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夏、商、周(公元前22~前11世纪) 1
一、《诗经》(公元前11~前6世纪) 3
1.定之方中 3
2.淇奥 4
3.考槃 5
4.将仲子 5
5.溱洧 6
6.七月 7
7.吉日 9
8.斯干 10
9.绵 11
10.灵台 13
11.卷阿 13
12.殷武 14
13.时迈 14
二、《周易》(战国至秦汉) 15
1.下经 16
2.说卦 16
3.系辞上 17
4.系辞下 17
5.上经 17
三、《尚书》(虞、夏、商、周) 18
1.舜“望于山川” 18
2.诗言志,歌永言 19
3.禹“奠高山大川” 19
4.所过名山大川 19
5.玩物丧志 19
四、《左传》(公元前722~前454年) 19
1.和与同异 20
2.子产论礼 20
3.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 20
4.季札观乐 21
5.季梁论民本 21
五、《国语》(周末至春秋) 21
1.伍举论美 22
2.政象乐,乐从和 22
3.声一无听,物一无文 23
4.单子知陈必亡《国语中》 23
六、管子(公元前716~前645年) 24
1.国有四维 24
2.顺天与逆天 25
3.树木树人 25
4.以时禁发 25
5.凡立国都 25
6.地之级数 25
7.审三度、权举措 25
8.聪明以知则博 26
9.天时地利人事 26
10.观田野、山泽、国邑 26
11.有时、有度、有正 26
12.民本地德 26
13.知地图 26
14.水地 26
15.四时 27
16.人与天调,天地之美生 27
17.古今时俗 27
18.修心正形,性将大定 27
19.六务四禁 27
20.难易,天地人 27
21.各行所欲、安危异 28
22.凡人之情 28
23.五害五水 28
24.堤防植树 28
25.草土之道 29
26.术数理义有道 29
27.国轨租税 29
28.奖励科技 30
29.谨守山林 30
30.与天壤争 30
31.务在四时,守在倉廪 30
32.四者从道而生 30
33.以人为本,人道、天道、地道 30
七、老子(公元前571~?) 31
1.众妙之门 32
2.知美即恶 32
3.天地之间,不如守中 32
4.上善若水 32
5.有之为利,无之为用 32
6.五色目盲 32
7.道之为物,唯恍唯忽 33
8.道法自然 33
9.自胜者强 33
10.一生二、三 33
11.无为而无不为 33
12.以百姓之心为心 33
13.治大国若烹小鲜 34
14.图难于其易 34
1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4
16.信言不美 34
八、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 34
1.智水仁山 35
2.尽善尽美 35
3.诗文礼乐 35
4.学识逻辑 36
5.节用爱人 36
九、墨子(公元前468~前376年) 37
1.法仪 37
2.辞过 37
3.法天兼爱 38
4.节用 38
5.非乐 38
6.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38
十、孟子(公元前390~前305年) 39
1.充实之谓美 39
2.目之于色有同美 39
3.与民同乐故能乐 39
4.文王之囿与民同之,民以为小 40
5.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40
6.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 41
7.浩然之气 41
8.论观水之术 41
十一、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年) 41
1.大树无用、树之于野 42
2.美与大 42
3.人之所美与鸟兽不同 42
4.天籁、地籁、人籁 43
5.天乐、人乐、至乐 43
6.“真”能动人 44
7.道枢、环中、无穷 44
8.万物与我为一 44
9.论庄周文辞风格 45
十二、《楚辞》 45
1.离骚 46
2.卜居 47
3.宋玉对楚王问 47
十三、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 48
1.人为天下贵,能群、分、义 48
2.管分之枢要 48
3.谨其时禁 49
4.节用裕民,节流开源 49
5.天时、地利、人和 49
6.明天人之分 49
7.制天命而用之 50
8.制名以指实 50
9.正名实善,约定俗成 50
10.移风易俗,美善相乐 50
11.众异不得相蔽而乱其理 50
12.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 51
