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23
第一章 商代神佑王权的政治观念 23
第一节 上帝和祖先崇拜及其对商王的庇佑 23
第二节 “余一人”和王权专制观念 28
第三节 几个重要的政治概念 30
第四节 结语 33
第二章 西周敬天保民与天下王有的政治思想 35
第一节 周公的“革命”思想 35
第二节 “天子”与专制主义观念 43
第三节 《尚书·吕刑》以刑理乱与用刑理论 48
第四节 西周后期政治调整思想 50
第三章 春秋时期由重神向重人转变的政治思想 56
第一节 春秋时期政治思想概论 56
第二节 几个代表人物的政治思想 87
第三节 《尚书·洪范》的政治思想 98
第四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转型与政治思想不同流派的争鸣和政治理性的发展 102
第一节 战国七雄的建立和各国的变法运动 102
第二节 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03
第三节 战国时期的社会各阶级 105
第四节 政治制度和赋税徭役制度 111
第五节 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六国 116
第六节 不同政治流派的争鸣与政治理性的发展 117
第五章 儒家以伦理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128
第一节 儒家概述 128
第二节 孔子以礼仁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136
第三节 《中庸》《大学》的修齐治平的人治思想 161
第四节 郭店楚墓竹简、上海博物馆藏竹简中几篇儒家著作的政治思想 167
第五节 孟子的仁政思想 171
第六节 荀子的礼治思想 192
第七节 《易传》的应变政治思想 214
第八节 《礼记》以礼乐治国与君主专制主义 224
第九节 《周礼》中的国家体制思想 239
第六章 法家以法、势、术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251
第一节 法家概述 251
第二节 李悝的变法与法治思想 255
第三节 慎到的势、法、术思想 258
第四节 申不害的术治思想 268
第五节 《商君书》的耕战和法治思想 272
第六节 韩非以“力”为基础的绝对君权的政治思想 289
第七章 道家以法自然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311
第一节 道家概述 311
第二节 《老子》的无为政治思想 317
第三节 杨朱的贵己及其童子牧羊式的政治主张 334
第四节 《庄子》的自然主义政治思想 339
第五节 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黄老政治思想 361
第八章 墨子以“尚同”推行“兼爱”的政治思想 375
第一节 墨子、墨家学派和《墨子》 375
第二节 刑政、政长的起源和社会政治的基本矛盾 376
第三节 “兼相爱、交相利”与平等观 379
第四节 尚同说与君主专制主义 383
第五节 尚贤说与上下调和 387
第六节 节用说与发展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生产 390
第七节 “非攻”与“是诛” 391
第八节 结语 393
第九章 名家正名实的政治思想 394
第一节 名家概述 394
第二节 《邓析子》的“刑名”无为思想 396
第三节 《尹文子》的刑名法术思想 402
第四节 惠施的去尊思想 408
第五节 公孙龙以“离”为本的名实观 414
第十章 阴阳家以天人配合为特征的程式化政治思想 420
第一节 阴阳、五行说概述 420
第二节 邹衍五德终始下的政治循环理论 422
第三节 《月令》天人相应的政治程式化理论 424
第四节 结语 426
第十一章 农家许行自食其力的均平思想 432
第十二章 《管子》“轻重”诸篇的国家垄断商业以治国的理论 432
第一节 关于“轻重”诸篇 432
第二节 以“轻重”治国说 433
第三节 关于市场规律的认识与理论 436
第四节 国家垄断货币和主要商品 440
第五节 操纵市场,从中渔利 441
第六节 以经济实力为基础解决社会各种矛盾 445
第七节 结语 448
第十三章 《管子》融合各派的政治思想 449
第一节 《管子》与各派的融合性 449
第二节 法家派兼收道、儒的政治思想 452
第三节 道家派兼收法、儒的政治思想 480
第四节 阴阳家派的务时寄政与以水治国论 487
第十四章 《吕氏春秋》兼收并蓄的政治思想 492
第一节 吕不韦和《吕氏春秋》 492
第二节 关于政治法自然和随时变的思想 495
第三节 关于君臣的论述 498
第四节 关于对民的态度与理论 502
第五节 关于无为政治思想 504
第六节 关于义兵与统一天下的思想 507
第七节 结语 508
附录 先秦政治思想研究状况概述 509
主要参考文献 555
后记 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