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什么是人格 1
一、人与环境 3
二、人格的定义 4
三、人格的六个流派 5
两个实例:攻击和抑郁 6
四、人格与文化 11
五、人格研究:理论、应用、评价和研究 12
(一)理论 12
(二)应用 14
(三)评价 15
(四)研究 15
六、小结 16
第二章 人格研究方法 19
一、假设—检验方法 21
(一)理论与假设 21
(二)实验变量 23
(三)操纵的与非操纵的自变量 25
(四)事前预测与事后解释 27
(五)重复研究 28
二、个案研究法 28
(一)个案研究法的局限 29
(二)个案研究法的优点 30
三、数据的统计分析 31
(一)统计显著性 32
(二)相关系数 32
四、人格评价 34
(一)信度 35
(二)效度 36
五、小结 38
第三章 精神分析流派:弗洛伊德的理论、应用与评价 41
一、弗洛伊德发现了无意识 42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45
(一)解剖模型 45
(二)结构模型 46
(三)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 48
(四)防御机制 48
(五)心理性欲发展阶段 52
(六)查明无意识内容 54
三、应用:精神分析 58
四、评价:投射测验 60
(一)投射测验的类型 61
(二)对投射测验的评价 63
五、弗洛伊德理论的优势和批评 64
(一)优势 65
(二)批评 65
六、小结 67
第四章 弗洛伊德流派:相关研究 71
一、梦的解析 73
(一)梦的含义 73
(二)梦的功能 77
(三)对证据的解释 78
二、防御机制 78
(一)防御机制的定义与测量 79
(二)发展的差异 81
(三)防御风格 82
三、幽默 84
(一)弗洛伊德关于幽默的理论 84
(二)对弗洛伊德幽默理论的研究 85
(三)对研究结果的解释 88
四、催眠 89
(一)什么是催眠? 90
(二)对催眠的敏感性 94
五、小结 96
第五章 精神分析流派:新弗洛伊德主义的理论、应用与评价 99
一、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与弱点 101
二、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101
(一)寻求优越 102
(二)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103
(三)出生顺序 104
三、卡尔·荣格 106
(一)集体无意识 106
(二)一些重要的原型 107
(三)集体无意识的证据 108
四、埃里克·埃里克森 110
(一)埃里克森的自我概念 110
(二)人格的毕生发展 111
五、卡伦·霍妮 115
(一)神经症 116
(二)女性心理学 119
六、应用:精神分析理论与宗教 119
七、评价:个人叙事 122
(一)使用个人叙事测量人格 122
(二)繁衍感与生活经历 123
八、新弗洛伊德学说的优势与批评 124
(一)优势 124
(二)批评 125
九、小结 126
第六章 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相关研究 129
一、焦虑和应对策略 130
(一)应对焦虑 132
(二)应对策略的类型 133
(三)应对策略的效果 135
二、精神分析概念和攻击 137
(一)挫折与攻击 138
(二)替代性攻击 140
(三)宣泄与攻击 142
三、依恋类型和成人的人际关系 144
(一)对象关系理论和依恋理论 145
(二)成人的依恋类型 146
(三)其他的模型和测量 147
(四)依恋类型与爱情关系 148
四、小结 151
第七章 特质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153
一、特质学说 154
(一)人格由不同的特质维度构成 154
(二)特质学说的特征 156
二、著名的特质理论家 157
(一)戈登·奥尔波特 157
(二)亨利·默里 160
三、因素分析与对人格结构的探索 163
(一)“大五” 165
(二)对“大五”模型的批评及其局限性 167
四、情境论与特质论之争 169
(一)对特质学说的批评 170
(二)对人格特质的辩护 172
(三)查明相关特质 173
五、应用:工作岗位上的“大五” 175
六、评价:自陈式调查表 177
(一)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 178
(二)自陈式调查表存在的问题 180
七、特质流派的优势与批评 183
(一)优势 183
(二)批评 184
八、小结 184
第八章 特质流派:相关研究 187
一、成就动机 188
(一)高成就动机者的特点 190
(二)对成功行为的预测 191
(三)性别、文化和成就 192
(四)归因 193
(五)成就目标 195
二、A型性格、敌意和健康 197
(一)作为人格变量的A型 198
(二)敌意与健康 199
三、社交焦虑 202
(一)社交焦虑者的特征 203
(二)对社交焦虑的解释 205
四、情绪 206
(一)情绪敏感性 207
(二)情绪的强度 210
(三)情绪表达 213
五、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 214
(一)应对逆境 215
(二)乐观主义和健康 217
(三)防御性悲观主义 218
六、小结 221
第九章 生物学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223
一、汉斯·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225
(一)人格结构 225
(二)生理差异:刺激敏感性与行为系统 227
(三)人格的生物学基础 230
