十二章 晋武帝以儒术治国的政治思想 244
第一节 以孝治天下 244
第二节 敬德教民 251
第十三章 郭象的独化政治思想 257
第一节 万物独化的宇宙论 257
第二节 无是无非的知识论 267
第三节 非圣非君的政治论 276
第四节 淡薄功名的人生论 285
第五节 任其自然的生命论 298
第三编 东晋南朝政治思想 310
第十四章 葛洪的道隐政治思想 310
第一节 儒家政治诉求 310
第二节 现实的困境 323
第三节 道儒兼综 333
第四节 葛洪思想的历史定位 337
第十五章 孙绰儒道佛混合的政治思想 342
第一节 儒家思想 342
第二节 道家思想 345
第三节 佛教思想 347
第四节 三教关系思想 348
第十六章 陶潜的“儒隐”政治思想 354
第一节 儒家道德观 354
第二节 现实政治的腐败 356
第三节 徘徊于“仕”与“隐”之间 358
第四节 田园之乐 364
第五节 田园之苦 367
第六节 桃源世界 370
第七节 人生观 371
第八节 生命观 375
第十七章 东晋时期的政教关系思想 381
第一节 东晋前期关于僧人跪拜君王的争论 381
第二节 东晋后期佛教与政治关系的再争论 383
第十八章 梁武帝由儒入佛的政治思想 394
第一节 政治实践与政治思想 394
第二节 宗教思想及实践 406
第三节 一身两面的“皇帝菩萨” 420
第四编 北朝政治思想 430
第十九章 北魏孝文帝时期的汉化思潮 430
第一节 政治改革及思想 430
第二节 经济改革及思想 443
第三节 文化改革及思想 448
第二十章 周武帝以华夏正统自居的政治思想 464
第一节 以汉族文化正统自居 464
第二节 宗教政策及思想 478
第二十一章 刘昼以儒为主杂合诸家的政治思想 488
第一节 刘昼与《刘子》 488
第二节 以儒为主的政治思想 493
第三节 由儒入道的人生观 507
第四节 杂合各家的学术思想 518
第二十二章 颜之推以家庭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526
第一节 论家庭 526
第二节 论家礼 529
第三节 论做人 534
第四节 论才艺 542
第五节 论做事 549
第六节 排玄崇佛 554
参考文献 561
后记 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