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理论框架 3
农业经营制度:改革面临创新——基于产权理论与分工理论的思考 3
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历史沿革与制度底线 4
二、农业经营的现实格局:面临的挑战与努力的绩效 10
三、从规模经济转向分工经济:基于文献的梳理 19
四、农业家庭经营卷入分工:一个超边际分析模型 27
五、重新认识家庭经营:回归常识与转型发展 34
六、禀赋效应、人格化财产与交易装置:拓展科斯定理 42
七、崇州的实践:对“农业共营制”模式的解读 55
八、结论与讨论 63
Ⅱ.变迁逻辑 73
劳动监督、隐性退出与公社制度效率问题——来自湖北广济余川公社的经验证据(1957—1975年) 73
一、文献回顾 73
二、人民公社:制度特征及其低效率 75
三、偷懒、监督与激励不足:公社制度失败的进一步解释 80
四、公社制度的延续:隐性退出与制度维护 86
五、计量验证:来自湖北省余川人民公社的面板数据分析 97
六、进一步的讨论 103
产权管制、制度行为与经济绩效——来自中国农业经济体制转轨的证据(1958—2005年) 108
一、引言 108
二、一个新的SCP范式及其假说 111
三、数据来源、变量选取与测量 115
四、协整分析与假说检验 119
五、结论与启示 124
资源特性、行为能力与产权匹配——来自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经验证据(1949—2009年) 127
一、问题的提出:私产、国有抑或其他? 127
二、资源特性—行为能力—产权匹配:一个3×3×3的理论模型 130
三、假说检验: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经验证据 137
四、结论与启示 150
Ⅲ.案例解读 159
合约、合约不稳定与合约治理——以东进农牧公司的土地承租为例 159
一、问题的提出 159
二、文献梳理与思想模型 162
三、从商品合约到要素合约:东进公司初期的实践 169
四、土地承租:合约不稳定性及其维护 172
五、新的试验:以合约治理合约 180
六、进一步的讨论 185
契约资本、交易形式与收益分配——以“公司十农户”的温氏模式为例 197
一、经济交易形式:非此即彼还是状态依存 198
二、案例背景:温氏与养户间的交易关系 199
三、理论框架 200
四、“公司十农户”的交易反串机制:概念模型与思想实验 201
五、经济交易形式的反串:来自温氏的微观证据 205
六、经济交易形式反串与温氏的价值分配 208
七、交易形式反串的价值创造及其局限性 211
八、结论与讨论 214
村落地权、产权匹配与效率来源——来自广东化州市浪山村的个案 218
一、问题的提出 218
二、个案描述 220
三、产权匹配问题:一个分析思路 221
四、浪山村地权配置的效率来源 223
五、结论与讨论 230
地权细分、合约治理与农业分工发展——崇州市“1+1+1”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实践 233
一、引言 233
二、崇州模式:一个事实描述 234
三、产权、合约和分工:崇州模式的运行机理 238
四、结论与讨论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