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教材译丛 国际金融》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英)基思·皮尔比姆(KEITHPILBEAM)著;汪洋主译
  • 出 版 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111517849
  • 页数:458 页
图书介绍:书中不仅系统阐述了传统的国际金融理论,而且详细介绍了国际金融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涵盖了国际收支、汇率决定及国际货币制度等广泛的内容。作者特别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实证资料来证明国际金融相关理论和概念的应用。本书特别适合用作国内高校本科生、研究生双语教学教材,还可供金融从业人员阅读参考。

导论 1

国际金融的主题 1

本书的特色 3

本书适用课程 4

内容介绍 4

如何使用本书 5

本书中的汇率定义 6

第一部分 国际收支理论和政策 8

第1章 外汇市场 8

1.1 引言 8

1.2 汇率的定义 9

1.3 外汇市场的特点和参与者 11

1.4 外汇市场中的套利行为 12

1.5 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 14

1.6 名义汇率、实际汇率和有效汇率 14

1.7 即期汇率定价的简要模型 18

1.8 不同的汇率制度 20

1.9 远期汇率的决定 25

1.10 套期保值者、套利者和投机者的相互作用 27

1.11 小结 29

第2章 国际收支 30

2.1 引言 30

2.2 什么是国际收支平衡表 31

2.3 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的收集、报告和列示 31

2.4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方法和账户设置 32

2.5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子账户概述 33

2.6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交易记录 34

2.7 什么是国际收支顺差或逆差 35

2.8 净国际投资头寸和国际收支平衡 38

2.9 是否需要警惕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 40

2.10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恒等式 43

2.11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乘数 46

2.12 小结 49

第3章 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方法和吸收分析方法 51

3.1 引言 51

3.2 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 52

3.3 进出口需求弹性的经验证据 54

3.4 贬值或升值的传递效应 57

3.5 吸收分析法 57

3.6 贬值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58

3.7 贬值对直接吸收的影响 59

3.8 弹性分析法和吸收分析法的综合 61

3.9 小结 62

第4章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63

4.1 引言 63

4.2 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的问题 64

4.3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65

4.4 开放经济中IS曲线的推导 66

4.5 开放经济中LM曲线的推导 67

4.6 开放经济中BP曲线的推导 68

4.7 模型的均衡 70

4.8 导致IS-LM-BP曲线位移的因素 71

4.9 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 72

4.10 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 73

4.11 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 74

4.12 资本完全流动的小型开放经济 75

4.13 市场有效分类法则 78

4.14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局限性 80

4.15 小结 81

第5章 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 82

5.1 引言 82

5.2 简单的货币学派模型 83

5.3 国际收支失衡的货币学派观点 85

5.4 贬值的效果 87

5.5 货币学派的汇率方程 88

5.6 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供给的扩张 89

5.7 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供给的扩张 90

5.8 固定汇率制度下国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92

5.9 浮动汇率制度下国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93

5.10 固定汇率制度下外国物价的上涨 94

5.11 浮动汇率制度下外国物价的上涨 95

5.12 货币分析法的含义 96

5.13 货币分析法的经验证据 96

5.14 对货币分析法的批评 97

5.15 小结 98

第二部分 汇率决定:理论、经验及政策 100

第6章 购买力平价理论和浮动汇率的经验 100

6.1 引言 100

6.2 购买力平价理论和一价定理 101

6.3 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101

6.4 购买力平价的一般形式 102

6.5 购买力平价检验中的测量问题 104

6.6 购买力平价的经验证据 104

6.7 购买力平价经验证据的总结 109

6.8 购买力平价理论失灵的原因 110

6.9 巴拉萨-萨缪尔森模型 113

6.10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各经济体的相对规模和购买力平价测算的重要意义 115

