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与病理 第3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迟达明,李春昌,杨明信总主编;李嘉纯,王占民,杨德信副总主编;章锁江主编;毛峥嵘,李国利副主编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38420231
  • 页数:367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疾病的概念 1

第一节 健康的概念 1

第二节 疾病的概念 1

第三节 疾病的致病因素 2

一、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2

二、生物性因素 3

三、物理性因素 3

四、化学性因素 3

五、营养性因素 4

六、遗传性因素 4

七、先天性因素 4

八、免疫性因素 4

第四节 疾病的发病机制 5

一、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 5

二、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主导环节 5

三、疾病过程中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 5

第五节 疾病的分期 6

一、潜伏期 6

二、前驱期 6

三、症状明显期 6

四、转归期 6

第二章 病原微生物 8

第一节 细菌总论 8

一、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8

二、细菌生理 12

三、环境和细菌 14

四、消毒和灭菌 14

五、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5

六、细菌的致病性和抗菌免疫 17

第二节 细菌各论 20

一、球菌 20

二、肠道杆菌 24

三、弧菌属 28

四、厌氧性细菌 30

五、白喉棒状杆菌 34

六、分枝杆菌属 36

七、动物源性细菌 38

八、其他细菌 40

第三节 病毒 41

一、病毒概述 41

二、呼吸道病毒 45

三、肠道病毒 47

四、肝炎病毒 49

五、虫媒病毒 53

六、疱疹病毒 55

七、其他病毒 57

第四节 其他致病微生物 59

一、支原体 59

二、立克次体 61

三、衣原体 63

四、螺旋体 65

五、放线菌 68

六、真菌 70

第三章 医学寄生虫 74

第一节 概述 74

一、寄生现象 74

二、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75

三、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76

第二节 医学蠕虫 77

一、概述 77

二、线虫 77

三、吸虫 85

四、绦虫 92

第三节 医学原虫 97

一、概述 97

二、叶足虫 98

三、鞭毛虫 100

四、孢子虫 103

第四节 医学节肢动物 109

一、概述 109

二、疥螨 111

三、蠕形螨 112

四、蝇蛆 113

五、虱 113

第四章 心理社会因素与医学病因学 115

第一节 心理社会因素的致病作用 115

一、心理因素与疾病 115

二、社会因素与疾病 116

三、行为因素与疾病 118

第二节 心理社会因素致病的理论解释 120

一、心理应激理论 120

二、行为学理论 122

三、精神分析理论 124

第三节 心理社会因素致病的心身中介途径 124

一、心理神经中介系统 125

二、心理神经内分泌中介系统 125

三、神经免疫系统 125

第五章 环境与疾病 126

第一节 人类的环境 126

一、人与环境的关系 126

二、环境污染及其危害 126

第二节 生活环境与疾病 127

一、空气污染与疾病 127

二、水污染与疾病 129

三、地质环境与疾病 130

第三节 生产环境与疾病 131

一、职业病概述 131

二、职业中毒 133

三、噪声性耳聋 134

第六章 细胞适应和损伤 136

第一节 细胞适应 136

一、萎缩 136

二、肥大 137

三、增生 137

四、化生 138

第二节 细胞变性 138

一、细胞肿胀 138

二、脂肪变性 139

三、玻璃样变性 140

四、纤维素样变性(纤维蛋白样变性) 141

五、粘液变性 142

六、淀粉样变 142

第三节 坏死 142

一、环死的原因 142

二、坏死的病理变化 142

三、坏死的类型 143

四、坏死的结局 144

第七章 修复 145

第一节 再生 145

一、组织的再生能力 145

二、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145

第二节 创伤愈合 147

一、肉芽组织 147

二、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148

三、创伤愈合的类型 149

四、影响再生的因素 151

第八章 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152

第一节 充血 152

一、动脉性充血 152

二、静脉性充血 152

第二节 出血 154

一、出血的分类和原因 154

二、病理变化 154

三、后果 154

第三节 血栓形成 154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155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和形态 155

