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第一章 学宫 书院 私塾 6
第一节 学宫 6
第二节 书院与私塾 8
附录 清末选举志 10
第二章 普通教育 12
第一节 教育宗旨与培养目标 12
第二节 幼儿教育 14
一、发展概况 14
二、教养工作 20
三、管理机构和幼师队伍 21
四、幼儿园选介 21
第三节 小学教育 22
一、发展概况 22
二、学制与课程 50
三、教材与教学 55
四、思想政治教育 58
五、体育与卫生 60
六、中共地下组织在小学的革命活动 61
七、小学选介 63
附录1.民国时期兴宁县城内的小学 70
2.教会小学 72
第四节 中学教育 73
一、发展概况 73
二、学制与课程 83
三、教材与教学 88
四、思想政治教育 91
五、体育与卫生 95
六、师生民主运动与革命斗争 99
七、中学选介 101
第五节 中等补习学校 106
第六节 女子学校 108
第三章 中等专业教育 111
第一节 发展概况 111
第二节 师范教育 112
一、发展概况 112
二、教育制度与教学工作 114
三、学校简介 117
第三节 农业专业教育 118
一、兴宁县农业技术学校 118
二、农业中学综述 119
三、学校选介 121
第四节 工业专业教育 124
一、发展概况 124
二、学校简介 124
第五节 其他专业教育 127
第四章 成人教育 130
第一节 农民教育 131
第二节 职工教育 138
第三节 干部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 143
第五章 教育改革 147
第一节 接管和接办旧学校,实行向工农开门的方针 147
第二节 试行“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 148
第三节 加强劳动教育与开展勤工俭学 149
第四节 教学研究 151
第五节 中等教育结构改革 154
第六章 教师队伍 156
第一节 概况 156
第二节 师资培训 160
第三节 贯彻党对知识分子政策与历次政治运动 161
第四节 经济待遇 169
第五节 教师的退休和离休 174
第七章 教育经费 176
第一节 政府拨款 176
第二节 民办经费 183
第三节 经费管理 184
第四节 捐资办学 185
第五节 校舍和设备 192
第八章 华侨、港澳同胞与兴宁教育 194
第一节 民国时期 194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
第九章 人才输送 204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 204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05
附录留学生简况 209
第十章 人物 219
第一节 传略 219
第二节 名录 238
第十一章 教育行政 245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 245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47
第十二章 学校党团群众组织 252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共产主义青年团及党的外围组织 252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和三民主义青年团 257
第三节 学生会、教育会、教育工会、教育学会 258
大事记 264
附录一、己酉党案始末 292
二、抗日战争后期迁入兴宁县的高等院校 294
续记一、1986—1988年大事记 296
二、1986—1988年基本情况统计表 299
编后记 306
提供书面材料和口碑人员名录 308
鸣谢 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