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历史地理 史念海全集 第6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2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史念海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7010102603
  • 页数:852 页
图书介绍:

河山集九集 2

释《禹贡》雍州“终南惇物”和“漆沮既从” 2

附图 漆沮图 14

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在黄土高原上的推移及其影响 15

上篇 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在黄土高原上的推移 16

一、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符合黄土高原生态环境 16

二、西汉中叶黄土高原上有关郡县的设置及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分界线向西北的推移 19

三、从事畜牧业民族的内迁及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向东南的推移 21

四、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的逐渐向西回摆 24

五、隋及唐代前期农牧地区分界线恢复到司马迁规划的原来的方位 27

六、唐代中叶以后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又在推移摆动 29

七、金和元时黄土高原上的农耕地区与畜牧地区 35

八、明清时期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的大幅度推移 37

下篇 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在黄土高原上推移的影响 43

一、司马迁以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43

二、黄土高原原的逐渐残破和河流显得浑浊 49

三、黄土高原沟壑的增多和诸原的继续破碎 59

余论 62

黄土高原的演变及其对汉唐长安城的影响 64

一、见于先秦文献记载的黄土高原 66

二、秦汉时期的黄土高原 71

三、隋唐时期的黄土高原 77

四、黄土高原的农耕地区与汉唐长安城的粮食供应 87

五、黄土高原所产的马匹与汉唐王朝的军力装备 104

六、黄土高原的地势与拱卫都城的关隘 112

附图一 黄土高原地理位置与范围图 65

附图二 周原地区略图 68

附图三 大原范围推测示意图 70

附图四 汉代黄土高原州郡图 73

附图五 西汉元始时黄土高原及其附近地区人口分布图 74

附图六 汉代泾水、泥水流域图 76

附图七 唐代黄土高原政区图 78

附图八 西晋时期黄土高原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杂居图 80

附图九 汉代长安萧关之间道路图 81

附图十 《水经注》中长安城外诸原图 84

附图十一 唐代长安城附近诸原图 86

附图十二 围绕汉长安城的八水及农田水利图 90

附图十三 唐代长安城附近农田水利图 93

附图十四 西汉供应都城长安粮食的主要地区及运输路线图 95

附图十五 唐代前期供应都城长安粮食主要地区图 96

附图十六 唐代后期供应都城长安粮食的运输路线图 97

附图十七 汉代畜牧养马地区图 106

附图十八 唐代畜牧养马地区图 110

附图十九 汉代西北边患及长安周围关隘设置图 116

附图二十 唐代关内道四周关隘图 118

西安地区地形的历史演变 122

一、蜿蜒西安之南的秦岭 122

二、原的分布及其切割破坏 129

汉唐长安城与生态环境 144

一、汉唐长安城的优良生态环境 145

二、优良生态环境的人为运用 150

三、优良的生态环境与汉唐长安城的创建 153

唐长安城外龙首原上及其邻近的小原 157

环绕长安的河流及有关的渠道 170

一、“八水绕长安” 170

二、西安附近的重要渠道 176

三、渭水南侧诸支流流量的增减 193

最早建置都城的构思及其对汉唐诸代的影响 196

先秦城市的规模及城市建置的增多 216

一、先秦的城市 216

二、对于适宜建立城市地址的选择 218

三、城市营建的规模 223

四、城市普遍发展的趋势 228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的撰著渊源 232

一、《考工记》的来由及《匠人营国》的内容 232

二、早期周人都城的营建 233

三、雒邑的营建及其后成为东周的都城 234

四、齐国的临淄城和鲁国的曲阜城 237

五、侯马古城和郑韩故城所显示的春秋时期都城制度 242

六、楚国纪南城有关交通的设施 243

七、秦国雍城中市的设置 244

八、魏国安邑城的大城和小城 245

九、《考工记·匠人营国》撰著时期的推测 245

附图一 东周城址实测图 236

附图二 临淄齐国故城平面图 239

附图三 鲁故城遗址遗迹分布图 240

附图四 郑韩故城平面图 242

附图五 侯马晋国古城平面图 243

附图六 楚纪南城平面图 244

附图七 秦都雍城考古发现示意图 246

附图八 魏都安邑故城平面图 247

郑韩故城溯源 251

一、郑国东迁对于都城的建置及其在列国并立时所显示的作用 251

二、韩国的崛起及其灭郑和迁都 258

三、郑韩两国对于都城新郑的建置和当前考古工作的发掘 264

四、郑国社稷遗址质疑 272

五、小结 275

西安附近的原始聚落和城市的兴起 277

