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一 王阳明其人、其学 1
二《传习录》与阳明学说的构筑 12
三《传习录》与阳明学说的传播 15
四《传习录》的体例与版本 19
五《传习录》的当代价值 23
第一讲 心学前传——阳明心学的前提和动力一 道学谱系 4
二 心学一脉 14
三 朱陆之争 18
四“反动”一词的困境 22
五《朱子晚年定论》的是与非 27
第二讲“心即理”的提出及其内涵——自是之后,朱熹自是朱熹,阳明自是阳明 40
一 逻辑起点:“只为世人分心与理为二” 40
二“心”为何物 43
三 历史学的贡献 53
四 徐爱之问阳明之答 55
五 借喻、错位与反问 60
六 正面阐释与现实妥协 66
第三讲 阳明的“格物”说——困惑与超越 75
一 那一段不堪回首而又收获颇丰的格物经历 75
二由《大学》古本公案引起的一段格物之争 81
三“格者,正也” 87
四就“物”论“物”与心、意、知、物 94
第四讲 知行合一——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不被说 102
一知、行小史 102
二 最有影响的知、行相离:武宗“失德” 111
三 阳明的主观推导:“知先行后”的结果就是知而不行 117
四“知行合一”的遭遇:“销行以归知” 123
第五讲 致良知——阳明心学的总结与重构 137
一 宸濠之变与优入“良知”圣域 137
二“致良知”及其相关学说提出的时间 141
三 乐与别人分享的解脱、狂喜 146
四“良知”的内容:是非之心、天理、圣、明德 152
五“良知”之“致”的两大途径:“率其本然”与“着实用功” 156
六 必要的重构 164
第六讲 四句教法——一个导致王学后学分化的问题 173
一1519—1527:那一段并不消停的顺境 173
二 天泉证道:三种不同的说法 181
三“四句教法”:“有”与“无”的折中 189
四“四有”说 197
五“四无”说 202
六 分途:左派与右派 207
第七讲 此心光明——阳明之死 216
一 阳明逝去的前前后后 216
二“此心光明”与“猖狂放肆” 221
三 不能忘却的纪念 229
参考文献 239
一、历史文献 239
二、今人著作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