6.11 小结 117

第7章 现代汇率决定模型 118

7.1 引言 118

7.2 非抵补的利率平价 119

7.3 货币学派的汇率决定模型 120

7.4 货币学派弹性价格模型 121

7.5 货币学派的多恩布什粘性价格模型 125

7.6 对多恩布什模型的简要解释 125

7.7 对多恩布什模型的正式解释 126

7.8 商品市场均衡曲线的推导 127

7.9 货币市场均衡曲线的推导 128

7.10 货币供给扩张和汇率“超调” 129

7.11 货币学派粘性价格模型的重要性 130

7.12 Frankel的“实际利差”模型 130

7.13 汇率决定的货币分析法的理论意义 132

7.14 对国内外债券不完全替代性的考察 135

7.15 综合的资产组合平衡模型 137

7.16 资产组合平衡模型的重要性 138

7.17 小结 139

第8章 资产组合平衡模型 141

8.1 引言 141

8.2 风险溢价的概念 142

8.3 不同类型的风险 143

8.4 资产组合平衡模型 145

8.5 资产需求函数的推导 147

8.6 模型的均衡 148

8.7 外汇操作的效果 149

8.8 公开市场操作的效果 149

8.9 外汇冲销操作的效果 150

8.10 外汇操作、公开市场操作和外汇冲销操作之间的对比 151

8.11 模型的动态变化 152

8.12 风险认知变化的效应 153

8.13 货币融资与债券融资的财政扩张对比 153

8.14 风险溢价、不完全替代和完全替代 155

8.15 小结 156

第9章 汇率的经验证据 158

9.1 引言 158

9.2 什么是有效市场 159

9.3 外汇市场的有效性检验 160

9.4 对有效市场假说的各种检验 164

9.5 外汇市场有效性的研究总结 165

9.6 对各种汇率模型的经验检验 165

9.7 不同的汇率模型:预测分析 167

9.8 对汇率模型结果不理想的解释 169

9.9 刻画汇率的“新闻”方法 171

9.10 长期汇率走势的可预测性 174

9.11 汇率预期的刻画 177

9.12 不同预期机制的经验检验 180

9.13 刻画汇率的替代性方法:技术分析和经济基本面分析 181

9.14 小结 183

第10章 固定汇率、浮动汇率和有管理的汇率 184

10.1 引言 184

10.2 赞成固定汇率的理由 186

10.3 赞成浮动汇率的理由 188

10.4 对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的现代评价 190

10.5 目标函数的设定 190

10.6 模型 190

10.7 均衡水平的确定 192

10.8 货币需求冲击 193

10.9 总需求冲击 193

10.10 总供给冲击 194

10.11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196

10.12 小结 199

第三部分 战后国际货币体系 202

第11章 国际货币体系 202

11.1 引言 203

11.2 布雷顿森林体系 204

11.3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征 204

11.4 布雷顿森林体系简史 205

11.5 为什么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了 208

11.6 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 211

11.7 1976年牙买加会议 216

11.8 蛇形浮动汇率体系和欧洲货币体系 217

11.9 第二次石油危机 218

11.10 耀眼的美元:1980~1985年 218

11.11 从《广场协议》到《卢浮宫协议》及其后续 219

11.12 20世纪90年代后的货币动荡与危机 219

11.13 信贷紧缩的影响 226

11.14 欧元区危机的影响 227

11.15 目前的汇率体系 227

11.16 关于国际货币体系的两极化观点:哪种汇率制度更优 229

11.17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232

11.18 威廉姆森的汇率目标区建议 232

11.19 麦金农的全球货币目标建议 233

11.20 托宾的外汇交易税建议 233

11.21 国际金融框架的改革 234

11.22 小结 236

第12章 欧洲货币市场与欧洲债券市场 238

12.1 引言 238

12.2 欧洲货币市场与欧洲债券市场的参与者 239

12.3 欧洲货币市场的起源与发展 240

12.4 欧洲美元市场的特征 241

12.5 欧洲货币银行的竞争优势 242

12.6 国内商业银行与欧洲货币银行的共存 243

12.7 欧洲美元存贷款的创造 243

12.8 欧洲货币市场的利弊分析 244

12.9 欧洲货币市场与政府监管政策 246

12.10 国际资本市场与欧洲债券市场 246

12.11 欧洲债券市场的起源与发展 247

12.12 欧洲债券的典型特征 247

12.13 欧洲债券市场的调控与监管 249

12.14 欧洲债券发行的管理 249

12.15 欧洲债券市场的创新 251

12.16 小结 251

第13章 外汇衍生品:期货、期权和互换 253

13.1 引言 254

13.2 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254

13.3 在交易所交易的期货合约和期权合约 255

13.4 外汇期货合约和外汇远期合约 255

13.5 持仓量与对冲平仓 257

13.6 运用外汇期货合约进行套期保值 258

13.7 期货/远期头寸盈利/亏损的对称性 259

13.8 外汇期货合约的定价 260

13.9 外汇期权 261

13.10 外汇期权合约与远期合约在套期保值上的运用比较 263

13.11 外汇期权与外汇远期合约在投机上的运用比较 264

13.12 期权合约的作用 266

13.13 期权合约和期货合约的区别 266

13.14 外汇期权合约的定价 266

13.15 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 267

13.16 期权费在时间价值和内在价值之间的分配 268

