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354
第一期 354
旧形式·民间形式·与民族形式&茅盾 354
“民族形式”商兑&郭沫若 358
恩格尔底哲学&徐格洛夫 著杨松 译 364
论社会主义时代生产关系底完全适应于生产力&F·高罗霍夫 著 张仲实 译 369
研究 377
中国美术上底“文艺复兴”&胡蛮 377
关于殷商社会性质争论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尹达 383
哲学讲座 391
什么是辩证法&艾思奇 391
诗 398
礼物&萧三 398
杂记 399
吃人的妖怪及其他&伯达 399
第二期 402
社论 402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402
关于“孝”&陈伯达 404
黑格尔底哲学(续完)&徐格洛夫 著 杨松 译 409
苏维埃社会主义社会底动力&S·柯列斯尼柯瓦 著 张仲实 译 414
研究 421
中国经学史的演变&范文澜 421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温济泽 429
哲学讲座 433
论事物的运动变化&艾思奇 433
短评·杂感 440
关于文艺民族形式的论争&陈伯达 440
“习见常闻”与“喜闻乐见&默涵 441
吃人的妖怪及其他(续完)&伯达 443
来件 443
鲁迅文化基金募捐缘起 443
第三期 450
两大中心思想的斗争&陈伯达 450
原始公社到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底成立——远古至秦(中国通史简编之一)&范文澜 454
文化大众化实践当中的意见&周文 460
研究 463
中国经学史的演变(续完)&范文澜 463
中国美术上的新机运&胡蛮 471
哲学讲座 473
论质量的互相转变(上)&艾思奇 473
怎样研究《资本论》&张仲实 482
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批评态度与批评方法&杨思仲 489
我看见了八路军&黄钢 491
第四期 498
新道德观&陈伯达 498
怎样进行自然科学的研究&徐特立 501
原始公社逐渐解体到奴隶占有制度时代——夏商(中国通史简编之二) 504
研究 509
略论殷代奴隶制度&谢华 509
文化大众化实践当中的意见(续完)&周文 516
俄国伟大的学者和批评家&N·鲍皋斯洛夫斯基 著 吴伯箫 译 522
哲学讲座 527
论质量的互相转变(下)&艾思奇 527
我看见了八路军(续完)&黄钢 537
杂感 537
释“尊孔新义”&唐乔 537
自由亡国论&崇基 540
陕甘宁边区新文字协会成立缘起 544
第五期 546
列宁论中国&杨松 546
列宁底著作遗产&张仲实 551
新文字运动和新字母问题&胡蛮 555
封建制度开始时代——西周(中国通史简编之三)&中国历史研究室 561
杂感 566
科举与选举&焕南 566
想到“血洗”&焕南 566
哲学讲座 567
论对立的统一(上)&艾思奇 567
俄国伟大的学者和批评家(续完)&N·鲍皋斯洛夫斯基 著 吴伯箫 译 574
第六期 578
纪念今年五四的奋斗方针 578
反对新形式的旧礼&教伯达 578
列宁论文化与艺术&萧三 580
我们被扣在同官的几天&野渠 589
关于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王思华 602
文艺民族形式问题上的旧错误与新偏向&王实味 608
从安阳发堀(掘)成果中所见殷墟时代社会形态之研究&叶蠖生 615
编后记 622
诗 623
赌博&艾青 623
杂感 625
光明&崇基 625
黎明之前&默涵 627
延安鲁迅研究会成立经过&萧军 627
第三卷 632
第一期 632
高尔基——伟大的人道主义者&F.Schneide 632
关于高尔基的二三事&萧三 635
一段亲笔题字的故事&意大利健尔麦南多 原作 又燃 重译 641
关于殷商史料问题&尹达 644
在青铜时代的埃及社会&叶蠖生 650
我在霞村的时候&丁玲 654
史(斯)大林发展了关于否定之否定的问题&陈唯实 662
遗传正确应用之商讨&乐天宇 668
小说 671
太阳&刘白羽 671
第二、三期 678
社论 678
进一步认识中国的现实 678
抗战以来的中国小说&欧阳山 680
抗战以来的几种重要哲学思想评述&艾思奇 693
敌后文艺运动概况&李伯钊 708
抗战以来的历史学&叶蠖生 727
抗战以来的美术运动&胡蛮 739
剧运的一些成绩和几个问题&张庚 748
论新哲学的特性与新哲学的中国化&和培元 764
苏联斯大林文艺奖金获得者&张仲实 764
专载 774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第五届会员大会记录 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