13.论观水 51
14.耳目之辨,生而有之;声色之好,人所同欲 51
15.重己轻物,方能养乐 52
16.宽容、兼术 52
十四、周礼(周初,战国,西汉) 52
1.大宰 52
2.大司徒 53
3.载师 53
4.遗人 53
5.山虞 54
6.林衡 54
7.川衡 54
8.泽虞 54
9.迹人 54
10.囿人 54
11.场人 54
12.掌固 54
13.司险 54
14.山师 54
15.川师 55
16.国有六职 55
17.知者创物 55
18.画缋之事 55
19.梓人 55
20.匠人 56
十五、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年) 57
1.画犬马最难,画鬼魅最易 57
2.客有为周君画荚者 57
3.上古、中古、近古、当今 57
4.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58
十六、《吕氏春秋》(战国末) 58
1.物以养性,非以性养 58
2.苑囿园池与养性 59
3.适音 59
4.古乐 60
5.论知美恶 61
十七、《礼记》(战国至秦汉间) 61
1.王制 61
2.月令 61
3.天下为公、大同与小康 63
4.学记 63
5.乐记 63
6.经解 64
7.大学 64
8.中庸 65
十八、《列子》(战国) 65
1.愚公移山 65
2.孔子见两小儿辩斗 65
十九、《山海经》 66
1.山海经叙录 66
2.昆仑神话 66
3.盘古开辟神 67
4.昆仑之虚 67
5.昆仑 67
6.附禺之山 67
第二章 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68
一、秦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至三十七年,即公元前219~前210年) 70
1.琅邪台刻石 70
二、《淮南子》(公元前179~前122年) 71
1.共工 71
2.黄帝治天下 71
3.女娲补天 72
4.姮娥奔月 72
5.后羿射日 72
6.夏禹治水 72
7.武王伐纣 72
8.以时种树,各因其宜 72
9.知万物知人道 73
10.论美丑 73
11.论无形与无声 73
12.人得其得之谓乐,以内乐外之谓乐 74
13.昆仑山(现海拔6973米) 74
三、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 75
1.山水之观 75
四、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前118年) 75
1.云梦泽 76
2.上林赋 76
3.司马相如上书谏猎 77
五、《史记》——司马迁 78
1.轩辕黄帝:修德振兵 78
2.舜:舜耕历山 79
3.禹:大禹治水 79
4.汤:网开三面 79
5.纣:益广沙丘苑台 79
6.秦始皇本纪 80
7.封禅书 81
8.始皇议大苑囿 82
9.农虞工商 82
10.太史公论六家 83
11.太史公自序 84
12.报任少聊书 85
六、枚乘(?~前140年)《七发》 88
1.纵欲恣安,今病无药 88
2.周游览观 89
3.田猎壮观 89
4.观涛解惑 89
5.要言妙道 90
6.菟园观览相物 90
7.枚乘为柳赋 91
七、《说苑》——刘向(约公元前79~前8年) 91
1.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91
八、班彪(3~54年) 92
1.瞻淇澳之园林 92
九、王充(27~约97年) 92
1.疾虚妄,立真伪 93
2.外内表里,自相副称 93
3.为世用者,百篇无害 93
4.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 93
十、班固(32~92年) 94
1.西都赋 94
十一、张衡(78~139年) 95
1.平乐广场,角抵妙戏 96
2.东京赋(东汉洛阳) 96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1年) 97
一、曹操(155~220年) 99
1.观沧海 99
2.龟虽寿 99
二、羊祜(221~278年) 100
三、石崇(249~300年) 100
1.金谷诗序 100
2.思归引序 100
3.金谷集作诗 101
四、左思(约250~约305年) 101
1.美物者,贵依其本 101
五、郭璞(276~324年) 102
1.山海经叙 102
六、葛洪(283~364年) 103
1.非染弗丽,非和弗美 103
2.西施有所恶而不能减其美,美多也 103
3.美玉出乎丑璞 104
4.五声诡韵,而快耳不异 104
5.见美然后悟丑 104
6.论好恶之不同 104
七、《西京杂记》 104
1.萧相国营未央宫 104
