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工程心理学与人的作业 1
1.1定义 1
1.1.1工程心理 1
1.1.2人的作业 2
1.2研究方法 2
1.3人的信息加工模型 3
1.4本书的用法 4
关键术语 5
第2章 信号检测与绝对判断 6
2.1概述 6
2.2信号检测论 6
2.2.1信号检测模式 6
2.2.2设置反应标准:信号检测论中的最优化 8
2.2.3敏感性 10
2.3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 11
2.3.1理论表述 11
2.3.2经验数据 12
2.4模糊信号检测论 13
2.5信号检测论的应用 14
2.5.1医疗诊断 14
2.5.2再认记忆与目击证人口供 15
2.5.3告警与警报系统 16
2.6警觉 17
2.6.1警觉绩效的测量 18
2.6.2警觉理论 18
2.6.3阻止警觉衰退的技术 19
2.6.4警觉:实验室内外的差异 21
2.7绝对判断 22
2.7.1信息的定量化 22
2.7.2单维绝对判断 22
2.7.3多维绝对判断 24
2.8总结与过渡 27
附录2A信息论 28
2A.1信息的定量化 28
2A.2离散信号的信息传递 30
2A.3结论 31
附录2B d’和β计算 32
关键术语 32
第3章 知觉和显示空间中的注意 34
3.1概述 34
3.2选择性视觉注意 35
3.2.1监控:SEEV模型 35
3.2.2察觉与注意捕获 37
3.2.3视觉搜索 39
3.2.4杂乱 43
3.2.5指引与引导注意 44
3.3平行加工与分配性注意 46
3.3.1前注意加工与知觉组织 46
3.3.2空间接近性 47
3.3.3基于客体的接近性 48
3.3.4基于客体注意的应用 49
3.3.5接近相容性原则 51
3.4听觉通道中的注意 55
3.4.1听觉分配性注意 55
3.4.2听觉集中性注意 56
3.4.3跨通道注意 57
3.5过渡 59
关键术语 59
第4章 空间显示器 61
4.1图示知觉 61
4.1.1图示准则 62
4.1.2任务依赖性和接近相容性原则 62
4.1.3尽量减少心理操作的数量:搜索、编码和比较 63
4.1.4图示阅读中的偏向 64
4.1.5数据-笔墨比率 66
4.1.6多重图示 67
4.2刻度盘、仪表和指示器:显示相容性 67
4.2.1静态成分:现实性原则 68
4.2.2颜色编码 69
4.2.3 显示运动相容性 70
4.2.4显示整合与生态界面设计 72
4.3第三维度:自我运动、深度与距离 73
4.3.1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 73
4.3.2自我运动的知觉:三维知觉的外周视觉线索 74
4.3.3深度和三维结构的判断与解释:三维知觉的中央视觉线索 77
4.3.4三维视图中的错觉 79
4.3.5三维显示 80
4.3.6立体显示器 84
4.4听觉和触觉空间显示器 85
4.5总结与过渡 86
关键术语 86
第5章 空间认知、导航和手动控制 88
5.1参照系 89
5.1.1空间认知表征 89
5.1.2在二维心理旋转中的参照系转换 89
5.1.3三维心理旋转通用FORT模型 91
5.1.4二维或三维 92
5.1.5 FOR问题的解决办法 93
5.2在地图设计中的应用 94
5.2.1二维地图的设计 94
5.2.2三维地图的设计 94
5.2.3地图比例尺 94
5.2.4杂波在地图搜索中的角色 95
5.3环境设计 96
5.4信息可视化 97
5.4.1可视化中的任务 98
5.4.2可视化原则 98
5.5视觉动量 102
5.6追踪、移行和持续手动控制 103
5.61追踪固定目标 103
5.6.2追踪移动目标 103
5.6.3导致追踪困难的因素 103
5.6.4多轴追踪与控制 105
5.7虚拟环境和增强现实 106
5.7.1虚拟环境特征 106
5.7.2虚拟环境的应用 107
5.7.3增强现实 109
5.8总结与过渡 112
关键术语 112
第6章 语言与通信 114
6.1概述 114
6.2书面语言的知觉 114
6.2.1词知觉阶段 114
6.2.2自上而下的加工:上下文背景和信息冗余 116
6.2.3阅读:从单词到句子 117
6.3整合和自上而下加工的应用 118
6.3.1单元化整合 118
6.3.2上下文:数据的相互转换 119
6.3.3编码设计:经济性与安全性 120
6.4物体的识别 121
6.4.1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加工 121
6.4.2图片和图标 122
6.4.3声音和声标 123
6.5理解 123
6.5.1说明书 124
6.5.2上下文 125
6.5.3指令与状态 125
6.5.4语言学因素 126
6.5.5工作记忆负荷 127
6.6多媒体指令 127
6.6.1最优媒体 127
6.6.2冗余和互补 127
6.6.3图画材料的写实性 129
6.7产品警告 130
6.8言语知觉 131
6.8.1言语的表征 132
6.8.2言语知觉单元 132
6.8.3言语的自上而下的加工 133
6.8.4语音识别研究的应用 133
6.8.5通信 134
6.8.6机组资源管理和团队情境意识 136
6.9总结与过渡:知觉和记忆 137
关键术语 137
第7章 记忆与训练 138
7.1概述 138
7.2工作记忆 139
7.2.1工作记忆干扰 140
7.2.2工作记忆、中央执行系统和执行控制 141
7.2.3匹配显示与工作记忆代码 141
7.2.4工作记忆的限度:持续时间和容量 142
7.3干扰和混淆 144
7.4专业知识和记忆 145
7.4.1专业知识 145
7.4.2专业知识与组块化 146
7.4.3技能记忆 146
7.5日常生活记忆 147
7.5.1前瞻记忆 147
7.5.2交互记忆 149