三、血栓的结局 155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156

第四节 栓塞 157

一、栓子运行途径 157

二、栓塞的类型和后果 157

第五节 梗死 158

一、梗死的原因 158

二、梗死的类型及病理变化 158

第六节 水肿 159

一、水肿的概念 159

二、水肿的原因和发生机制 160

三、水肿的病变特点 162

四、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163

五、常见的水肿类型及发病机制 163

第七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65

一、原因和发病机制 165

二、诱发因素 166

三、发展过程(分期)及分型 167

四、机能代谢变化与临床表现 168

第九章 炎症 170

第一节 炎症的原因 170

一、生物性因子 170

二、物理性因子 170

三、化学性因子 170

四、免疫反应 170

第二节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171

一、变质 171

二、渗出 171

三、增生 171

第三节 急性炎症 171

一、血管动力学改变(炎性充血) 171

二、血管通透性增高(液体渗出) 172

三、细胞反应(炎性浸润) 173

四、炎症介质 176

第四节 慢性炎症 177

一、原因 177

二、一般慢性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178

三、肉芽肿性炎症 178

第五节 炎症的形态学分类 179

一、变质性炎症 179

二、渗出性炎症 179

三、增生性炎症 181

第六节 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反应 181

一、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 181

二、炎症的全身反应 182

第七节 炎症的结局 182

一、痊愈 182

二、迁延不愈、转为慢性 182

三、蔓延扩散 182

第十章 免疫与疾病 184

第一节 移植排斥反应 184

一、排斥反应的机制 184

二、排斥反应的病变 185

三、延长移植物的生存 186

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 186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及诊断标准 187

二、原因及发病机制 187

三、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举例 188

第三节 免疫缺陷病 189

一、免疫缺陷病的基本特征 189

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190

第十一章 遗传与发育障碍 192

第一节 遗传病 192

一、染色体病 192

二、单基因遗传病 194

三、多基因遗传病 195

第二节 先天畸形 196

一、畸形的基本概念 196

二、胚胎的发育和畸形的形成 196

三、先天畸形的成因 197

四、先天畸形的形成方式和类型 198

第十二章 肿瘤 200

第一节 概述 200

一、肿瘤的概念 200

二、肿瘤的形态学表现 200

三、肿瘤的代谢特点 202

四、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202

五、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204

六、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204

七、肿瘤的命名原则 204

八、肿瘤的分类 205

九、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和原位癌 212

第二节 我国常见癌症介绍 212

一、肺癌 212

二、鼻咽癌 213

三、胃癌 214

四、食管癌 215

五、大肠癌 215

六、原发性肝癌 215

七、乳腺癌 216

八、子宫颈癌 217

九、白血病 217

十、恶性淋巴瘤 219

第三节 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21

一、肿瘤的病因 221

二、肿瘤的发病机制 222

三、肿瘤的演进和异质性 223

第十三章 缺氧 225

第一节 血氧指标 225

一、血氧分压(PO2) 225

二、血氧容量 225

三、血氧含量 225

四、血氧饱和度 225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226

一、低张性缺氧 226

二、血液性缺氧 226

三、循环性缺氧 227

四、组织性缺氧 228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 229

一、代偿性反应 229

二、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障碍 229

第四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231

一、缺氧的类型、速度和持续时间 231

二、年龄和环境温度 231

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和机体的代谢状况 231

第十四章 发热 232

第一节 发热的概念 232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232

一、致热原和激活物 232

二、发热激活物的主要种类和性质 233

三、内生致热原 233

四、致热原的作用部位 234

五、内生致热原的作用方式 234

第三节 发热的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 235

一、体温上升期 235

二、高峰期 235

三、退热期 236

第四节 发热时机体主要机能和代谢改变 236

一、生理机能改变 236

二、代谢改变 236

第十五章 休克 238

第一节 休克的原因和分类 238

一、按休克的原因分类 238

二、根据血液动力学变化分类 238

第二节 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机制 238

一、正常微循环的结构与生理特点 238

二、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 240

三、休克时微循环障碍发展过程分期 240

第三节 休克时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及其意义 243

一、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的改变 243

二、白细胞粘着和嵌塞 243

三、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243

四、血浆粘度增大 243

第四节 休克时细胞代谢的变化以及功能、结构的损害 244

一、休克时细胞的代谢变化 244

二、细胞的损害 244

第五节 休克时器官功能的改变 244

一、心功能的改变 244

二、肾功能的改变 245

三、肺功能的改变 245

四、脑功能的改变 245

五、肝和胃肠功能的改变 245

六、多器官功能衰竭 246

第十六章 应激 247

第一节 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247

一、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反应 247

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反应 248

三、其他激素反应 248

第二节 应激时代谢变化 248

一、高代谢率(超高代谢) 248

二、糖代谢 248

三、脂肪代谢 249

四、蛋白质代谢 249

第三节 应激和疾病 249

一、应激时心血管系统变化 249

二、应激时凝血和纤溶的变化 249

三、泌尿机能的变化 250

四、免疫功能的变化 250

五、应激性急性胃粘膜病变和应激性溃疡 250

第十七章 老化和衰老 251

第一节 老化的原因与机制 251

一、遗传学说 251

二、调控学说 251

三、代谢学说 251

第二节 老化的病理生物学变化 251

第三节 老化和老年病 252

第十八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254

第一节 风湿病 254

一、风湿病概论 254

二、急性风湿性心脏病 255

三、慢性风湿性心脏病 256

四、心脏外的风湿病变 258

第二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258

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259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259

