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前言 1
英文版序言 3
美国1936年 3
生活是一个整体,不能撕裂 3
大众便是我们自己 10
认同,而不是容忍,需要深刻的智慧 17
缺乏自我的认知便是无知 25
“我”即欲望 33
要探明痛苦就必须认识自我 43
洞悉生命的短暂,即能达到永恒 52
简单地生活 61
在不接受任何影响的前提下认识自我 71
个人被困在剥削和残忍的机器中 80
机械化的生活观妨碍体验真实 89
日常生活的道德实际上是不道德的 96
真实便是一个人去体验自我 100
荷兰1936年 111
认识个体意识的过程 111
认识痛苦的根本原因 117
终止欲望才能唤醒智慧 125
不躲避痛苦就会带来对自我的认知 130
不做任何选择地生活 137
人是什么 142
心灵的柔韧 148
“我”是不朽的,还是暂时性的 156
印度1936年 165
探明什么是实在 165
理解生命的整个过程 171
安全感是痛苦的根源 177
经验会让思想获得解放吗? 183
荷兰1937年 191
渴望永恒的想法滋生了冲突 191
满足的意愿毁灭了爱 195
无知能够终结 199
消除无知的方法 205
探寻是另一种形式的逃避 210
关系意味着冲突,爱不属于关系 215
充分的觉知才能带来改变 220
不能通过爱来克服仇恨 225
荷兰1938年 233
真理只存在于不受限定的自由中 233
恐惧是自发性的绊脚石 241
恐惧是形成习惯的根源 251
只有一个根本的问题存在 257
新生必须是自发的 262
源自欲望的“爱”无法克服恐惧 267
美国1940年 277
战争的深层原因 277
贪婪是导致冲突的主要原因 286
关系就是一种自我揭示的过程 296
关系是建立在信赖之上 304
思想的根源是欲望 313
觉知萌生于洞察的那一刻 322
觉知始于兴趣 332
以完整的方法解决问题 344
贪婪的结果是使人受到局限 353
美国1944年 369
关键是找到对于自我的富有创造力的认知 369
摆脱对立面的冲突 376
欲望导致了二元分裂对立 386
要体验未知就必须超越自身 396
发展美德是自我的庇护所 406
摆脱欲望就能开启美德之门 417
有依赖就不会绽放爱 426
怎样过上简单的生活 436
每个人都应当思考自身的问题 447
要想了解整体,先得认识自己 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