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述 1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
1.1.1 选题背景 1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1.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进展 4
1.2.1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相关概念的内涵和联系 4
1.2.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历程 5
1.2.3 国际上的有关LUCC研究项目 6
1.2.4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趋势 8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1
1.3.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1
1.3.2 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13
参考文献 13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19
2.1 研究区域的确定 19
2.2 自然条件 20
2.2.1 地质 20
2.2.2 地貌 21
2.2.3 气候条件 22
2.2.4 河流水文 25
2.3 土壤 27
2.4 动植物 27
2.4.1 植物 27
2.4.2 动物 28
2.5 社会经济发展 28
参考文献 30
第3章 黄淮海平原季节性风沙化土地的成因及特征 31
3.1 风沙化土地概念 31
3.2 黄淮海平原风沙化土地成因 31
3.2.1 自然成因 31
3.2.2 人文成因 34
3.3 风沙化土地分布和类型 37
3.3.1 风沙化土地分布 37
3.3.2 风沙化土地类型 38
参考文献 39
第4章 数据获取 41
4.1 图形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41
4.2 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42
4.2.1 遥感数据的获取 42
4.2.2 遥感数据的预处理 43
4.3 土壤检测数据 53
4.3.1 采样时间选取 53
4.3.2 布点原则及安排 53
4.3.3 耕层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56
4.3.4 土壤容重等土壤属性的分析 56
4.4 图件资料 57
4.5 统计数据 57
参考文献 57
第5章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 58
5.1 土地利用状况分析 58
5.1.1 春季土地利用状况 58
5.1.2 夏季土地利用状况 66
5.2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 73
5.2.1 年内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 73
5.2.2 年际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 77
5.3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叠加分析 88
5.3.1 1979年春夏两季叠加分析 88
5.3.2 1995年春夏两季叠加分析 93
5.3.3 2009年春夏两季叠加分析 98
5.3.4 1979~1995年春季叠加分析 102
5.3.5 1995~2009年春季叠加分析 107
5.3.6 1979~2009年春季叠加分析 112
5.3.7 1979~1995年夏季叠加分析 117
5.3.8 1995~2009年夏季叠加分析 122
5.3.9 1979~2009年夏季叠加分析 127
5.4 本章小结 132
第6章 土地利用质量变化研究 135
6.1 土壤物理指标变化研究 135
6.1.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容重结果分析 136
6.1.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含水量结果分析 141
6.1.3 土壤机械组成结果分析 146
6.2 土壤化学指标研究 152
6.2.1 土壤有机质分析 152
6.2.2 土壤碱解氮分析 154
6.2.3 土壤速效磷分析 156
6.2.4 土壤速效钾分析 158
6.2.5 土壤pH分析 160
6.2.6 土壤电导率分析 162
6.3 本章小结 164
参考文献 165
第7章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167
7.1 自然因素分析 167
7.1.1 土地利用中的黄河因素 168
7.1.2 土地利用中的气候因素 168
7.1.3 土地利用中的土壤因素 169
7.1.4 土地利用中水文的因素 170
7.2 人文因素分析 170
7.2.1 土地利用的人口因素 171
7.2.2 土地利用中的经济因素 172
7.2.3 土地利用的政策因素 173
7.2.4 土地利用中的市场因素 175
7.2.5 土地利用中的科技因素 175
7.3 耕地解译与统计结果分析 176
参考文献 178
第8章 土地覆被变化及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179
8.1 植被覆盖度 179
8.1.1 植被覆盖度计算模型 179
8.1.2 植被覆盖度分级及其标准 180
8.1.3 春季植被指数动态变化 180
8.1.4 夏季植被指数动态变化 185
8.2 生态服务价值 190
8.2.1 生态服务价值的计算模型 190
8.2.2 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的测算标准 191
8.2.3 春季生态服务价值变化 191
8.2.4 夏季生态服务价值变化 192
8.3 植被覆被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193
参考文献 194
第9章 风沙化土地典型区LUCC理论与实证分析 197
9.1 内黄县近25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197
9.1.1 研究区概况 197
9.1.2 研究方法 197
9.1.3 结果与分析 199
9.1.4 结论及建议 201
9.2 风沙化土地典型区滑县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 202
9.2.1 研究区概况 202
9.2.2 研究方法 203
9.2.3 结果与分析 204
9.2.4 结论及建议 206
9.3 黄淮海平原风沙化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 206
9.3.1 研究区概况 207
9.3.2 研究方法 207
9.3.3 结果与分析 209
9.3.4 结语 211
9.4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的研究 212
9.4.1 研究区概况 212
9.4.2 研究方法 212
9.4.3 结果与分析 213
9.4.4 结论与讨论 217
9.5 耕地压力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217
9.5.1 研究方法 218
9.5.2 研究区概况 219
9.5.3 结果与分析 219
9.5.4 讨论 221
9.5.5 结论和建议 222
9.6 豫北平原近25年来生态服务价值研究 222
9.6.1 研究区概况 223
9.6.2 研究方法 223
9.6.3 结果与分析 225
9.6.4 讨论与结论 230
9.7 基于3S的豫北内黄县近30年来植被覆被变化研究 230
9.7.1 研究区概况 231
9.7.2 研究方法 231
9.7.3 结果与分析 232
9.7.4 结论及建议 235
参考文献 236
第10章 生态环境安全感知调查分析 240
10.1 生态环境安全感知的概念 240
10.2 研究方法 241
10.3 问卷分析 241
10.3.1 被访人员的基本情况 241
10.3.2 访问人员对区域生态安全感知 242
10.3.3 被访人员对当地环境的态度 244
10.3.4 被访人员对当地环境的行为 244
10.4 生态环境安全建设的措施 245
10.4.1 加强政策宣传和落实 245
10.4.2 提高研究区居民的经济收入与改善生态环境 245
10.4.3 提高农民种粮经济收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45
10.4.4 冬春季节风沙问题是区内的重要环境问题 246
参考文献 246
第11章 结论与展望 247
11.1 结论 247
11.2 研究特点和创新之处 249
11.2.1 研究特点 249
11.2.2 创新之处 250
11.3 展望 250
附录Ⅰ 附图 252
附录Ⅱ 黄淮海平原(豫北区)2010年生态环境感知问卷调查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