2.武帝作昆明池 105
3.乐游苑 105
4.上林名果异树 105
5.梁孝王好营宫室苑囿 105
6.袁广汉园林之侈 106
7.哀帝为董贤起大第 106
8.梁孝王忘忧馆时豪七赋 106
9.董仲舒答鲍敞问京师雨雹 107
八、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 108
1.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108
2.须得书意于转深点画之间 108
3.兰亭集序 108
九、顾恺之(约346~约407年) 109
1.论画 109
2.以形写神 109
3.魏晋胜流画赞 109
十、陶渊明(365~427年) 110
1.归园田居 110
2.饮酒 111
3.桃花源记 111
十一、宗炳(375~443年) 111
1.论画山水 112
十二、谢灵运(385~433年)《山居赋》 112
1.叙山野草木水石谷稼之事 113
2.始宁别业及其远山近水 113
3.谢家临江旧宅园 113
4.田地庄稼经济自给 114
5.潭涧洲渚取欢娱 114
6.水草荷花,感物致赋 114
7.草药良医,增灵斥疵 114
8.竹景之美,胜于上林与淇澳 114
9.树木花果叶皮材质,各随所如 114
10.游鱼飞禽走獸,备列山川 115
11.悟万物好生之理 115
12.名景难觅意恒存,理不绝可温故知新 115
13.当初持杖选址,营建台堂室房 115
14.山作水役,采拾收割诸事 115
15.南北两居随时取适,别有山水旷矣悠然 116
16.山川涧石洞穴,皆咸善而俱悦 116
17.既耕亦桑,研书赏理 116
18.二园三苑,畦町所艺,果蔬备列 116
19.采摘摭拔益寿药物 116
20.远僧近众聚萃,传古今之不灭 117
十三、谢惠连(407~433年) 117
1.雪赋 117
十四、木华(生平不详) 118
1.海赋 118
十五、《世说新语》——刘义庆 119
1.风景不殊 119
2.山水与名园欣赏(上) 119
3.山水与名园欣赏(下) 120
十六、陶弘景(456~536年) 121
1.答谢中书书 121
2.《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121
十七、刘勰(约465~532年) 121
1.原道 122
2.宗经 123
3.神思 123
4.体性 123
5.风骨 124
6.通变 124
7.情采 125
8.时序 126
9.物色 126
10.知音 127
十八、钟嵘(约468~约518年) 127
1.诗的本源与作用 128
2.古今胜语皆由直寻 128
十九、郦道元《水经注》(469~527年) 128
1.水经注叙 128
2.昆仑 129
3.孟门 129
4.三峡 129
5.华山 129
6.庐山 130
7.大明湖 130
8.邺城三台 130
9.平城苑囿楼塔 130
10.平城明堂机轮 131
11.洛阳园圃山池 131
二十、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132
1.洛阳伽蓝记序 132
2.瑶光寺 西林园 132
3.华林园 132
4.张伦宅 133
5.景明寺 134
二一、谢赫 134
1.论图绘六法 134
2.画品 134
二二、《文选》——萧统(501~531年) 135
1.文选序 136
二三、庾信(513~581年) 136
1.春赋 136
2.小园赋 137
3.枯树赋 137
第四章 隋、唐、宋(公元581~1279年) 139
一、《艺文类聚》——欧阳询(559~641年) 141
1.行旅 141
2.游览 142
二、王勃(649~676年) 142
1.滕王阁序 142
三、王维(701~761年,一作698~759年) 143
1.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143
2.先看气象,后辨清浊 144
3.春夏秋冬四景之画题 144
4.见山之秀丽,显树之精神 144
四、李白(701~762年) 144
1.诗贵清真 144
2.春夜宴桃李园序 145
五、颜真卿(709~785年) 145
1.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145
六、杜甫(712~770年) 146
1.戏为六绝句 146
2.寄题江外草堂 146
七、张怀瓘(生卒年不详) 147
1.书的起源与作用 147
八、张璪(生卒年不详) 148
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148
九、皎然(生卒年不详) 148
1.论比兴 149
2.诗有四不 149
3.诗有二要 149
4.诗有二废 149
5.诗有四离 149
6.诗有六迷 149
