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生涯回忆 3
第一章 穷困·激励少年发奋学习 3
家乡 3
家庭 3
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社会情景 4
马杭中心小学读书 7
宋祠小学读书 7
家庭贫困 9
辍学劳动 11
苦求上初中 14
年级第一名 15
第二章 学习中成长·省常中与南京大学读书 18
考进省常中 18
“逼”上省常中 19
回忆省常中报到与学习 20
省常中的老师 21
市长跑运动员 22
参加市学生干部夏令营 22
个人困难的三年 23
报考南京大学 23
南京大学学习 24
有趣的地质实习 26
扬州测量实习 26
庐山自然地理实习 27
太湖综考实习 28
泾县地形测量 29
云南热带资源综合考察 29
翻越云南老山 32
扬州城市规划实习 33
南京大学学生会工作 33
个人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 34
回忆南京大学师长 35
大学毕业论文 37
第三章 进入科研殿堂·中科院东北地理所五年 38
赴长春报到 38
科研战线的新兵 39
黑龙江省西部土地利用考察 39
松嫩平原粮食基地调查 41
黑龙江省农业区划工作 42
图纸丢失风波 43
镜泊湖的遗憾 43
北大荒的印象 44
巧遇小学老同学 45
经历初期文化大革命 45
工宣队培训 46
北京串联 46
地理所文化革命 47
简朴的婚礼 47
回忆长春 48
回忆哈尔滨 51
回忆黑河考察调查 52
忆辽宁西部地区考察调查 53
第四章 脱离专业工作·淮阴的十年 55
调回江苏 55
淮阴生活 56
工宣队员 57
市革会机关工作 60
难忘的清江市革委会领导 59
第五章 规划生涯·城市规划二十年 61
调回常州 61
市农办与郊区机关工作 62
红菱大队“蹲点” 63
常州物资学校教书 64
与长沙、南京失缘 64
编制《常州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 65
开发常州沿(长)江地区的建议 66
编制“八五”城市建设五年计划方案 66
给江苏省城建学校学生上课 67
编制《常州城市总体规划(1989—2000)》 68
参与城市新建项目的规划选址工作 68
编制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 69
第一次赴京汇报 70
第二次赴京汇报 70
戚墅堰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 71
办一所综合性常州大学的建议 71
参与二次市区行政区划调整方案的研究 72
编制《常州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72
副科长、总工办主任 73
晋升高级城市规划师 74
城市规划科研工作 74
参加学术会议 76
获奖 78
第六章 发挥余热·返聘工作十五年 79
退休与返聘 79
注册城市规划师 79
编制城市分区规划 80
编制《常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80
建议常武地区调整行政区划 81
编制《常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82
佛山中山东莞深圳考察记 83
参与《常州市轨道交通线纲规划(2000—2020)》工作 85
考察大连、天津两市轨道交通 86
编著与责任编辑工作 87
关注孩子的成长 89
生活的变化 90
第七章 人生感悟·写好自己的历史 91
第一重要人品 91
学习到老,创新到老 91
学问要求真 92
勤奋与毅力是做事成功的重要保证 92
与人相处好很重要 92
生活还是朴素点好 93
写好自己一生的历史 93
第八章 旅游回忆·生活的一部分 94
旅游踪影 94
游西双版纳 96
浙西大峡谷与黄山之旅 98
海南岛之旅 99
贵州之旅 100
桂林、阳朔、德天、昆明、丽江之旅 101
游安徽天柱山 104
荷泽、曲阜、泰山之旅 104
西安之旅 106
新疆旅行记 107
日本之旅 110
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之旅 111
海南岛三亚避寒记 112
下篇 规划漫议 117
撰写学术论文概述 117
搞好区域规划,加速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120
城镇体系规划初探 126
试论城市规划建设如何适应人口老龄化特点 132
对充实调整城市总体规划的几点看法 141
未来城市规划的几点思考 146
常州市城镇体系试析 152
改革开放以来常州城市规划的实践与思考 158
中国常州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165
建设现代化城市 谋跨世纪伟业——新一轮常州城市总体规划的思考 174
适应城市化发展趋势,调整行政区划的建议 181
常武地区调整行政区划评述 184
构筑常州特大城市规划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190
关于规划京杭大运河常州段改线新方案的建议 200
京杭运河常州段改线试析 203
我对新一轮城市道路规划(方案)完善与修改的建议 209
常州现代化大城市的新蓝图 214
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潜力的探讨 221
工业发展与城市发展关系的研究 228
关于土地利用分类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