13.17 Garman-Kohlhagen的期权定价公式 272

13.18 Garman-Kohlhagen公式的数值示例 273

13.19 外汇期权定价公式存在的问题 274

13.20 场外期权交易市场 275

13.21 互换市场 275

13.22 货币互换的潜在情形 276

13.23 货币互换协议 276

13.24 互换市场异于远期及期货市场的显著特征 278

13.25 小结 279

附录13A 280

第14章 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281

14.1 引言 281

14.2 国际政策协调的含义 282

14.3 为什么需要国际政策协调 282

14.4 国际政策协调的收益 285

14.5 从博弈论角度论证国际政策协调的收益 287

14.6 国际政策协调的其他潜在收益 288

14.7 国际政策协调使经济状况恶化的可能性 289

14.8 对国际政策协调收益和损失的估计 290

14.9 国际政策协调的难题和障碍 292

14.10 小结 293

第15章 拉丁美洲债务危机 295

15.1 引言 295

15.2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 296

15.3 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特点 297

15.4 发展中国家的债务经济学 298

15.5 发展中国家不同类型的资本流入 298

15.6 债务水平的度量 299

15.7 拉美债务危机的背景和起源 301

15.8 拉美债务危机的出现 302

15.9 墨西哥政府宣布延期偿债 303

15.10 拉美债务危机的规模 304

15.11 对供求框架下债务危机的分析 305

15.12 违约经济学 306

15.13 拉美债务危机中各当事方的角色和观点 308

15.14 拉美债务危机的应对 310

15.15 对拉美债务危机应对措施的总体评价 316

15.16 后布雷迪计划时期三大债务国的危机 318

15.17 小结 318

第16章 欧洲货币体系和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 320

16.1 引言 321

16.2 洞中之蛇 322

16.3 欧洲货币体系的背景 323

16.4 欧洲汇率机制 324

16.5 欧洲货币单位及其充当的“偏离度”指标的角色 325

16.6 融资工具与货币合作 325

16.7 对欧洲货币体系的评价 326

16.8 欧洲经济与货币体系作为反通胀区域 328

16.9 欧洲货币体系的干预政策 331

16.10 欧洲汇率机制国家和非汇率机制国家的经济表现 331

16.11 经济和货币联盟意味着什么 333

16.12 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好处 333

16.13 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成本 335

16.14 通往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之路的历史 338

16.15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340

16.16 对马斯特里赫特标准的评价 341

16.17 《稳定与增长公约》 342

16.18 向单一货币的转变 342

16.19 欧元在外汇市场的表现 344

16.20 欧元体系 345

16.21 《稳定与增长公约》的失败 346

16.22 欧洲汇率机制Ⅱ 348

16.23 PIIGS与欧元区危机 348

16.24 对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救助计划 350

16.25 资产担保债券购买计划 354

16.26 证券市场项目 354

16.27 长期再融资操作 354

16.28 《财政协议》 355

16.29 欧洲稳定机制 356

16.30 直接货币交易计划 357

16.31 解决欧洲债务危机的方案 357

16.32 加盟国家与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 359

16.33 小结 361

第17章 货币危机和东亚金融危机 363

17.1 引言 363

17.2 货币危机的第一代模型 364

17.3 货币危机的第二代模型 367

17.4 货币与金融危机的第三代模型和其他模型 369

17.5 亚洲金融危机的前夕 371

17.6 宏观经济基本面 371

17.7 危机中外部因素的作用 376

17.8 金融系统的作用 377

17.9 危机的直接原因 379

17.10 危机的分析 381

17.11 IMF对危机的处置 383

17.12 IMF方案的评价 384

17.13 各国在危机中和危机后的经济表现 386

17.14 预警系统 386

17.15 小结 387

第18章 金融创新和信贷紧缩 390

18.1 引言 391

18.2 金融创新:抵押债务凭证与信用违约互换 391

18.3 特殊目的载体/特殊目的实体 393

18.4 结构化投资载体 394

18.5 信用衍生品和信用违约互换 395

18.6 信用衍生品定价 401

18.7 信贷紧缩 402

18.8 信贷紧缩的原因 404

18.9 监管规则变动和去监管化 404

18.10 银行贷款标准降低和逆向选择 405

18.11 家庭负债上升 406

18.12 金融创新和信用评级机构 407

18.13 金融体系杠杆增加 407

18.14 风险定价错误 407

18.15 激励结构与银行风险管理实践 408

18.16 对信贷紧缩的应对 410

18.17 官方短期利率下调 411

18.18 流动性供应和最后贷款人机制 412

18.19 量化宽松 413

18.20 财政刺激 414

18.21 金融机构救助 415

18.22 小结 421

术语表 424

延伸阅读 430

参考资料 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