7.6情境意识 150
7.6.1情境意识中的工作记忆与专业知识 151
7.6.2情境意识的水平和预期 152
7.6.3情境意识测量和意识的作用 153
7.7规划和问题解决 154
7.8训练 156
7.8.1训练迁移 156
7.8.2训练技术和策略 159
7.9长时记忆:表征、组织和提取 164
7.9.1知识表征 164
7.9.2记忆提取和遗忘 168
7.9.3技能保持 170
7.10总结与过渡 171
关键术语 171
第8章 决策 173
8.1引言 173
8.2决策的特点和类型 174
8.3决策的信息加工模型 175
8.4什么是“好”的决策 176
8.5决策中的诊断和情境意识 177
8.5.1对线索的估计:知觉 177
8.5.2选择注意的证据累计寻找线索和形成假设 179
8.5.3诊断中的期望:长时记忆的作用 182
8.5.4观念随时间的变化 184
8.5.5诊断中的偏见和启发式的意义 186
8.6行动的选择 186
8.6.1确定条件下的选择 187
8.6.2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期望价值模型 187
8.6.3不确定选择中的启发式和偏见 189
8.6.4安全行为的决策 192
8.7努力和元认知 193
8.7.1努力 193
8.7.2元认知和(过度)信心 194
8.8决策中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196
8.9决策的改进 197
8.9.1去偏见化训练 197
8.9.2程序化 198
8.9.3显示器 198
8.9.4自动化和决策辅助工具 198
8.10总结与过渡 199
关键术语 199
第9章 行动的选择 200
9.1影响简单和选择反应时的变量 201
9.1.1刺激模态 201
9.1.2刺激强度 201
9.1.3时间不确定性 201
9.1.4期望 202
9.2影响选择反应时的变量 202
9.2.1信息论模型:希克-海曼定律 202
9.2.2速度-准确率权衡 203
9.2.3刺激可辨性 205
9.2.4重复效应 206
9.2.5反应因素 206
9.2.6练习 206
9.2.7执行控制 206
9.2.8刺激-反应相容性 207
9.3反应时的阶段 213
9.4系列反应 214
9.4.1心理不应期 214
9.4.2决策复杂性:决策复杂性优势 215
9.4.3定节奏 217
9.4.4反应因素 217
9.4.5预检和录入 218
9.5失误 218
9.5.1人为失误的类别:信息加工的路径 219
9.5.2人的可靠性分析 221
9.5.3组织背景下发生的失误 223
9.5.4失误的补救方法 224
9.6总结与过渡 225
关键术语 225
第10章 多任务调控 227
10.1概述 227
10.2努力和资源需求 228
10.3多样性 230
10.3.1阶段 231
10.3.2加工代码 231
10.3.3知觉通道 232
10.3.4视觉通道 233
10.3.5一个计算模型 233
10.4执行控制、转换和资源管理 234
10.4.1任务转换 235
10.4.2干扰管理 235
10.4.3从干扰管理到任务管理 238
10.5分心驾驶 239
10.5.1干扰的机制 239
10.5.2手机干扰 240
10.6任务相似性、混淆和串扰 242
10.7在时间分享上的个体差异 242
10.7.1专家技能和注意 242
10.7.2在时间分享技术上训练专家技术 243
10.7.3老化和注意技能 244
10.8总结与过渡 244
关键术语 245
第11章 心理负荷、应激与个体差异:从认知和神经人因学的角度看问题 246
11.1导论 246
11.2神经人因学方法 246
11.3心理负荷 247
11.3.1工作负荷过载 248
11.3.2能力储备区间 249
11.3.3心理负荷与储存区间的度量 249
11.3.4工作负荷的神经人因学 250
11.3.5各种工作负荷度量之间的关系 254
11.3.6工作负荷的后果 255
11.4应激、生理唤起与人的操作 255
11.4.1唤起理论 256
11.4.2杨克道森律 256
11.4.3应激的转化与认知评价模型 257
11.4.4应激对操作的影响 257
11.4.5 应激要素效应 258
11.4.6 应激修补 261
11.5个体差异 262
11.5.1多重任务中的个体能力差异 262
11.5.2工作记忆的差异 263
11.5.3 分子遗传学与认知个体差异 263
11.5.4为健康人和残疾人的脑机接口 264
11.6总结与过渡 265
关键术语 266
第12章 自动化与人的作业 267
12.1简介 267
12.2自动化案例与作用 268
12.2.1完成人无法执行的任务 268
12.2.2弥补人类能力限制 268
12.2.3增强或协助人的操作 269
12.2.4经济 269
12.2.5提高效率 269
12.3自动化相关的事件与事故 269
12.4自动化的水平与阶段 270
12.4.1信息采集 271
12.4.2信息分析 272
12.4.3决策与行动选择 272
12.4.4行动实施 273
12.5自动化的复杂性 273
12.6自动化状态和行为反馈 274
12.7对自动化的信任与依赖 274
12.7.1过度信任 276
12.7.2怀疑与虚假告警(虚警) 278
12.8自适应自动化 279
12.8.1何种任务使用自适应自动化 280
12.8.2如何推断 280
12.8.3由谁决策 281
12.9有效的人-自动化交互设计 282
12.91反馈 283
12.9.2适宜的自动化水平和阶段 283
12.9.3人-自动化“礼节”设计 284
12.9.4操作员信任校准:显示设计和训练 284
12.10总结 285
关键术语 286
结语 287
参考文献 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