第三节 动脉粥样硬化 26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60

二、基本病理变化 261

三、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 264

第四节 高血压病 267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67

二、类型和病理变化 267

第五节 低血压 270

一、发病机制 271

二、病理生理学改变 271

第六节 心力衰竭 272

一、心力衰竭的原因和诱因 273

二、心力衰竭的分类 274

三、心力衰竭发生的基本机制 274

四、心力衰竭发病过程中机体的代偿活动 277

五、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主要机能代谢改变 279

第十九章 呼吸系统疾病 282

第一节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282

一、慢性支气管炎 282

二、肺气肿 284

三、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286

第二节 肺炎 287

一、大叶性肺炎 287

二、小叶性肺炎 289

三、间质性肺炎 290

第三节 呼吸功能的代偿及功能障碍 292

一、正常时的代偿能力 292

二、病理情况下的代偿 292

三、呼吸功能及呼吸功能障碍 292

四、防御功能及防御功能障碍 292

五、肺的代谢功能及代谢功能变化 293

第四节 呼吸衰竭 294

一、呼吸衰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294

二、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主要代谢机能变化 297

[附]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300

第二十章 消化系统疾病 302

第一节 慢性胃炎 30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302

二、病理变化 303

三、临床病理联系 303

第二节 溃疡病 303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303

二、病理变化 303

三、临床病理联系 304

四、结局及并发症 304

第三节 阑尾炎 305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305

二、病理变化 305

第四节 病毒性肝炎 305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305

二、基本病理变化 306

三、临床病理类型 307

四、临床病理联系 308

第五节 肝硬变 309

一、门脉性肝硬变 309

二、坏死后性肝硬变 311

三、胆汁性肝硬变 311

第六节 消化道功能障碍 311

一、运动功能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11

二、分泌功能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13

三、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13

第七节 肝性脑病 314

一、肝性脑病的病因和分类 315

二、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315

三、肝性脑病的病理变化 317

第二十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 319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 319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319

二、类型及病理变化 320

第二节 肾盂肾炎 325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325

二、类型及病理变化 326

第三节 肾功能衰竭 328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 329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 331

第四节 尿毒症 334

一、发生机制 334

二、尿毒症时的机能和代谢变化 335

第二十二章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337

第一节 慢性子宫颈炎 337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337

二、病理变化 337

第二节 纤维囊性乳腺病 338

一、乳腺组织增生 338

二、乳腺腺病 338

三、囊肿病 339

第二十三章 神经、内分泌及营养缺乏病 340

第一节 糠尿病 340

一、分类 340

二、与营养不良有关的糖尿病 340

三、病理变化 340

第二节 Alzheimer病 341

一、病因 341

二、病理变化 341

第三节 震颤性麻痹 342

第四节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343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343

二、病理变化 343

第二十四章 传染病 345

第一节 结核病 345

一、概述 345

二、各器官系统结核病 347

第二节 细菌性痢疾 35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352

二、类型及病理变化 352

三、临床病理联系 353

第三节 伤寒 353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353

二、病理变化 354

三、并发症 355

四、临床病理联系 355

第四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355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355

二、病理变化 355

三、临床病理联系 356

四、结局 356

第五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356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357

二、病理变化 357

三、临床病理联系 357

第六节 性病 359

一、梅毒 359

二、淋病 360

三、尖锐湿疣 360

第二十五章 常见寄生虫病 361

第一节 阿米巴痢疾 361

第二节 血吸虫病 361

第二十六章 多系统器官衰竭 363

第一节 概述 363

一、概念 363

二、确定各系统器官衰竭的指标 363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364

一、病因 364

二、发病机制 364

第三节 代谢和功能改变 366

一、肺衰竭 366

二、肾衰竭 366

三、肝衰竭 366

四、胃肠道衰竭 367