一、原始初民的足迹 277

二、秦岭山下渭水诸支流沿岸的原始聚落 279

三、周都丰镐的肇建 284

四、咸阳的兴起和扩建 289

汉代长安城的营建规模 296

一、汉长安城作为都城的原委 296

二、陆海中的天府之国 300

三、汉长安城的布局及其内外设施 305

四、汉长安城的残破与隳废 321

附图 西汉长安城图 318

论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长安城中的小城、子城和皇城 325

汉代零陵郡始安县城址刍议 335

中国历史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的创始 341

司马迁与历史地理 341

区域经济地理的具体区划 342

山西、山东两大经济地区中的小区 344

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的经济地区中的小区 350

经济地区中的经济都会 353

余论 357

附图 《史记·货殖列传》区域经济地理图 345

再论历史地理学与方志学 359

一、方志演变历程的回顾 359

二、历史地理学与方志学的关系续说 365

三、历史地理学的继续发展 371

四、历史地理学可以配合方志学共图发展 373

论陕西省的历史民族地理 377

一、上古时期各族活动的地区 377

二、所谓“五胡”的由来及其与汉族的杂居 384

三、鲜卑族的西迁及其所建立的政权 388

四、党项族的内迁及其居地 393

五、回族与其他各族的居民和居地 397

《西安历史地图集》后记 403

方志刍议 410

论历史地理学与方志学 410

一、历史地理学和方志学的历史渊源 410

二、方志学的演变 412

三、历史地理学的发展 416

四、方志学今后趋向刍议 418

论旧方志与新方志 422

一、旧方志撰述的渊源 422

二、对旧方志的管见 424

三、新方志的撰述和向旧方志的借鉴 428

论方志中的史与志的关系 430

一、章学诚和戴震关于史与志的争论 430

二、由方志的源流演变探索史与志的关系 432

三、当前的撰修方志与史和志的具体运用 438

论方志的续旧与创新 441

方志的纂修和对于自然与社会演变规律的探索 447

一、旧方志论述的重点 447

二、方志的续旧和创新 450

三、方志中对于自然演变规律的探索 452

四、方志中对于社会演变规律的探索 454

五、方志中对于自然和社会交错演变规律的探索 458

论方志的纂修与实地考察 461

一、早期方志的特色 461

二、实地考察的消沉 466

三、结合实地考察与文献记载撰成新志 472

论方志的断限问题 476

一、历史载籍断限的体例 476

二、旧方志的断限问题 478

三、新方志的断限问题 482

论宋敏求的《长安志》 485

一、渊源于西汉以来述地一派的方志体例 486

二、关于唐皇城京城的记述及其与韦述《两京新记》的关系 490

三、前代和当世有关文献的征引 493

四、《长安志》在方志群书中的地位及其记述的特点 497

李吉甫与《元和郡县图志》 505

上篇 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 506

一、天宝和元和间的唐王朝 506

二、反对藩镇割据的谋略 509

三、筹边御侮的经营 511

下篇 学术方面的贡献 513

一、承前启后的地理学名著 513

二、实事求是重视客观存在 516

三、重视对于自然的利用和改造 518

四、论述详瞻包罗广泛 521

五、为封建王朝的政治服务 525

结论 528

跋 529

论文 考证 532

两汉郡国县邑增损表 532

一、废省之部 532

二、增置之部 537

表一、两汉长江流域郡县增损比较表 542

表二、两汉黄河流域郡县增损比较表 543

表三、两汉珠江流域郡县增损表 545

关于《两汉郡国县邑增损表》 547

两《唐书·地理志》互勘 550

关内道 551

河南道 557

河东道 563

河北道 565

山南道 570

淮南道 576

江南道 577

陇右道 585

剑南道 589

岭南道 599

西汉侯国考 610

京兆尹 614

左冯翊 614

右扶风 614

河东郡 614

太原郡 615

上党郡 616

河内郡 616

河南郡 617

东郡 617

陈留郡 618

颍川郡 619

汝南郡 619

南阳郡 621

南郡 624

江夏郡 624

庐江郡 625

九江郡 625

山阳郡 625

济阴郡 627

沛郡 627

魏郡 629

钜鹿郡 630

常山郡 631

清河郡 632

涿郡 633

渤海郡 634

平原郡 636

唐宋两代广州之对外贸易 637

一、唐宋以前广州对外贸易概论 637

二、唐宋两代广州对外贸易之范围 640

三、唐宋两代广州贸易中之重要物品及榷货 645

四、唐宋两代贸易中之货币及禁钱出口 653

五、唐宋两代广州之市舶司 656

六、唐宋两代流寓广州之外人 664

七、唐宋两代制裁外人之法律 670

钱竹汀先生之史学 672

西汉淮南三国考 688

秦县考 693

西汉燕代二国考——思桐室西汉地理札记之二 770

燕 770

代 774

晋永嘉乱后中原流人及江左居民 777

晋永嘉流人及其所建的坞壁 785

“汉子”和“伧父” 793

关中水利与西北盛衰之史的研究 798

一、关中的形势 798

二、秦汉时关中的水利事业 800

三、秦汉时关中的繁荣和食粮的不足 803

四、关中的萧条时代 806

五、隋唐时关中的水利和漕运 810

六、结论 813

永嘉乱后江左对于流人之安置 815

汉代对于西北边郡的经营 821

秦汉时代的民族精神 831

晁错及其边防政策 840

论战国时宋国之疆土 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