7.诗有七至 149
十、韩愈(768~824年) 150
1.文为世所珍爱者必非常物 150
2.文与道 151
3.不平则鸣 151
十一、白居易(772~846年) 152
1.论诗 152
2.论画 154
3.草堂记 154
4.池上篇 155
5.白蘋洲五亭记 156
6.冷泉亭记 156
7.养竹记 156
8.太湖石记 157
9.沃洲山禅院记 157
10.修香山寺记 158
十二、李勃(772~831年) 159
1.《留别隐山》 159
2.《南溪诗》序 159
十三、刘禹锡(772~842年) 159
1.天论上 160
2.天论中 161
3.天论下 162
4.陋室铭 162
十四、柳宗元(773~819年) 162
1.文以明道 163
2.论奇味 164
3.种树郭橐驼传 164
4.梓人传 165
5.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 166
6.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 166
7.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167
8.零陵三亭记 167
9.永州龙兴寺东丘记 168
10.永州法华寺新作西亭记 168
11.永州龙兴寺西轩记 169
12.始得西山宴游记 169
13.钴鉧潭记 169
14.钴鉧潭西小丘记 169
15.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170
16.石渠记 170
17.石涧记 170
18.小石城山记 171
19.柳州东亭记 171
20.愚溪诗序 171
十五、李德裕(787~849年) 172
1.平泉山居草木记 172
十六、杜牧(803~852年) 173
1.阿房宫赋 173
十七、张彦远(815~875年) 173
1.叙画之源流 174
2.论画六法 175
3.论画[体] 175
十八、司空图(837~908年) 176
1.诗品二十四则 176
十九、荆浩(生卒年不详) 178
1.画有六要 179
2.论神、妙、奇、巧 179
3.笔有四势 179
4.论有形之病与无形之病 179
5.论华实 179
6.论似真 179
二十、范仲淹(989~1052年) 179
1.岳阳楼记 180
二一、欧阳修(1007~1072年) 180
1.山林者之乐与富贵者之乐 181
2.文章与造化争巧可也 181
3.君子与小人 181
4.醉翁亭记 181
5.秋声赋 182
6.洛阳牡丹记——花品序第一 182
7.洛阳牡丹——风俗记第三 183
二二、苏洵(1009~1066年) 183
1.木假山记 184
二三、《资治通鉴》——司马光(1019~1086年) 184
1.城郭中宅不树艺者 185
2.独乐园记 185
二四、张载(1020~1077年) 186
1.世界都由气构成 186
2.知识从耳目感受来 186
3.天人合一 186
4.充内形外之谓美 186
5.为万世开太平 187
二五、王安石(1021~1086年) 187
1.世上奇伟之观,常在险远之地 187
2.半山春晚即事 187
3.泊船瓜洲 188
二六、郭熙(1023~约1085年) 188
1.爱山水者,旨在快人意获我心 188
2.画者、鉴者,万事有诀 189
3.山水意态,每看每异 189
4.欲夺造化,需饱游饫看,执笔有四所 190
5.山水之布置,山有三远 191
二七、陆游 192
1.阅古泉记 192
2.南园记 192
二八、《梦溪笔谈》——沈括(1031~1095年) 193
1.日月之形 193
2.滉柱 193
3.巧为长堤 194
4.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194
5.鹳雀楼诗 194
6.识画当以神会 194
7.山水之法,以大观小 194
8.活笔 195
9.活板印刷 195
10.海市 195
11.海陆变迁 195
12.雁荡山 195
13.指南针 196
14.北岳恒山 196
15.验量地势 196
16.木图 197
17.采药不可限以时月 197
18.扬州二十四桥 197
19.梦溪自记 197
二九、苏轼(1037~1101年) 198
1.寓意于物则乐,留意于物则病 199
2.物之无常形者必有常理,画者须得其理 199
3.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00
4.神与万物交,智与百工通 200
5.论大小字之难处 200
6.书必有神、气、骨、肉、血 200
7.超然台记 200
8.石钟山记 200
9.前赤壁赋 201
10.后赤壁赋 202
三十、苏辙(1039~1112年) 202
1.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203
