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研究缘起 1
二、前人研究综述 2
三、研究趋势 21
四、思路和方法 23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25
第一节 概念的提出与流变 25
第二节 概念的缺陷与修正 28
第三节 概念的重新界定与诠释 32
第四节 概念提出的意义 36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40
第一节 传承性 40
第二节 实践性 44
第三节 无形性 46
第四节 多元性 47
第五节 活态性 48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 51
第一节 类型分析概述 51
第二节 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 54
第三节 身传非物质文化遗产 58
第四节 心授非物质文化遗产 60
第五节 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61
第六节 小结 62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63
第一节 概述 63
第二节 记忆价值 65
第三节 传承价值 68
第四节 审美价值 70
第五节 基因价值 71
第六节 学术价值 72
第七节 经济价值 74
第八节 小结 75
第五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76
第一节 保护的概念与历史 76
第二节 保护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81
第三节 保护的原则 87
第四节 保护的途径与方法 92
第五节 小结 96
第六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化 97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化的背景 97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学科化 99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化的原则 101
第四节 小结 104
第七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 106
第一节 问题的背景 106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生态 109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衍生态 110
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系统 112
第五节 小结 114
第八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116
第一节 传承概念概述 116
第二节 传承人及其类型 119
第三节 传承人的认定和管理 121
第四节 小结 124
第九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研究 125
第一节 人类学田野调查概述 125
第二节 调研的内涵与特点 128
第三节 调研的必要性和原则 130
第四节 调研的操作方法 133
第五节 调研的环节与注意事项 137
第六节 小结 143
第十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 145
第一节 生产性保护的提出 145
第二节 生产性保护的基本依据 148
第三节 生产性保护的实践难题 150
第四节 生产性保护的基本法则 152
第五节 小结 153
第十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区建设 154
第一节 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理论依据 155
第二节 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实践基础 158
第三节 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161
第四节 小结 163
结论 165
参考文献 167
附录 177
附录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179
附录2 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 191
附录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205
附录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 208
附录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 211
附件6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214
附录7 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220
附录8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 225
附录9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 251
附录10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1项) 282
附录11 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 291
附录12 东莞市虎门镇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 303
后记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