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篇 丙村早期的革命运动和大革命时期(1919年5月——1927年7月) 5
第一章 工农运动的兴起与丙村党团组织的建立 5
第一节 五四运动的影响与工农运动的兴起 5
第二节 中共丙村支部和共青团丙村支部的建立 10
第三节 丙镇工人纠察队的成立和丙镇武装暴动 13
第二篇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7月——1937年7月) 16
第二章 大革命失败后丙村地区党团组织的应变斗争(1927年8月——1928年6月) 16
第一节 党团组织的整编和中共丙村区委成立 16
第二节 工作重点的转移与继续进行暴动的斗争 18
第三节 党团区委的几次变动与首次被破坏 20
第三章 地方武装的建立和革命斗争的新发展(1928年6月——1929年9月) 23
第一节 丙村区委整顿和发展 23
第二节 乡村赤卫队的建立和群众性武装斗争的开展 25
第三节 坪石、黄沙、竹小、群州、芦陵乡苏区的开辟 28
第四章 武装割据斗争和苏维埃运动的开展(1929年10月——1930年10月) 30
第一节 红四军来梅及其对丙村革命斗争的影响和推动 30
第二节 梅四区赤卫模范队组成和铜山区联队建立与武装割据斗争的开展 32
第三节 配合红军46团攻占丙村镇 35
第四节 竹小、群州、黄沙、坪石等乡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土地革命运动的开展 36
第五章 左倾路线的危害和丙村党组织在革命低潮后隐蔽斗争(1930年11月——1935年12月) 39
第一节 左倾路线对丙村地区革命斗争的危害与敌人频繁残酷进剿 39
第二节 丙村党组织的地下斗争以及在革命低潮中的隐蔽活动 43
第六章 抗日救亡运动的形成与党组织的恢复发展(1936年初——1937年7月) 47
第一节 丙村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形成 47
第二节 丙村地区党组织的恢复与中共丙村区委的重建 51
第三篇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 54
第七章 中共丙村区委的加强与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掀起(1937年7月——1939年底) 54
第一节 中共梅县中心县委的成立与丙村区委的加强 54
第二节 丙镇青抗会的成立与青年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 56
第三节 丙村地区的妇女抗日救亡运动 60
第四节 丙镇中学青年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 63
第五节 贯彻统战方针占领学校阵地,促进救亡运动的发展 66
第八章 在抗日救亡运动中迅速发展壮大党的组织(1938年——1939年冬) 68
第一节 大力吸收青年知识分子入党建立学校支部 68
第二节 发挥党员骨干的作用发展壮大党的力量 70
第三节 调整充实区委班子加强党的建设 71
第九章 反击反动逆流和埋藏隐蔽的斗争(1940年春——1944年秋) 74
第一节 国民党掀起反共逆流与“埋藏隐蔽”方针在丙村地区的贯彻 74
第二节 丙村党组织的应变措施 76
第三节 “南委事件”后丙村党组织的活动 80
第十章 抗战后期丙村党组织的恢复和抗日武装活动的开展(1944年秋—1945年8月) 82
第一节 抗战后期梅埔丰边的形势和丙村党组织的恢复 82
第二节 统战工作与抗日武装活动的开展 85
第四篇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1949年9月) 90
第十一章 抗战胜利后的形势及其对梅县丙村地区的影响与党组织在丙村地区的活动(1945年9月——1947年7月) 90
第一节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形势及其对梅县和丙村地区的影响 90
第二节 中共闽粤赣中心县委在丙村三乡成立和坚持隐蔽斗争 92
第三节 抗战胜利后丙村地区党组织的活动 95
第十二章 反对内战与人民解放战争的开展(1947年8月——1948年2月) 99
第一节 梅埔丰边人民武装与丙村地区武装斗争的恢复 99
第二节 三乡整训与独二大队三乡区委和丙村地区武装工作队的成立 105
第十三章 配合粤东主力和边县人民武装,粉碎国民党军队的“清剿”与“扫荡”(1948年3月——1948年8月) 108
第一节 配合粤东支队独一和独二大队粉碎涂思宗部队的清剿 108
第二节 加强领导,巩固游击根据地,建立农会组织,成立民兵队伍 120
第三节 坚决与敌人的“分区驻剿”“三征”和“强逼自新”进行斗争 123
第十四章 加强党政武装建设,消灭残敌与丙村地区和平解放(1948年8月—1949年6月) 129
第一节 加强党政武装建设 129
第二节 消灭残敌与丙村地区的和平解放 130
第十五章 阻击叛逃与抗击胡琏残部窜扰的斗争(1949年5月——1949年9月) 134
第一节 阻击保十二团副团长张兆诗叛逃 134
第二节 反击国民党胡琏兵团窜扰的斗争与丙村地区的最后解放 135
编后记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