2.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203
3.洛阳古都园囿亭观之盛,实甲天下 203
4.黄州快哉亭记 203
三一、李格非《洛阳名园记》 204
1.李格非序言 204
2.十九座园名 204
3.湖园 204
三二、艮岳 205
1.艮岳记 205
2.华阳宫记 206
3.艮岳记 208
4.艮岳 208
三三、范成大(1126~1193年) 209
1.桂林峰林和岩洞 209
2.峨眉山四大奇观(佛光、神灯、日出、云海) 209
3.吴郡园亭 210
4.范村梅谱 212
5.范村菊谱 212
三四、周密(1232~1298年) 215
1.吴兴园圃——吴兴园林志 215
2.假山 216
3.艮岳 217
4.游阅古泉 217
5.种竹法 217
6.西湖天下景 217
三五、吴自牧(生卒年不详)《梦粱录》 218
1.西湖 218
2.园囿 220
第五章 元、明、清(公元1271~1911年) 222
一、宋濂(1310~1381年) 224
1.西南山水、好奇者恨 224
二、陶宗仪(1314~1405年) 224
1.万寿山琼花岛 224
2.太液池 225
3.元大都图 225
三、王履(1332~?) 227
1.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227
四、《武当山志》——任自垣 228
1.审度其地,相其广狭,定其规制(1412年) 228
2.命官统率军夫修建宫宇(1412年) 229
3.着法司拨佃户,专一耕种供赡(1416~1417年) 229
4.尔即备细画图进来,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动(1419年) 229
5.常用心巡视,随即修理,许那好善作福的人都来修理(1424年) 230
6.今特命尔职专提督本山一切事物(1428年) 230
7.敕建宫观把总提调官员碑 230
五、文徵明(1470~1559年) 232
1.王氏拙政园记 233
六、王守仁(1472~1528年) 233
1.天下无心外之物 234
2.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 234
七、王世贞(1526~1590年) 234
1.弇山园记 234
2.游金陵诸园记 235
3.市居不胜嚣,壑居不胜寂,托于园可以畅目而怡性 237
八、李贽(1527~1602年) 237
1.童心说 238
2.化工与画工 239
3.世之真能文者,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 239
4.自然发于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义 240
九、《西湖游览志》(1547年) 240
1.西湖总叙 240
十、汤显祖(1550~1616年) 243
1.因情成梦,因梦成戏 244
2.文以意趣神色为主 244
3.士奇则心灵,心灵则文章有生气 245
十一、董其昌(1555~1636年) 245
1.画当以天地造化为师 245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45
3.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 246
4.画与山水 246
5.画之高手 246
十二、袁宏道(1568~1610年) 246
1.世人难得者唯趣,趣得之自然者深 246
2.花之清赏 247
3.花之整齐正以参差不伦、意态天然 247
4.文心与水机,一种而异形 247
5.虎丘记 247
6.满井游记 248
7.晚游六桥待月记 248
十三、袁中道(1570~1623年) 249
1.情与景 249
2.情景之新故 249
3.园圃之胜,天地之美,大都有其缺陷 249
4.神愈静而泉愈喧,泉愈喧而神愈静 249
5.自然与人工,野逸与浓丽 250
6.峰岩之色、骨、态、饰 250
7.太和山如一美丈夫,诸胜皆全 250
8.水予石以色,石予水以声 250
9.岳阳楼之观,得山而壮,得水而妍 250
十四、《园冶》——计成 251
1.斯千古未闻见者 251
2.今日之“国能”即他日之“规矩” 252
3.兴造论 252
4.园说 253
5.相地 253
6.立基 254
7.屋宇 254
8.铺地 255
9.掇山 255
10.借景 255
十五、《长物志》——文震亨 256
1.室庐 257
2.水石 258
3.花木 258
4.盆玩 259
5.位置 259
十六、徐霞客(1586~1641年) 259
1.写景托出意境 260
2.桂林东郊峰林平原 260
3.写景重主观感受 260