二、气质 231
(一)气质与人格 232
(二)抑制和非抑制儿童 234
三、进化人格心理学 237
(一)自然选择与心理机制 238
(二)焦虑与社会排斥 239
四、应用:儿童气质与学校教育 240
(一)气质和学习成绩 241
(二)“良好匹配”模型 243
五、评价:脑电活动和大脑不对称性 244
(一)大脑活动性测量 245
(二)大脑不对称性 246
(三)大脑不对称性的个体差异 246
六、生物学流派的优势与批评 248
(一)优势 248
(二)批评 249
七、小结 250
第十章 生物学流派:相关研究 253
一、人格特质的遗传力 254
(一)把环境和遗传影响分开 256
(二)遗传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260
二、外向—内向性 261
(一)外向性的遗传力 261
(二)外向性与偏好唤醒水平 264
(三)外向性与快乐 265
三、进化人格理论与选择配偶 267
(一)男人想找什么女人 268
(二)女人想找什么男人 270
(三)结论与局限性 272
四、小结 274
第十一章 人本主义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277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279
二、人本主义流派的基本要素 280
(一)个人责任 280
(二)此时此地 281
(三)个体的现象学 281
(四)个人成长 282
三、卡尔·罗杰斯 282
(一)充分发挥功能的人 283
(二)焦虑和防御 284
(三)有条件的赞赏和无条件积极关注 285
四、亚伯拉罕·马斯洛 287
(一)动机和需要层次 288
(二)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误解 290
(三)对心理健康的人的研究 291
五、最佳体验的心理 293
(一)最佳体验 293
(二)日常活动中的最佳体验和快乐 294
六、应用: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和工作满意度 296
(一)以人为中心的治疗 296
(二)工作满意度和需要层次 299
七、评价:Q分类技术 300
八、人本主义理论的优势与批评 304
(一)优势 304
(二)批评 305
九、小结 306
第十二章 人本主义流派:相关研究 309
一、自我表露 310
(一)表露的相互性 312
(二)朋友和恋人间的自我表露 314
(三)自我表露的性别差异 315
(四)表露创伤经历 316
二、孤独 319
(一)对孤独的界定和测量 321
(二)长期孤独的人 322
(三)孤独的原因 323
三、自尊 325
(一)自尊与对失败的反应 326
(二)自我价值组合 328
(三)自尊与文化 331
四、独处 333
(一)独处时间 334
(二)独处偏好的个体差异 337
五、小结 338
第十三章 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341
一、行为主义 342
二、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 346
(一)经典条件反射 346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 347
三、社会学习理论 351
四、社会认知理论 354
(一)交互决定论 354
(二)想象与自我调节 356
(三)观察学习 356
五、应用:行为矫正和自我效能感疗法 359
(一)对心理障碍的解释 359
(二)行为矫正 360
(三)自我效能感 363
六、评价:行为观察法 365
(一)直接观察 366
(二)自我监控 367
(三)他人观察 368
七、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的优势与批评 368
(一)优势 368
(二)批评 369
八、小结 370
第十四章 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相关研究 373
一、性别角色行为的个体差异 374
(一)男性化一女性化 377
(二)双性化 378
(三)性别类型与心理健康 379
(四)性别类型与人际关系 381
(五)过度共享 383
二、攻击性的观察学习 384
(一)班杜拉的四步骤模型 385
(二)媒体暴力与攻击行为 388
(三)暴力视频游戏 391
三、习得性无助 393
(一)学习到的无助 393
(二)人类的习得性无助 394
(三)习得性无助的应用 395
四、控制点 399
(一)控制点与幸福感 399
(二)控制点与健康 403
五、小结 405
第十五章 认知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407
一、个人建构论 409
(一)个人建构系统 410
(二)心理问题 411
二、认知人格变量 412
图式 414
三、自我的认知表征 415
(一)自我图式 415
(二)可能的自我 419
(三)自我不一致 420
四、应用:认知行为心理治疗 421
理性情绪疗法 422
五、评价:轮流呈现网格法 425
六、认知流派的优势与批评 427
(一)优势 427
(二)批评 428
七、小结 428
第十六章 认知流派:相关研究 431
一、认知与攻击 432
(一)一般攻击模型 432
(二)男孩的反应性攻击 434
二、性别、记忆与自我解释 436
(一)情绪性记忆 437
(二)对人际关系的记忆 438
三、认知和抑郁 439
(一)抑郁图式 440
(二)消极认知风格 443
四、小结 445
附录 人格测验 447
术语表 461
主题索引 467
参考文献 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