4.硫磺塘景象 260
十七、《帝京景物略》——刘侗 261
1.太学石鼓 261
2.香山寺 263
3.碧云寺 264
4.卧佛寺 264
5.水尽头 265
6.玉泉山 265
7.云水洞 265
十八、张岱(1597~1679年) 266
1.西湖、鉴湖、湘湖三者之性情风味不同 267
2.为亭榭楼台曲径回廊而山水风月益增其妙 267
3.山水之间以石胜者妙,以土胜者亦妙 267
4.西湖七月半之看月者,亦可作五类看之 267
5.瓜州龙船的装饰趣味 268
6.鲁藩烟火之妙,妙在与灯互为变幻 268
7.青藤诸画,苍劲中姿媚跃出 268
8.空灵妙诗难于入画,有诗之画未免板实 268
十九、金圣叹(1608~1661年) 268
1.《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269
2.词家写景须写得又清真又灵幻 269
3.学剑、游山、行文,均须用尽心力,而后能奇、变、妙、神 269
4.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 270
5.世之善游者,胸中必有别才,眉下必有别眼 270
二十、李渔(1611~约1679年) 271
1.构造园亭,须自出手眼 272
2.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 272
3.途径要雅俗俱利而理致兼收 272
4.房舍须有高下之势,总有因时制宜之法 272
5.居宅无论精粗,总以能蔽风雨为贵 272
6.窗棂栏杆坚而后论工拙,宜简不宜繁 272
7.取景在借 273
8.一花一石之位置,能见主人之神情 274
9.山大要气魄胜人,无补缀穿凿之痕 274
10.土山带石,石山带土,土石二物,原不相离 274
11.山石之美,俱在透、漏、瘦 275
12.峭壁之设,要有万丈悬崖之势 275
13.假山皆可作洞 275
14.草木之娱观者,或以花胜,或以叶胜 275
15.鸟声之悦人者,以其异于人声 276
16.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 276
二一、《尺牍新钞》 276
1.同是园趣而有荡乐悲戒之不同 276
2.西湖之妙与西湖之病 277
3.牡丹花以干大者为佳 277
4.山林宫阙之美与文章之美 277
二二、《历代宅京记》——顾炎武 277
1.贞观长安种杨槐柳 277
2.开元长安种果树 278
3.永泰长安种六街树 278
4.建康种好树美竹 278
5.开封种杨柳榆 278
二三、王夫之(1619~1692年) 278
1.情与景,比与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279
2.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281
二四、叶燮(1627~1703年) 281
1.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 282
2.物之美本乎天 282
3.天地之至文 282
二五、《名山图》、《天下名山图咏》 283
1.《名山图》选录 283
2.《天下名山图咏》选录 284
二六、石涛(1642~约1718年) 285
1.山川——搜尽奇峰打草稿 285
2.变化 285
3.笔墨 286
4.境界 286
5.蹊径 286
6.林木 286
7.海涛 286
8.四时 287
9.法无定相,气概成章 287
二七、郑板桥(1693~1765年) 287
1.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288
2.写其神,写其生,不拘成局 288
3.一块元气团结而成画 288
二八、《广群芳谱》(1709年) 288
1.王象晋原叙 288
2.御制佩文斋序 289
3.总目录 289
4.木谱 289
二九、《避暑山庄三十六景》(1711年) 290
1.李一氓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序 291
2.芝径云堤 并序 292
3.水芳岩秀 并序 293
4.云山胜地 并序 293
5.四面云山 并序 294
6.曲水荷香 294
7.水流云在 295
三十、《圆明园图咏》(1723~1735年) 295
1.正大光明 296
2.水木明瑟 297
3.蓬岛瑶台 298
三一、《日下旧闻考》(1775~1788年) 298
1.燕山八景 299
2.南苑 300
3.畅春园 301
4.圆明园 302
5.长春园 302
6.清漪园 302
7.静明园 303
8.静宜园 303
三二、《宸垣识略》——吴长元辑(1788年) 304
1.景山 304
三三、袁枚(1716~1797年) 305
1.论山水园林 305
2.峡江寺飞泉亭记 306
3.随园记 306
4.西碛山庄记 307
三四、《履园丛话》——钱泳(1759~1844年) 307
1.周石鼓文 307
2.造园 308
3.营造 308
4.堆假山 309
三五、《扬州画舫录》——李斗(1749~1817年) 309
1.白塔睛云 310
2.蜀冈 311
3.蜀冈保障河全景图 311
4.图说烫样 312
5.平基唯土作是任 312
6.喻皓造“木经” 312
7.工段营造做法名录 312
三六、曹雪芹(?~1763年,一作?~1764年) 313
1.敷彩之要,光居其首 313
2.曲径通幽 314
3.稻香村 314
三七、魏源(1794~1857年) 315
1.游山学 316
2.五岳行坐立卧飞 316
3.十诗九山水 316
4.天台观瀑歌 316
三八、蔡元培(1868~1940年) 316
1.美的普遍性与超脱性 317
2.美育为世界观教育的津梁 318
三九、梁启超(1873~1929年) 318
1.天然之景物对精神文明的作用 319
四十、王国维(1877~1927年) 320
1.优美与壮美 321
2.观物、造境、境界 322
第六章 现代(1912~2012年) 324
一、郭沫若(1892~1978年)《石鼓文研究》 326
1.汧沔第一 327
2.作原第四 328
3.吾水第五 329
4.汧沔石之近况及其拓墨 甲·石影 乙·拓墨 330
二、《毛泽东诗集》——毛泽东(1893~1976年) 331
1.沁园春·长沙 1925年 331
2.七律长征 1935年10月 331
3.念奴娇 昆仑 1935年10月 331
4.沁园春 雪 1936年2月 332
5.浪淘沙 北戴河 1954年夏 332
6.七律 登庐山 1959年7月1日 332
7.卜算子 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332
8.附:陆游原词 卜算子 咏梅 332
三、刘敦桢(1897~1968年) 333
1.苏州古典园林发展因素 333
2.布局 335
3.理水 336
4.叠山 337
5.建筑 338
6.花木 339
四、陈植(1899~1989年) 340
1.筑山考 341
2.重印《园冶》序 348
3.《园治注释》序 350
4.《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自序 350
五、童寯(1900~1983 年) 351
1.造园 351
2.造园要素 353
3.假山 354
六、梁思成(1901~1972年) 358
1.举世无匹的杰作 358
2.将城墙建成“环城立体公园” 360
七、钱学森(1911~2009年) 360
1.园林学 360
2.园林空间六层次 361
3.园林发展的新技术因素 361
4.中国园林是L.G.H三方面的综合艺术产物 362
5.山水城市 362
八、汪菊渊(1913~1996年) 363
1.园林学 363
2.园林学的性质和范围 364
3.园林学发展简史 364
4.园林学的研究内容与展望 367
5.中国山水园 369
6.城市公园 369
7.艺术的发展 370
九、陈俊愉(1917~2012年) 370
1.大地园林化的提出 370
2.城市园林化是大地园林化的重点 371
3.传承文明和与时俱进 371
4.国花的概念 372
5.国花之特质 372
6.中国的国花评选问题——新中国成立前 373
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花问题 373
十、陈从周(1918~2000年) 374
1.以情悟物 374
2.自然美与人工美 374
3.构园 374
4.立意 375
5.园林艺术的少而精 375
6.还我自然 376
7.园林是综合艺术 376
十一、周维权(1927~2007年) 377
1.名山风景区 377
2.名山风景简介 378
3.名山风景鉴赏 380
4.名山风景魅力 381
5.中国园林独树一帜 381
6.园林发展动力 382
7.园林发展阶段 383
8.中国园林的类型 385
9.中国园林的特点 386
十二、张钧成(1930~2002年) 387
1.河姆渡文化 387
2.黄帝驯兽 387
3.大禹治水 388
4.国土区划 388
5.夏代城邑与瑶台 390
6.商王“沁阳狩猎区” 390
7.园林的发端 391
8.周文王的“和德”、“仁德”与“归德” 392
9.周代的城邑 393
10.周代的宫室台榭 393
11.栈道 394
12.尔雅 395
13.物候与四时教令 395
14.宴乐攻战壶纹 397
15.春秋战国八种植树 397
16.《石鼓文》与秦畤园囿 399
十三、东湖风景区(1950年) 401
1.东湖建设委员会 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